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朗忍要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皆无决定。若言好,三人都对我好过,若言恶,三人都对我恶过,若言不好不恶,三人都对我不好不恶过。则所谓亲也,怨也,中庸也,皆无决定。而实皆非亲,非怨,非中庸,生平等舍心。至此,又当作是念,是三人者实皆曾于我有益。其对我有益一层为正,其有时对我有害,或不益不害者,皆由我之业力招感,蔽抑其心,失常之故。如是之心,已生起时,再从三人,逐渐推广,而观想之。如是平等观生起已,对于知母之心,自能生起。如不先修平等观,而修知母,则比较为难。次修知母,先向顶上师启请已,先想今生母亲在前,而思维不但今生为我母,从前曾作我无量次之母。又想今生父亲于前,思其不但今生为我父,无量劫来亦曾若干次为我之父。又想一亲人于前,思其前生,必曾为我母,且为无量次数之母。又想一怨家于前,思其前世,必曾为我母,且为无量次数之母。次又想一切有情,从无量劫来,皆曾无量次为我之母。何故一切有情,皆曾无量次为我之母,因生无始故。何以知生无有始,试观一念之心有始处否。此念依于前念,前念又依于前念,推之无际,不知所始何在。前念为后念因,无因之念,无有也。心既如此,无有所始,则生亦然。此生依于前生,前生复依于前生,故生无有始,无有边际。生既无始无边,故母亦无始无边。故凡一有情,必曾作我之母,而且作我无量次数之母。佛亦曾云,我未生未住之地,我未曾见。故东方人中,我曾生过,西方人中,我亦曾生过,畜鸟之中,我亦曾生过。故无论何一人,何一鸟,必曾为我之母。故一切有情,皆曾为我之母。由我不能认识,实则彼等皆我大恩之母。思至此,或生是想,一切有情,皆我之母,理虽如是,未必其恩,皆如今生之母。如生此念,则又当思,此生母亲,前世亦屡为我母。今生对我利益如何,前世利益,亦必如何。故前生之母,对我利益,亦必如今生之母,对我利益。譬如昨日所得利益,与今日所得利益,有何分别。若谓不然,则今生之母,去年对我之利益,亦将谓不如今年之利益乎。且令今生之母,死而变虫,来入座上,汝能谓非曾为我母者乎。实是我母,不过不识耳。如是思维,一切有情,皆是我母,心得决定。次修念恩,仍想今生母亲于前,思其曾作我无数次之母。此生对我恩德,当其育我之时,一切受用,无弗为我着想,虽其心所喜嗜之物,但有妨碍我者母皆忍禁不食。故开初此一点人身,皆由母所布施。及其生我之时,母身本极痛苦,而皆忍之,不但不以为苦,反对于我生起无量意乐,置我于慈垫之上。如其不然,彼时我仅一块嫩肉,譬如微虫,胡能生存。从是以后,以我置于慈垫之故,虽日处秽浊,不生一毫分别厌恶之念。且常以慈眼视我,以慈额亲我,即一呼名之微,亦具无限意乐于口吻之中。子若有病,情愿以身代病,子若将死,情愿以身代死。故吾人二舀一动,皆由母恩长养而成。若无母亲,吾人至今,恐尚不知言语。母即无衣无食,亦于千辛万苦中,挪其衣食以衣食我。此生母恩如是,前生前生,一切母亲,其恩亦然。对于父亲方面,亦作是观。故一切有情,无论今世为怨为仇,夙世屡为我母,亦与今生之母,具同样恩德。无论其为一兽一鸟,其恩皆与今生之母,等无有异。因是而生报恩心。思维一切如母有情,有如是广大恩德,而我一无还报,是为如何之忍人耶。故无论如何,均应思维还报。思维之法如何。例如今生之母,心病疯狂,双目皆瞽,狂奔道路,无人引导,不知所择,临于悬崖,而其子逍遥于侧,此为何等人耶。一切有情,为烦恼所狂,不辨是道非道,复无人指示是道非道,加以引导,东偏西倒,行于种种恶业道上,而临于三途之危崖。试思此时,非望其子救之而望谁耶。思至此无论如何,皆须报我母恩。报恩之法,以世财种种供养,自不可少。但此种种,皆有苦之自性在内。从前从前之母,得我此种酬报,固亦不少,然而仍不免于轮回,不能脱离苦恼。一切有情,皆欲脱离其苦,而苦恒与之相随,无法解脱。于是对于一切如母有情,所欲离之苦,皆使之脱离,所欲得之乐,昔使之获得,是为报恩心。修悦意慈心。所谓悦意慈心者,即前之报恩心生起以后而具力量者是,思至此,用自他相换法。对于一切如母有情之苦,不能听其受苦。对于一身悦己之乐,不能听其自乐。因为吾人不能成佛之故,皆由悦意我执而来。因于悦意我执生种种贪嗔,造种种恶业。故一切过患,皆在悦意我执之上。故于我执境上,不可再生悦意。而此悦意,当移之于一切如母有情之上。因为一切有情如母,生我之故然后有我之身。(所依)因有我身,然后戒有所依。依于戒而后能断一切恶、行一切善。故一切有情,是我得戒之根本。又因一切有情,而后有一切衣食受用。故从此身起以至一切受用,皆依一切有情之恩而生。如布施感富饶而得受用,如无一切有情,从何处布施而得此受用。即至成佛,亦皆依赖一切有情之恩。成佛由于菩提心,如将一切有情,取去其一,如何能圆满菩提心耶。故一切有情,是吾人之如意宝。吾人一切安乐皆由一切有情而来。故对于一切有情,当生起悦意。对于他境,生起悦意,是莫大之功德,且是功德之根本。佛之所以成佛,皆由于他境悦意而成。为自境而悦意,则跳入一切苦恼之中。故将自境悦意执着置之,换为他境之悦意。总之不外抛开自己,而对于他境生起悦意。然后于一切有情,种种痛苦、生起悲心。因一切有情,仍在苦中,如不脱离,如何可得。于是思一切有情、愿其脱一切苦。于是愿一切有情之苦,我皆代受。一切有情之苦,如黑光一般,向自身而来,将平日为一己之悦意心,打而破之。于是愿一切有情得乐,而生起慈心。愿一切有情得乐之事,我今当作。观想自己以前所积善业,成种种白光向一切有情身上而去,作一切有情得安乐想。此一门中,尚有广者,限于时间,略说如此。以后见他善知识,尚须请问。于是思一切有情之苦,我皆愿拔,一切有情之乐,我皆愿予。但此不过仅有其愿而已。更进而思维,于实际上拔苦予乐之事,决定以我一人之力,决定去做,是为增上意乐,亦即为增上悲心。但现在我不但于一切有情,即于一个有情,亦无拔苦予乐之力。不但我如此,即帝释亦无解脱一切有情苦痛之力。即小乘阿罗汉,亦无解脱一切有情苦痛之力。有此力者,惟佛一人。于是依前所讲,思维佛身口意种种功德,并思维佛种种事业功德。如能得佛功德,则一切有情之苦,皆可解脱。于是思维脱一切有情一切苦,予一切有情一切乐,置一切有情于佛之地位,我于是乎成佛,是为菩提心。于是思维成佛之事,我今当作。若不如是思维,而泛言菩提心,颇难生起。从此任作何事,见何人,我要作佛之心任运生起。无论献一花,供一香,皆为度脱一切有情。任运而作。是为真实菩提心,是为入于佛子之数。而菩提心之守护,则仍以戒律为归,乃免退失。从此以后,即行六度四摄,是为行菩提。菩萨行无边,总而言之,不外自因成熟,他因成熟二种。自因成熟,摄为六度。他因成熟,摄为四摄。当知菩提心生起,尚不能成佛,必须行菩萨行。菩萨行不外积福积慧二事。福慧自六度而来,故须行六度。六度首布施,布施分三,财施,无畏施,法施。以种种受用布施,是为财施。于种种受用,毫无吝啬之心,是布施心。实行布施,是布施事。但有不宜布施者四。一、境上不宜布施。如于出家人布施酒等是。二、物上不宜布施,如刀枪等是。三、时上不宜布施,如以身布施而非证得空性,或成就大悲者,在时间上,是所不宜。不过应心作如是修习,即须目身等,亦可舍耳。四、所依上不宜布施,如比丘所依为三衣,三衣不宜布施。无畏施者,最低限度,如一微虫,堕于水中,拯而起之,推此以上,是无畏施。法施者,如修法者缺于经典,以经典与之,是法布施。最低限度,为人说一偈,亦是法施。戒分三种,一、别解脱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别解脱者,即吾人曾受所不应作之种种条例是,简言之,遮一切过者,为别解脱戒。行一切善者,为摄善法戒。利益一切众生者,为饶益有情戒。忍度分三,一、苦来乐受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