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华西列夫斯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商业村。这里是附近贫穷村落的一个小热闹中心。它旁边的一些村子居住的人们,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以到过这里或了解这里的某件事情为荣耀。
    在距这个所谓的“热闹中心”约5公里的地方,曾有一个名叫诺沃波克罗夫斯克
耶的小村子。虽然它小得根本名不见经传,但历史可以作证,它确实是那种标准的
古典俄罗斯式乡间自然村落。这里土地贫瘠,居所困顿,人们只能靠近乎原始的农
业耕种来维持生计。尽管在村落四周长满了笔直高大的漂亮云杉,但生活艰辛的村
民们根本无心领略这大自然赐给他们的美丽景色。现在,这些古老的村落早就消失
得没有踪影,即使是当地的俄罗斯人,也没有多少还能记得起它了。
    但是,谁能想到,曾经叱咤风云,独领风骚并享有深谋远虑、智勇双全之美名
的著名苏联元帅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就出生并生长在这里呢。
    像许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树起盖世英名的苏联元帅和将军们一样,华西列
夫斯基元帅确实来自于地道的乡间农舍。若套用一句中国古话来说,正可谓“起自
布衣”。也许是旧俄时代俄罗斯乡间特别贫穷与落后,或许由于数不尽的少年磨难
与坎坷,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有一种格外的顽强,一份特殊的机敏。也许,这就是那
另一种类型的带有异国风味的“天生丽质难自弃”吧。
    然而,在华西列夫斯基身上,还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特殊之处。仅就其出身与
少年志向而言,他的父亲是一位乡间神父,而在他出生时,父亲还仅仅是一个为生
活所迫的教堂合唱团的诵经士,他自己自幼也一直在神学校里读书。尽管如此,他
并不喜欢神的事业和神职,他也没有想成为一名军官或军事家,而是想成为一名农
学家,即使当了沙俄的军官后,他仍想在退役后重新实现他当一名农学家的梦想,
甚至在读完军事学校后仍想去读一所农业大学。也许,神职离他太近了,近得几乎
伸手可及;而军人或军事家又离他太远了,远得难以设想。那么,农学家呢?或许
这是他现实和理想的综合物?真让人说不清楚。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个谜,如果你仔细地加以品味的话。
    华西列夫斯基于1895年出生于基什涅马县诺沃波克罗夫克耶附近的新戈利哈村
(现在是伊凡诺沃州维丘加区)。还在孩提时,他便开始为贫困的家庭从事简单的
劳动。他经常与邻近的小伙伴们远出故乡的森林,到那里采摘各种蘑菇和野果,有
时也同哥哥们到田间开荒种地,同农民们一起去割草或打柴。为此,他自幼便熟悉
并喜欢上了家乡的山水和一草一木,他几乎走遍了家乡附近的所有森林地区。一次,
为了到较远的地方去采摘更多的鲜蘑和野果,他同两个小伙伴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
了。由于采集得太多和一整天的林中奔走,他们既背不回来,又感到过分的疲劳,
以致下午休息时在林中睡着了。待到醒来,发觉天色大黑,竟辨不出回家的方向。
直到很晚的时候,他们才被家里派来找的人寻见。当时真急坏了家人,母亲流着泪
对他说:“以后再不要去那么远的地方了。”他却说:“我还要去,但下次我要在
林间做好记号。因为只有到那边去,才可采到更多的蘑菇嘛。”         华西列夫斯基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长年的贫苦生活条件下度过的。也许,这对
他那坚忍、刚毅与勤奋、顽强的优秀品格的养成大有好处。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为
生活所迫,不能不说是对他幼小心灵的一种过重的负荷。按理说,童年生活应该是
天真烂漫、温馨快乐的。但毕竟生逢斯时,命蹇时乖,这也是人们无法预先选择的。
后来,华西列夫斯基经常对自己的战友和朋友们谈论这样的话题:少年磨难对一个
人来说可以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包袱,一是财富。关键在于你自己如何去面对它。
    华西列夫斯基的父亲就是一个榜样。其父自幼即在乡间随祖父耕作劳动,供养
家庭生活。其父17岁时,祖父病去,祖母很快便改嫁,这样,未成年的父亲便不得
不自谋生计。孤苦无依之时,友善的乡人纷纷劝他利用自己的一副好嗓子到科斯特
罗马大教堂的唱诗班去找个差事。几经奔波,四处求人,最后他终于在本村谋得了
一个教堂合唱团诵经士的职位。后来,他还成了这个唱诗班的指挥。不久,他与同
县的乌格耶茨村的一位诵经士的女儿娜杰日达·伊凡诺夫娜·索科洛娃结了婚。由
于他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终于在1896年(即生下华西列夫斯基的第二年)被上级教
会组织派到他故乡附近的诺沃波罗夫斯克耶村当上了神父。随后,即举家迁居这里。
华西列夫斯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度过的。
    尽管如此,父亲的微薄收入仍不足以满足他创下的这个多子女大家庭的生活之
需。因为,到1912年,除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之外,父母又为他生下了两个弟弟和
三个妹妹。华西列夫斯基自幼聪颖勤奋,甚得父母喜爱。据华西列夫斯基自己说,
由于要维持这个多子女大家庭最起码的生计,父亲于神职之外不得不在冬季里做些
木工活来贴补家用。有时是给地方当局定做学生用的课桌、饭桌和门窗,有时则给
养蜂场做些蜂箱。此外,他们兄弟姐妹无论从小到大都在菜园和田地里从事农业劳
动。聪明的母亲曾安排他们每个人做一种固定的农活儿。分配给他的活儿是每天割
草,冬季里有时也随父亲一起做些本工活儿。
    家境虽然如此,但严格说来,他们一家的生活还不是最坏的,尤其比起当地的
那些纯粹的农民家庭来说要好得多。后者的家庭生活往往更为艰难,于女们也很少
能有书读。在他的幼年小伙伴中,有许多刚满10岁就不得不到附近的工厂里为财主
当童工。他们的工作有时与成年人一样,但工厂主给的工钱却少得可怜。这种情况
在童年的华西列夫斯基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最初的不平。他常常想,自己的命运和遭
遇至少要比这些可爱的小伙伴们好上许多倍,因为他自幼就有书读,也不缺乏必需
的裹腹之食与蔽体之衣。
    按照父亲的安排,从8岁起,华百列夫斯基就在故乡的教会学校读小学。小学毕
业后,父亲又送他到县城的基涅什马神学校去读神学。在欧洲,一般的神学校或神
学院都具备较好的教学条件,学生在那里既可以专攻神学专业,以求毕业后谋得一
可靠而稳定的神职,此外也可在自然科学方面获得丰富知识,并兼顾某些人文科学
常识,即类似于旧低时代的普通中学的内容。
    1909年春,即在华西列夫斯基快要在基涅什马神学校毕业前,他的家遭了一场
大火,家中所有的房子和财产几乎全部烧光。于是,华西列夫斯基向父亲提出,他
不准备再去省城所在地的科斯特罗马神学校读书了。因为那里每年的食宿费高达75
卢布,而这对他遭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沉重负担。此外,他不便言明的另
一种理由便是,他不想再去攻读父亲执意要他去学的神学专业。因为,他从内心里
并不喜欢父亲所从事的神职事业,更不愿意永久地保留自己的僧侣身份。但是,最
后父亲还是东挪西借地为他凑足了这笔读书费用。于是,华西列夫斯基的心软了。
毕竟父情殷殷,父心拳拳,怎好执拗相拂呢?这样,这年秋季,华西列夫斯基便带
着学具和行李到科斯特罗马神学校报到了。
    正像当年由小小的诺沃波克罗夫斯克耶村来到县城基涅什马眼界大开一样,这
次来到科斯特罗马省城,更使华西列夫斯基感受到这外面世界的更新更大与更加奇
妙。
    那时,科斯特罗马城大约有居民5万余人,比起县城基涅什马来,自然要大得多
了。市中心耸立着当地的一位人民英雄苏萨宁的巨大塑像,塑像下面的巨大广场也
是以这位英雄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广场上还有一座八面体的城区消防了望塔,它旁
边是地方警备队的装饰华丽的大楼。在大楼前面,有一排漂亮的柱廊和亭亭玉立的
铁铸华灯,周围则是鳞次栉比的商店、食品店、面粉店、鱼店等建筑群。紧挨着这
些华丽的商店后面的,是议会广场和一座美丽的公园,修筑在人造土堤上的一条公
园林荫路,一直伸到伏尔加河岸边。每逢黄昏时分,市民和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