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也太过分了,就争辩说:苏味道和您齐名,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观灯》)尽人皆知,他的文章怎会像您说的那样呢?!杜审言把眼一瞪,反驳道:“哼!他怎能和我相比!我的诗文,可以让屈原、宋玉当奴仆;我的书法,就是王羲之见了也得甘拜下风!”众人见他“牛皮”吹得震天响,也就不再说什么,笑着走开了。
杜审言这样狂傲自大、出言不逊,难免被同辈嫉恨。他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及第,做了洛阳县丞,后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在司户任上,又和群僚关系不和。司马周季重和员外司户郭若讷合伙陷害他,把他逮捕入狱,想找个借口处以死刑。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年仅16岁,禀性刚烈,决心为父伸冤报仇,趁周季重等人聚宴的时候,偷揣着刀子行刺周季重。周季重遇刺身死,杜并也被杀害。周季重临死的时候,叹息说:“我不知道杜审言有这样侠烈的孝子,是郭若讷害我到这个地步!”杜审言因此被免官,回到东都洛阳,亲自写祭文祭奠儿子杜并。士人朋友也都哀念杜并的孝烈,著名文人苏颋(tǐng)为他写了墓志铭,刘允济为他写了祭文。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召见杜审言,问他愿不愿意再任官职,他立即拜谢圣恩,并当场赋《欢喜》一诗。武则天大加叹赏,赐予著作佐郎的官衔。
虽然经历了丧子之痛,但杜审言仍然狂傲不已、口无遮拦,一直到死还口出狂言。他病重垂危时,诗人宋之问等人前来看望慰问,他却说道:“上天不公,害得我这么苦。不过,有我在世,在诗文上一直压着你们,现在我就要死了,你们可以出头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啊!”说完便气绝身亡——死也死得傲气十足。
杜甫自然也继承了杜氏家族的遗传基因。年轻时,他“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喜欢饮酒打猎;在咸阳客栈闲来无事时,甚至敞开衣服与旅客一起赌博逞强,“凭陵大叫呼五白”(《今夕行》)。长安求仕遇阻、心情苦闷时,依然纵酒狂喊:“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晚年流落到四川成都,寓居城西浣花溪畔的草堂,得到坐镇成都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关照。严武的父亲严挺之,与杜家有旧交,所以严武待杜甫很好,时常登门造访。但杜甫喜欢与田夫野老交往,不拘小节,简傲放达。严武来访时,杜甫不整衣冠相见,弄得严武很尴尬。有一次,在宴会上杜甫乘醉大叫:“想不到严挺之有这样的儿子!”在大庭广众面前直呼“封疆大吏”的父亲的名字,这是很不礼貌的。严武怒目瞪视杜甫,说:“杜审言的孙子,妄想捋虎须是吧?”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从中斡旋调停。严武说:“我和诸位饮酒,图的是高高兴兴,何至于羞辱到祖先呢!”事后,严武的母亲害怕严武心萌杀机,便用小船送杜甫一家离开了成都。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沿江东下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这位五十六岁的老人,在一次参加宴会时,想重温一下青年时期“裘马颇清狂”的派头,执意驰马前往,结果坠马摔伤,但他仍然自鸣得意:“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至于在诗歌上,杜甫就更自尊自爱、当仁不让了。他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夸耀祖父杜审言的诗前无古人;又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自称诗歌是杜家的专业。对自己的诗文,杜甫也自视很高,说“赋或似(司马)相如”(《酬高使君相赠》),说“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莫相疑行》)。或许正是因为有这种超强的自信自傲,才使杜甫成为唐代的诗圣吧!
“饮中八仙”的酒肠诗胆(1)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诗人与酒”自然也就是千古不倦的话题。文人饮酒的第一次高峰在魏晋时期——曹操“对酒当歌”,孔融“樽中酒不空”,“竹林七贤”个个是饮酒大师,陶渊明的诗歌更是“篇篇有酒”。第二次高峰就是唐代了,其代表人物是“饮中八仙”。
据李阳冰《草堂集序》记载,李白仕途失意,乃浪迹纵酒,与贺知章、张旭等八位文人墨客“酒味相投”,被人视为“八仙之游”。杜甫则据此精心描绘,写了神采飞扬的七言古风《饮中八仙歌》。这八位“酒仙”是:贺知章,李琎(jìn),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
贺知章(字季真)资格最老、年事最高,也是唐代诗人中的寿星。他为人豪放旷达,清谈风流,晚年更加放诞,自号“四明狂客”。他好饮酒,能文词,善书法,特别是酒后创作的作品,更是出神入化,被人们争相传诵、收藏。有一次,他的鼻子忽然流出类似“黄胶”的涕液,去看医生,医生说是因为饮酒太过,贺知章不以为然,照旧日饮月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来到长安,贺知章听说后,特地前往旅舍拜访。当时贺知章已年过八十,在朝中任太子宾客、秘书监,而李白是四十多岁的“布衣”。但贺知章喜欢李白的诗酒之才,愿与李白结为忘年之交。李白得知这位名满天下的前辈诗人大驾光临,不禁十分惊喜,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李白拿出《蜀道难》请贺知章指教,贺知章还未读完就惊叹道:“先生不是世间凡人,大概是太白金星下凡,是位‘谪仙人’吧!”读了李白的《乌栖曲》,吟咏再三,称赏道:“这首诗可以‘泣鬼神’了!”两人情投意合,越说越高兴,贺知章当即邀请李白到酒馆边饮边谈,李白欣然允诺。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了一会儿,发觉酒钱不够了,贺知章哈哈一笑,解下随身携带的珍贵的杂玩之物金龟,权当酒资,继续推杯换盏,并约定以后时常切磋“酒艺”。天宝三年,贺知章告老还乡,李白赋诗送行,说“狂客归舟逸兴多”(《送贺宾客归越》)。回乡不到一年,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在家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病逝。两年后,李白漫游到永兴,走访贺知章的故居,缅怀这位文朋酒友,写下了两首《对酒忆贺监》,其中一首说:“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李琎出身皇族,是唐玄宗长兄李宪的长子,封为汝阳王。他长相俊美,聪悟敏慧,又通晓音乐,善打羯鼓,因而很受玄宗皇帝的钟爱。玄宗每次出游,都带着李琎,并称呼他的小名“花奴”以表示亲昵。这一切,曾被杜甫形容为“主恩视遇频”,“倍此骨肉亲”(《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但李琎不乐仕进,好酒无厌,自称“酿王”兼“粬部尚书”。唐人饮酒,十分讲究酒器,如金酒壶、玉碗、夜光杯等,像杨贵妃喝西凉州的葡萄酒,用的是玻璃七宝杯;唐玄宗则有一种奇异的“自暖杯”,酒入杯中有热气渐次升腾。而汝阳王李琎别出心裁,选取云梦石甃(zhòu,砖)泛春渠以蓄酒,又作金银龟鱼漂浮酒渠中,当作酌酒的器具。他自家酿酒,还定有“酒法”,号称《甘露经》,关于酒的四方风俗、各种材料,无不齐备。
“饮中八仙”的酒肠诗胆(2)
李适之也是皇族后裔,是太宗之子恒山王李承乾的孙子。他性情简率,不拘小节,虽有官职在身,但喜欢“座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式的文人士大夫生活,雅好宾友,喝酒喝一斗也不碍事,白天处理公务,夜晚饮酒宴乐,豪饮日费万钱。他曾赋诗表达纵酒之志:“朱门长不备,亲友恣相过。今日过五十,不饮复如何?”天宝元年(742),李适之代替牛仙客为左相。在这个位置上,他与口蜜腹剑的右相李林甫格格不入,几年后便辞去相位,只担任太子少保。罢相后的李适之,更加沉溺于酒乡,并作诗言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在长期的饮酒实践中,他对酒器的研究和鉴赏颇为精到,把自己的酒器分为九品,其品目是:蓬莱盏、海川螺、舞仙盏、瓠子卮、幔卷荷、金蕉叶、玉蟾儿、醉刘伶、东滨样。其中“蓬莱盏”上面有山像三个岛,倒酒时以淹没山岛为界限;“舞仙盏”设有能转动的机械装置,倒满酒就会有仙人出来跳舞,瑞香木花球掉落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