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允郑彩怯懈莸摹N颐墙裉炖疵杌娉啾谥剑鼋龈荨度尽ぶ荑ご肥遣恍械模褂Ω霉惴旱牟慰计渌牵醣阜矫嬉桓鍪实钡牡匚弧>褪恰吨荑ご罚淙患︿秩局荑び牖聘腔鹕照酱拢灿小坝氡覆⒘δ娌芄保氨赣腓じ垂沧贰钡幕埃裁煌嘶褂辛醣傅木樱以谛醋坊鞯氖焙颍拱蚜醣阜旁谥荑で懊妗!�
刘备真是因祸得福,通过这场战事,成了暴发户。当曹操撤回北方,周瑜围曹仁于江陵时,刘备和诸葛亮等带兵南征,取得了荆州的江南四郡,表明刘备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后来孙、刘两家因为荆州问题翻了脸,鲁肃与关羽单刀相会时,关羽在会上说:
“乌林之役(就是赤壁之战),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身在军队之中),寝不脱介(睡觉时不脱掉铠甲),戮力破魏……”(《三国志·鲁肃传》裴注引《吴书》)
这是刘备积极参加赤壁之战的写照。
总之,赤壁之战之所以至今迷雾重重、疑问甚多,是因为各种记载具有片面性,像瞎子摸象一样。我们必须把大家所摸到的各个部位正确地拼凑在一起,才能知道全象是个什么样子。
28 两个“空城计”(1)
三国历史上究竟是否有过空城计,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易书在附录《心平气和说空城》中,重点讨论了曹操的“空城计”;同时他也透露:有一位叫“红茶杨威利”的网友,否认曹操与吕布乘氏之战那件事是所谓“空城计”,却认为文聘使用过“空城计”,赵云使用过“空营计”。现在我也来凑凑热闹,谈谈“空城计”的问题。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最典型的“空城计”,但那毫无史实根据,只能算是一个民间故事,所以我不想再谈它。赵云用过“空营计”,见《三国志·赵云传》裴注引《赵云别传》,这确实是“空营计”,人们似乎没有什么争议,所以我也不去谈它。我所要谈的是两个“空城计”,就是易中天所认同的曹操的“空城计”,和网友“红茶杨威利”所认同的文聘的“空城计”。
曹操的“空城计”,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先把原文抄在下面:
“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音皮),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疑,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余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
这段文字有的地方不太好理解。我结合《武帝纪》的正文,试着讲解一下。
这是兴平二年(公元195)的事,吕布和陈宫率一万多人从东缗(今山东金乡)到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来打曹操。曹操的部队大部分收麦子去了,留守的不到一千人,营盘不巩固。于是曹操“命妇人守陴,悉兵拒之。”我们讲到这里,就讲不下去了,出现了疑问。
疑问之一:说是“屯营不固”,曹操的军营在乘氏城内还是城外另有营盘?“陴”是城上的女墙,营盘不是城,哪来的女墙?如果说营盘就是城,为什么不说城不巩固而说“屯营不固”?为什么又说“屯西有大堤”,而不说“城西有大堤”?
疑问之二:“悉兵拒之”,易中天解释为“所有的兵力也都用上”。但把兵用上干什么?是和妇女一同守城(守营),还是都去迎击敌人?既说“拒之”,该是这不足千人之兵都去迎击敌人。
好了,我们再往下讲。军营(城?)的西边有大堤,堤南树木幽深。吕布怀疑大堤里有伏兵,对左右说:“曹操很狡猾,不要中了他的埋伏。”便向南后退十余里。大概吕布琢磨了一夜,愈想愈不甘心,第二天又来了。这时曹操方面定是割麦子的兵已经回来,曹操早已把兵隐藏在堤内,有一半兵暴露在外面(以示其少,同时可使敌人产生堤后没有伏兵的错觉。)吕布靠近了一些,利用轻兵挑战。两军相交之后,伏兵便从堤后冲了出来,步骑并进,大破敌军,缴获了他们的鼓车(载鼓之车),追到他们的兵营而还。
古人为文,叙事简略,有一定的模糊性。对于当时的环境,我们只有采取城屯合一的假定,才能讲得通。就是曹操的军营是一个堡垒式的小城,当时称为坞或坞堡,除了军事堡垒之外,很多豪门大院也是这样构建的。吕布来攻时,曹兵不满千人,于是曹操便命妇女守城,不足千人的士兵完全出城迎击敌人。吕布见城西大堤的南面树木幽深,产生了怀疑,便退兵了。第二天,吕布又来了,曹操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我们可以压下第二天的事情不表,单说这第一天,算不算空城计?那就得看所谓空城计的标准是什么。易中天说:
“(空城计)最基本的要素和内核,那就是公开示弱示虚,让对方不知深浅不知虚实,进而因生疑而不敢进攻甚至撤退。”(《品三国》223页)
他又引用了钱钟书先生的三个标准,就是“偃兵开城门”、“开城门延贼”、“开门以待之”,都和城门有关。本来嘛,既曰“空城计”,就不能离开“城”这个主体,仅仅是“公开示弱示虚”,而和“城”没有关系,那就是“弱兵计”,怎么是“空城”计呢?
针对乘氏之战这件事,我们结合易中天和钱钟书的标准,可以认定:
第一. 曹操并未偃旗息鼓,隐兵不出,也没有大开城门以待,而是把不足一千人的全部兵力都去迎击敌人了。用妇女守城,是被逼无奈,临时抱佛脚,反正有人总比没人强,若是敌人用云梯攻城,妇女扔下滚木擂石来砸,也满可以抵挡一阵子。如果有意示人以弱,使敌人生疑而不敢进攻,便应该大开城门,城上空空的,连妇女也不用,城楼上顶多有两个童儿伺候曹操饮酒抚琴(曹操不出来表演也可以);这不足千人的士兵也不应该暴露出来,而应当隐藏在适当的地方。总之,你表现得愈弱、愈虚、愈不设防,敌人心里就愈嘀咕,就愈不敢贸然进城。像曹操这样,说空城不是空城,说实城又不是实城,只能算是拼命三郎,破罐子破摔,算什么空城计?
第二. 吕布生疑退走,是因为看到大堤和树木幽深之处生疑,与空城实城没有关系。这时那不足一千的曹兵冲上来和吕布的一万人拼命,吕布可能想:曹操不止这么一点兵啊,藏到哪里去了呢?噢!那大堤和密林里能藏兵,曹操诡计多端,不要上他的当,还是退走吧!当然这不是曹操精心设计的,只是吕布疑心太重,曹操才侥幸地渡过了一关,真是歪打正着,出乎意料之外。
《武帝纪》的正文说:
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这说的是那场伏击战,而在这以前的所谓“空城计”,却为正史所不载,因而《魏书》的记载是值得怀疑的。如果真有那第一天的所谓“空城计”,那也算是曹操一桩神谋奇计,正史为什么没有一个字提及呢!易中天埋怨《资治通鉴》删去了第一天的所谓“空城计”,是司马光的“猫腻”,其实这恰恰是司马光的严谨之处。至于说《考异》上没有,那也并不奇怪,本来《魏书》上只是一个孤证,而且又和正史对不上号,那又有什么“异”可考呢?
再说文聘的那件事。那是魏黄初七年(公元226)的事。5月,魏文帝曹丕死去,孙权乘魏国大丧之机,进攻江夏郡。(魏之江夏郡,郡治上昶城,今湖北安陆西南)。据《三国志·文聘传》裴注引《魏略》说:孙权率领数万士兵进攻石阳(今湖北应城东南),当时下了大雨,城墙崩坏,还没有来得及修补。江夏太守文聘正在屯守石阳,听说孙权来了,心想:“莫若潜默(潜伏、沉默),可以疑之。”于是命全城之人都不要抛头露面,自己也躺在屋子里不起来。孙权果然产生了怀疑,对左右说:“北方认为此人是忠臣,所以把此郡委任于他。如今我来了,他却不动弹。如果他不是内有密谋,就是外有救兵。”于是便不敢进攻而退走了。
这个记载虽然没有说是否大开城门,但既然说城墙已经被大雨冲坏,那就等于是对敌人敞开了城门。文聘对孙权故意示弱示虚,把城内的兵力都隐藏起来,又对损坏的城墙不加设防,目的是让敌人生疑而不敢进攻,而他的目的达到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