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根本不理会张曙,而对崔昭纬说:“你肯定高中。”张曙很不满,算卦的说:“你也能考中,但是需要等崔相公做了宰相,由他给你过堂(宰相接见新科进士叫过堂)。”不久,张曙因病,考试不能终场,而崔昭纬中了状元。张曙赠诗讽刺崔昭纬说:“千里江西陪骥尾,五更风小失龙鳞。昨夜浣花溪上雨,绿杨芳草为何人?”崔昭纬很不高兴。两人夜里一起饮酒,崔昭纬用大杯劝酒,张曙推却不肯喝,崔昭纬说:“你喝下去,等我做了宰相,一定让你做状元。”张曙拂袖而去,断绝交往。七年后,崔昭纬升职宰相,裴贽做主考官,张曙才考中,果然由崔昭纬过堂。
打毷氉
每次科举考试,都是几家欢乐几家愁。那些落第的举子,烦闷难耐,往往借酒驱忧,一醉解千愁。他们的醉酒消愁,在当时有一个专门的俗语叫“打毷氉(mào sào)”。毷氉是烦闷的意思,打是除掉、消除的意思。
唐人笔记《北里志》里记载一个故事:妓女杨莱儿与赵光远相爱,认定赵光远肯定能一鸣惊人考上进士,到处夸口宣扬。但是赵光远没考上,有人便作诗嘲笑杨莱儿:“尽道莱儿口可凭,一冬夸婿好声名。适来安远门前见,光远何曾解一鸣。”为此杨莱儿十分郁闷,《北里志》写她“毷氉久不痊”,因烦闷而病了很长时间。
另外,韦庄《买酒不得》诗也写道:“停尊待尔怪来迟,受挈空瓶毷氉归。”
考场中的名诗佳句
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完美,考场是逼人创造奇迹的地方。考生或厚积“勃”发,或急中生智,留下传世之作。
洛阳(今属河南)人祖咏,开元十二年(724)参加进士考试,试帖诗的题目是《终南望馀雪》。祖咏与王维是诗友,常去终南山游玩,对那里的雪景非常熟悉,所以对这个试题感到既亲切又欣喜,经过一番构思,他提笔写下了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按照唐代试帖诗的规定,必须写五言六韵十二句,祖咏还得再写八句才行。可是祖咏觉得四句已是完整的一首诗了,再写下去便是画蛇添足,于是就提前交卷了。主考官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祖咏淡淡地回答:“意境已写尽了。”祖咏走后,主考官展卷阅读,越读越觉得有韵味,寥寥四句就充分表现出冬情雪意,蕴含着高寒静穆之美。主考官爱才心切,就破格录取了祖咏。
“大历(766—779)十才子”之一的钱起,诗与刘长卿、郎士元齐名,儿子钱徽也有诗名,外甥怀素是大书法家,可谓诗书传家、人才辈出。相传钱起早年一次外出旅行,住在一个客店里,月夜下隐隐约约听到窗外有人在吟诗,其中一句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披衣出门寻看,却不见人影,感到很奇怪,脑子里就记下了这句诗。十年后,即唐玄宗天宝十载(751),钱起进京赶考,试帖诗的题目是从《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兮舞冯夷”句中摘出的,叫《湘灵鼓瑟》。钱起展开想象,写道:“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发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试帖诗五言排律需要十二句,只差最后两句了,钱起冥思苦想,就是不知该如何结尾。考虑很久,突然想起那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就原样照搬过来了。主考官读了这首诗,赞不绝口,尤其欣赏最后两句,认为简直是得到了神的帮助,于是把钱起录取为进士第六名。一百多年后的大中十二年(858),唐宣宗曾就试帖诗中若出现重复的字(排律也忌在一篇中重用字)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征询中书舍人李藩的意见,李藩即举钱起“楚客不堪听”和“曲终人不见”重用“不”字的例子,认为可以不作计较。由此可见这首诗名气之大,已成为唐代试帖诗的范本。
中唐诗人周存,性情仁慈,喜欢放生。曾经放生过一条鲤鱼,并作诗记述这件事情,诗写得很好,翰林学士陆贽十分赞赏,特别推崇末尾两句:“倘若成龙去,还施润物功。”大历八年(773),周存参加科考,试题是《白云向空尽》,诗快写成了,苦于无法结尾,周存忽然想起了那首咏鲤鱼的诗,于是改动了两个字,写道:“倘若从龙出,还施润物功。”主考官见诗大喜,周存自然也就金榜题名了。
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刘虚白,早年曾与裴坦同席读书。裴坦早在大和八年(834)便考中了进士,官运亨通,刘虚白却屡考屡败。直到26年后的大中十四年(860),裴坦以中书舍人的官职主持礼部贡举,刘虚白却仍以举子的身份应考;看到与同窗学友的天壤之别,
刘虚白心里很不是滋味,在考场的帘子前边献给裴坦一首绝句《献主文》:“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不知岁月能多少,犹著麻衣待至公。”裴坦见诗,心生恻隐,就录取了他。刘虚白虽中了进士,但年龄已大,自知难有作为,遂纵酒放诞,并写诗道:“知道醉乡无户税,任他荒却下丹田。”(逸句,收入《全唐诗》卷四九五)
科举笑话四则
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柳冕,博通文史,历任太常博士、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等职。他性情古怪,平素有很多忌讳。参加科举考试时,忌讳就更多了,特别害怕说或者听到“落”字,认为那样会带来晦气。当需要说“安乐”这个词时,因“乐”与“落”同音,为避开说“落”,便改称为“安康”。某一天忽然听说放榜了,就派仆人去看,仆人见他落榜了,跑回来报信,说:“秀才‘康’了啊!”
魏扶,字相之,唐文宗大和四年(830)进士,与白居易有诗唱和。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主持贡举,走进贡院,想起自己当年参加考试的情景,颇有感慨,在墙壁上题诗道:“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表明将设身处地为考生着想,不遗漏贤才。录取名单公布后,榜上无名的举子痛苦失落,有人憎恨魏扶,偷偷地把他的诗作了改动,削去每句的头两字,变成了五言诗。这一改,意思全变了,落榜者听了都觉得讽刺得痛快淋漓。
唐初名臣杜如晦的六世孙杜审权,进士出身,大中十二年(858)担任进士考试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考生,叫“卢处权”。有人对此不满,嘲戏说:“考官‘审权’,考生‘处权’,可以说是掌‘权’而不丢‘权’了!”
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崔沆,进士及第,乾符(874—879)初年为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录取了一个考生叫崔瀣。当时榜上有名的所有姓崔的,崔瀣与崔沆关系最密切,因而人们怀疑这中间有私情;沆、瀣这两个字字义相近,合起来又是一个词汇,《楚辞·远游》里有“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的句子,于是有人妙连他俩的名字讽刺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但是崔沆这次另外还录取了十几个名士,后来大多官至卿相,所以人们又认为瑕不掩瑜,崔沆还是有知人之明的。
改名中第
李岳(帲В啻慰凭俣济挥锌忌希惶煲估锩渭腥硕运担骸巴飞嫌猩剑跄芸忌希俊泵涡押螅醯米约旱拿植荒茉俳小皫'”了,于是去掉上边的“山”字和左右两个“犬”字旁,改名为“言”。接着果然考上了。
唐宗室子李蠙(pín),原名叫虬,秋季进京赶考,心血来潮在屋内墙壁上题写了自己的名字。过了一宿,忽然看到名字上边被人添了一划,变成“虱”字了。当时心想:“虱,就是蠙。”于是改名为蠙。转过年来的会昌元年(841),李蠙果然登第。
梁震,原名梁霭,准备参加科举时,求教刘象。刘象大致浏览了他的诗文,然后说:“你才思清秀,不久便能成就功名。但是如果不改名,恐怕无法显达。为什么呢?因为‘霭’字是‘雨’下从‘谒’,下雨天拜谒贵人,如何能见得到?今后请改为‘震’:‘震’字是‘雨’下从‘辰’,辰是龙,龙遇雨遇水,便能飞黄腾达,不是顺理成章吗?”改名为梁震后,果然及第。
阴差阳错
科举考试五花八门,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