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例16: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对孩子“少给帮助多让劳作”是一个原则,到底该怎么做,要因人而异。譬如,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平时离了家长不能生活,在孩子参加高考时家长就应当跟着去,去了可以起壮胆的作用。如果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很好,家长就没有必要跟着去了,去了反而给孩子增加压力。又如,小孩子下楼梯。小孩子学会走路,走得稳当了,下楼梯就不愿意大人扶着他下了。这是天性,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但是有的家长怕孩子小,走路不稳会摔倒,要扶着孩子下楼。开始孩子会抗拒大人的帮助,最常见的方式是用手把大人的手支开,不让扶着。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非要扶着孩子下楼。家长觉得这样是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了。其实,这样做就剥夺了孩子通过下楼梯经受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养成胆怯的心理,容易失去自信心。

    常立所在的幼儿园有个规定:孩子满了6周岁就不让上幼儿园了,要孩子在家里待一年准备上小学,理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事。现在我们不讨论那样做是否合适,只说常立上小学前有一年的时间是待在家里的。由于家长的培养,常立从很小就愿意跟着家长做事。生炉子就是常立学会的一件事。那时东北取暖烧烟煤,生炉子的时候要先把炉膛里的炉渣掏干净,然后在炉膛的底部放上一些废纸,再在废纸的上边放上柈(bàn)子柈子:东北土话,专门用来生炉子的小木块。,柈子的上边放上烟煤。这些弄好之后,先拿火柴点着做好的废报纸卷,然后把点着的废报纸卷儿伸到炉箅子下面,点着炉膛最底下的废纸,废纸点着后再燃着柈子,柈子再燃着烟煤,炉子就算点着了。点炉子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没有经验的经常点不着。常立从小喜欢干活,心灵手巧,6周岁时就学会了点炉子。

    那时正值“*”,讲阶级斗争。常立的爸爸、妈妈都大学毕业,是知识分子,是被改造的对象。常启先生在设计院工作,每年必须有180天以上的时间离家到工地或其他艰苦的地方接受劳动改造。常立的妈妈在郊区一家工厂工作,每天6点30分离开家,到晚上6点30分才能回到家里。也就是说,一年当中常立要有半年多的时间是自己在家里度过的(常立的弟弟在姥姥家)。那时常立的妈妈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做饭,上班前把常立中午的饭菜放在锅里,中午由常立自己用煤气炉子热一下。中午吃过饭后,常立会把锅碗刷得干干净净。为了节省妈妈晚上回家做饭的时间,冬天常立每天在妈妈下班回到家里之前就把烧烟煤的炉子点着(取暖用),还要烧好一壶开水。烧水的壶是铝制的,能装两大暖瓶水,常立拎不动。她就先把铝制水壶放在炉子上,然后用小盆儿接水,一盆一盆地把铝壶灌满。这样妈妈(或爸爸)回来后就省了生炉子和烧水的时间。这对一个6岁多一点儿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锻炼,对于开发她的智力、造就她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十分有好处的。

    有一天常启先生下班回到家中,看见常立满手满脸都是黑的,正在哭泣。爸爸问她为什么哭。常立没有回答而是扑到了爸爸怀里。常启先生对女儿说:“你大声哭吧,哭了就痛快了。”

    常立哭着对爸爸说:“我没有点着炉子,对不起爸爸!”

    常启先生对女儿说:“没有点着拉倒,爸爸和你一起点。”

    常启先生先检查了炉子的情况,然后和常立一起把炉子里的烟煤、柈子用手一点一点地掏出来,往外掏,随后给常立讲点炉子的要领。掏干净了炉子里的东西,接着重新点炉子。点炉子都是由常立操作完成的,常启先生只在一边指导。炉子点着了,常启先生对女儿说:“还是我女儿厉害,炉子想捣乱也让它捣不成。”常立也迎合着说:“就是让它捣不成!”说完笑了。点炉子失败了,但是通过分析失败的原因,教孩子重新点,炉子又点着了,自然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常启先生给女儿打来洗脸水让女儿洗脸。洗脸前还特意让女儿去照了照镜子。常启先生看着满脸黑老包似的女儿,说:“我的常立真漂亮!”常立不好意思地笑了。

    让孩子多劳作,一方面可以养成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使孩子认识社会和人生;另一方面通过劳作刺激孩子的大脑,使孩子的神经系统更好地发育生长,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常民小时候跟姥姥和姥爷在农村长大,在农村摸爬滚打,学会了玩耍,学会了摔跤、打架、上树,学会了在墙头上飞快地奔跑,学会了干农活。总之,学会了许多东西,就是没有学会知识,5周岁了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常启先生谈到常民为什么特别聪明、为什么能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能考取全奖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时,说:“常民聪明的基础主要是在姥姥家那几年练就的。常民能有今天,应该感谢小时候在农村的那几年对他的锻炼。”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二、少给限制多让试试(2)

    “少给限制多让试试”作为教育孩子的方略,含义是:对孩子的言行要少限制,让孩子说他想说的话、做他想做的事,只要孩子的言行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和尊严不会造成伤害,对重要的器物和设备不会造成损坏,就不要禁止,就要让孩子去试一试。当然,“少给限制”不是不给限制,“多让试试”也不是什么都让试。对于那些“对孩子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和尊严会造成伤害,对重要器物和设备会造成损坏的”就一定要对孩子说“不”,就一定要制止孩子去做。譬如,不许打人、骂人,不许偷拿别人的东西,不许砸电视机,等等。

    “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健康和尊严不会造成伤害,对重要的器物和设备不会造成损坏”是相对的。例如安全,在街上按规矩行走应该是安全的,可被醉酒驾车者撞了,你说在街上按规矩行走安全不安全?再如对健康的伤害。孩子在学校上体育课应该是对健康没有伤害的,可上体育课时把脚崴了,好多天不能走路,你说上体育课对人有没有伤害?对于孩子参加伤害可能严重、可能性又大的事,家长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加强安全保护,如练高难度的杂技。对于一旦造成伤害,伤害的程度可能很大,但可能性却非常小的事情,家长应该支持孩子去做。孩子骑车上学就属于这一类。骑车上学,一旦出了问题,严重时会车毁人亡,说明骑车上学造成的伤害程度可能会很大。但是,那么多中学生骑车上学都没有出事,说明骑车上学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孩子骑车上中学,家长应该支持,而不要禁止。

    (一)为什么“少给限制多让试试”

    上一节讲的“少给帮助多让劳作”是让孩子多做家长认为常规的、没有危险的、正经的事。这一节说的“少给限制多让试试”是让孩子多做家长认为非常规的、可能有危险的、非正经的事。对孩子“少给限制多让试试”和“少给帮助多让劳作”都是让孩子多做事,所以,上一节论述的“少给帮助多让劳作”对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的作用,“少给限制多让试试”也能起到。但是,“少给限制多让试试”,对培养孩子创新、求是、自尊和自信有着特别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面讲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求是、创新的动力。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人类在万千年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能。所以,孩子小的时候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办事没有框框,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很能创新据研究,新生儿有千分之三四是天生愚钝的,这些人可能没有或不完全具备这些特质……那么,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了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强,有的孩子长大了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弱呢?这正是问题的所在。究其原因是后天环境,主要是家庭教育造成的。如果家长对孩子“少给限制多让试试”,让孩子说他想说的话、做他想做的事,孩子就会通过“多试试”获得许多新知识、新经验、新体会,就会使从娘胎里带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办事没有框框,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很能创新”的特质得以发展光大;反之,对孩子这也限制,那也不允许,孩子不能说他想说的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