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诗人的恢弘气质:铿锵大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了,成敬奇到家中来探望,对着姚崇涕泪横流。他怀中放着几只活鸟,此时一一掏出,请姚崇用手握住然后再放飞,并祝颂道:“祝愿宰相大人早日康复!”姚崇勉强听从了。成敬奇走后,姚崇很鄙视他的阿谀谄媚,对子弟们说:“他的泪从何而来?”从此不再礼遇成敬奇。

                  

 死姚崇算计活张说

    姚崇和张说同为皇帝的辅政大臣,但二人矛盾很深,多次互相伤害,张说尤其痛恨姚崇。姚崇病重,告诫几个儿子说:“张丞相与我不和,矛盾很深。然而这个人贪财奢侈,尤其喜欢珍宝器玩,我死以后,他因曾与我同官共事,当会来吊唁。你们要多拿一些我平生收藏的珍宝,陈列到帐前。如果他不看这些东西,你们要迅速安排家里的事情,全家人都会遭到他的迫害;如果他注意这些东西,你们就不用担心了,将他喜欢的东西送给他,然后请他撰写我墓碑的碑文。得到他写的碑文以后,立即就上报皇帝,并先将石料备好,尽快镌刻。他回过神儿来,几天后必定后悔,如果以修改文辞为理由索回碑文,你们就让他看刻好的石碑,并告诉已经经过皇帝同意,不能再改了。”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吊唁,注目留意姚家的三四件宝器,姚崇的儿子完全按父亲嘱咐的做了。没几天张说便写好了碑文,叙述姚崇的生平详细中肯,评价很高。大意是说:“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时成岁,亭毒(语出《老子》,养育、化育的意思)之功存。”称赞姚崇像撑天的八根柱子之一,位列高超明智的贤臣行列,虽然岁月四时流逝,但他的教化政绩功劳永存。几天以后,张说果然派使者来索要碑文文稿,说是词句没有考虑周密,想要拿回去修改。姚崇的儿子引导使者去观看已经刻成的石碑,并告诉已经上报给了皇帝。使者回报张说。张说悔恨地拍打着胸膛,模仿“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司马懿)”的说法,说:“死了的姚元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才能远不如姚崇啊!”

                  

 考官和考生的较量

    唐玄宗时期,进士考试曾发生了一场风波,结果却是皆大欢喜,三方都赢了:考官改了犟脾气,考生免了司法处理,朝廷也借机改进了科考制度。

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昂担任考功员外郎(吏部考功司副长官),掌管科举考试。他是滑州白马县(今河南滑县)人,开元二年状元及第,工诗能文;但是性格刚直褊急,不能宽容待人。走马上任伊始,他就召集参加进士考试的举子们,严厉告诫说:“文章的好坏高下,一看就都知道了。至于考试的录取还是淘汰,这就全依赖于主考官的公正了。本官秉公办事,严禁徇私舞弊,如果发现有托关系搞人情走后门的,我就一概不录取!”

考生李权,和李昂的舅舅是邻居,关系很好;虽然李昂说得口气强硬,但李权半信半疑,觉得可能是例行公事吓唬吓唬人。为了确保成功率,李权便拜托李昂的舅舅在李昂面前美言几句。李昂的舅舅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就在李昂面前夸奖了李权。不料李昂上了犟脾气,大发雷霆,先赶走了舅舅,随后召集举子们,当众数落李权的“小聪明”。李权觉得很冤,辩解说:“我担心您或许不大了解我,所以请人向您略为介绍介绍,供您全面了解情况,并不是求您特殊关照。”李昂当然不听,并心生一计,对考生们说:“看各位所作的诗文,确实都是很好的。可是古人有言,‘瑜不掩瑕’(反用成语,寓意优点也掩盖不了缺点),这是句忠言呀。各位诗句中有些用词不当的地方,我想指出来商榷商榷,你们看怎么样?”主考官亲自给改作文,谁还能说不行,众人都说:“好!”考生们出门散去的时候,李权对别人说:“刚才李昂说的话,其实是针对我的。李昂担任这届主考官,我肯定是考不上了。唉,诗文辞赋,又有什么用呢!”嘴上虽这么说,但心里很不服气,李权也将计就计,暗中寻找李昂的过失。

几天后,李昂率先摘录了李权文句中的一些小毛病,张贴在大街上,羞辱李权。李权考虑成熟后,也找上门去,对李昂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的文章写得不好,多谢您的宣传,大家都已看到了、听到了;而您写的那些曾广泛传播的好诗句,我也想和您商榷一下,可以吗?”身为主考官却遭考生奚落,李昂火冒三丈:“有什么不可以的!”李权便说:“‘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这是不是您的诗句呢?”李昂说:“是!”李权“歪解”说:“古时候尧帝年老体衰,厌倦管理天下了,打算把帝位让给隐士许由。许由讨厌听到这样的话,觉得尧的话弄脏了自己的耳朵,所以跑到渭河边洗净了耳朵。现在,大唐皇帝正值青春年华,不会把帝位禅让给你,可是你为什么也要去洗耳呢?!”这话够毒辣的,“无限上纲”想把隐逸思想当作政治问题,置李昂于死地。李昂虽明知是讹诈,但还是感到惶恐,便把李权告到宰相那里,又以李权蛮横无礼、顶撞上司为由,把他交给执法官吏惩治。

事情要是再闹下去,双方都将难以收拾。宰相和朝中官员纷纷劝李昂“和为贵”,息事宁人。开始李昂还执拗强硬,不肯通融,但是时间久了,舆论的压力太大,李昂也就转变了态度,不再追究李权,而且对其他走门子求情的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司法部门认为李权的言语无法治罪,对他没作任何处罚。这件考场争讼案就这样悄悄地结束了。事后,朝廷总结经验教训,认为尚书省吏部考功员外郎官位太低,无法驾驭和震慑众多的科举考生,于是决定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

                  

 不走运的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无缘官场,布衣终身。但是也并非完全“无缘”,只是不走运,没有抓住机遇。

孟浩然的政治热情来得太晚,四十岁之前在家乡读书种菜,四十岁那年才奋起直追,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那时,比他小十二岁的王维早已中进士做官多年了。孟浩然到了长安,考场外的工作做得太差,结果是没有考中。不过也有收获,以自己的诗才,结识了一些诗人兼官人,如王维和张九龄就对他很欣赏,引为知己。

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来到他的官衙谈诗论文,二人谈得正高兴的时候,忽报玄宗皇帝驾临。孟浩然是个没有功名的普通百姓,哪能唐突拜见皇上?惊惧之下,赶紧藏到了床底下。玄宗坐下来与王维谈话,王维不敢隐瞒,如实奏报了孟浩然来访的事情。玄宗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据说诗写得很好。”随即命令孟浩然出来相见。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如果答对适宜,皇帝一高兴,孟浩然的乌纱帽就飞过来了。可是孟浩然太紧张了,竟然说错了话、吟错了诗。玄宗问:“来时带什么诗作了吗?”孟浩然说没带,玄宗便让他当场作一篇。孟浩然感慨自己已到不惑之年仍怀才不遇,开口吟咏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诗里有抱怨玄宗不识人才的意思,玄宗很不高兴,冷冷地说:“我并未不用你,是你自己不求上进,怎么反倒作出这样的诗?”随后下旨,你孟浩然不是要归南山嘛,那就离京走吧!惹怒了皇上,孟浩然的仕进之路从此就断绝了。

                  

 王维的科举仕进之路

    王维奏响了盛唐的山水诗音,别看他的山水诗空灵洒脱,他早年却有着强烈旺盛的功名欲望,为了金榜题名,竟然不惜装扮成伶人的模样,向公主献曲求助。

不到二十岁的时候,王维在诗坛上就很有名气了,而且多才多艺,善画泼墨山水,通晓

音乐,弹得一手好琵琶。唐玄宗的弟弟岐王李范,喜欢文人墨客,很赏识王维。开元九年(721),王维打算参加进士考试,来到京城岐王府上,请他跟主考官打个招呼,期望一举成功,力夺头名状元。因为当时的进士考试,不仅看考场答卷的成绩,也参考考生平时的诗文名气和人际关系。听了王维的请求,岐王连连摇头叹息,原来他早就替王维打听过了,有一个叫张九皋的人来头很大,已经托人请公主给主考官写了信,要求这次考试录取张九皋为第一名。王维知道公主的权势比岐王大得多,她定好的人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