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净空法师共41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疵肆思拘模嗝肆思浴V桓霾蛔∫磺写π恼撸词欠鹦模嗝馔研摹⑵刑嵝摹⑽奚模馐欠鹁驳闹の奚ㄈ獭S霉Γ偷迷谝磺写ξ扌摹N扌氖俏藜俨徽妗!购挝健讣佟梗快兑磺芯辰缟仙亩睿馐羌佟F┤缢担诰辰缰猩鸹断残摹⑸鸩_恚心,这是妄心。我们根与尘接触,怎么会生妄心?离了妄,即是真。「真心」是什么?内外境界一切明了,但是在境缘上自己不生爱憎,所谓「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可以解释为相对的,「相对」空,换句话说,就是超越相对,超越相对才是真正证得绝对,自然就解脱了。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谓「无念」?六祖说得很清楚,「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意思是说,心里面清净,顺境没有贪爱的念头,逆境亦无瞋恚的念头,境界清清楚楚,心地清清净净,这是无念。它的作用可以遍一切处,一切处的范围非常广大,尽虚空遍法界;虽然遍一切处,绝不执著一切处。祖师说:「但净本心」,本心是真心,真心是主宰;「使六识出六门,於六尘中无染无杂」,「使」就是你用它;清净心是主人,六识、六根、六尘都是作用。所以,宾主要分清楚,要能辨别,不可以颠倒,这就是佛菩萨。
  古人常用明镜来比喻真心,镜中虽然没有形像,但是它能照现一切形像。学道之人,心要像一面镜子一样。这是告诉我们: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它是清净的、是无染的;学道之人,心也应该无染,妄念不生,人我心灭,毕竟清净。因为心清净,才能生无量智慧,才能真正做到来去自由、通用没有障碍,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顿悟入道要门论》云:「顿悟法门,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清净为体,智慧为用。」所谓无念,是讲无邪念,不是无正念。何谓「邪念」?邪念是迷,邪念是不觉。正念是悟,正念是正觉。古德告诉我们:念有、念无都是邪念;有无都不念,这是正念。念善、念恶,这是邪念;善恶统统都离开,清净心现前,这是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总而言之,心中有这些念头都不好,这都是邪念。心里面清净,一切念都没有,这是正念。正念也叫做「唯念菩提」,菩提就是觉;念念觉而不迷,这就是正念。正念,也可以说是在一切境界里不起心动念,这就是无念。得无念时,自然解脱,这就是「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祖师怕我们发生误会,特别告诫我们:「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这是一般人弄错,以为这是无念,无念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这是无想定,这还是邪念。甚至於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们的境界还是邪念,为什么?《楞严经》云,小乘人的境界是「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可见,他是不是无念?他不是。他内守幽闲;换句话说,他还有「幽闲」一念。有这一念就是邪念,就是迷,就是不觉,因此小乘人不能见性。他何以不能见性?诸位想想这个道理,自然就明白。他是被法束缚,即名边见。大乘法中处处提示中道,中道亦不能执著,古德常讲「两边不立,中道不存」,为的是怕我们执著,怕我们在这些法相名词中起分别、起执著,那就错了!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这三句是显示无念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学佛,尤其是中国禅宗所提倡的顿悟法门,其殊胜处亦在此三句经文见到。我们真正悟无念,就万法尽通;不但是佛法通,出世间法通,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我们现在就是因为有知、有念,「知」与「念」就不能尽通万法,正是古德所谓「有知有见,有所不见」。几时我们达到「无知无见,无所不见」,就万法尽通。这是把修学的纲领和盘托出了。「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十方诸佛的境界,几时我们能见到?只要我们彻悟无念,诸佛的境界原自现前。悟无念法者,自己就证到如来地,就证到佛地。可见「无念为宗」,这句话没有说错;「妄心不起为旨」,妄心不起就是无念,可见宗旨没有两样。能不违背这个宗旨,清净心自然现前,清净心所生的作用就是智慧,就是般若正知。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於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这是说明,传道一定要传给见解相同、行门相同;换句话说,解行都相同,而且又能发大心来受持大法者。这样的人,学佛的态度,事奉老师就如同事奉佛一样,终身不退,这样的人必定能证入圣位,一定会有成就,这是可以预期的。我们从这几句话来看,一个人能不能有成就,能不能有最高的成就,就看他与这几句经文相应不相应。如果相应,我们就可以肯定下个断语:他一定成就。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默传」,就是指祖祖相传的「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宗门的传授是在言语之外,所以叫默传。『不得匿其正法』,决定不可以吝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几句话说得尤其是好。他见解不同、行门不同,「在别法中」,就是指不是学禅宗、不是学实相般若,就不能传给他。为什么?传给他,他得不到利益;因为他的解行与正解正行是相违背,他不但不能接受,而且还要毁谤这个法门。毁谤正法,将来所遭的果报是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这个果报太严重,太可怕了!祖师在大梵寺所讲的长行文,到此地讲完。
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二集)  1981  台北中广电台  档名:09…04…12
  下面是偈颂: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这几句话是偈颂的前引。六祖大师说:「我有一首无相颂」。《坛经》中所有偈颂,都称作无相颂。特别是此处十五首六十句,是《六祖坛经》的精华。我们要想研究《坛经》,应当先将这十五首颂文念熟,然后细心去研讨,这样你就晓得中国禅宗的旨趣。从此之后学佛,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尤其是禅宗,自然不会落於空谈。於学佛过程中,则不易受他人的欺骗,更不会自欺。可见这十五首颂文相当重要,是我们学佛的原理原则。大师这几句话嘱咐得非常好,教我们必须要记诵、要取法。无论在家修行或者出家修行,只要依照这十五首颂的原理原则去修行,必定有成就。若是不能自修,仅仅把这六十句颂文背得很熟,还是无有益处。
  颂有十五首,大致分为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讲「佛教教学的宗旨」,这一段只有一首颂。第二首是独立的一段,「说明佛法理论的依据」。第三首以下到十三首,共有十一首颂,这一长段是讲「修学的方法」。第四段是一首,是讲「果证」。末后第十五首颂,是「结劝」。颂文体系、组织以及义理,非常精严,有条不紊,不但便於读诵,也是行门重要的原理原则。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这四句,我们乍看起来似乎是很容易懂,实际上所含的意思是既深且广。『说通及心通』,「说」这一个字不但包括言说,同时也包括佛法所有的教学,用「说」字来代表。「通」是通达无碍,《华严经》讲的四无碍辩才,这是通的意思。「心通」就是宗通,心通与说通就是所谓宗门与教下,但是宗门与教下是一不是二。过去有人说,心通的人一定达到说通,而说通之人未必能做到心通。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层观察,就知道心通与说通有密切的关系;若心不通,说通是绝对做不到。由此可知,要想做到说通,一定要心通。如何才能做到通达无碍?下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