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32 年2 月古琅玡
痛苦的诗篇
——《难民》导读
“当我用痛苦的诗篇去描绘、反映这些命运悲惨的农民的时候,确乎是
含着同情的热泪,蘸着浓厚的感情的。也表露了对封建社会、新旧军阀统治
的愤懑控诉之情。”这是臧克家在《臧克家诗选·序》中的一段话。朱自清
从新诗发展的角度指出,中国新诗初期诗人表现劳苦人的作品,“只凭着信
仰的理论或主义的发挥,所以不免是概念的,空架子,没力量”,而近年来
“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臧克家先生可为代表”。诗人以反
映人民的疾苦为神圣职责,将“九一八”前后北方农村与动乱有血有肉地写
进诗里,把苦难的农民形象引入新诗的行列,给新诗注入了新的血液。《难
民》则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难民》这首诗里,一群或因天灾、或因战乱流落他乡的难民,却不
为古镇所接纳,而在“苍茫”的“黑夜”中,重又踏上了前景难料的路。沉
重、忧郁的笔调、透露出对苦难者深切的同情和对制造苦难的统治者的控诉。
诗人“不写过程,只写高潮”,善于把漫长的情节演进的来龙去脉“压
榨”到一个短暂的情景之中,以横断面的描写代替纵长过程的叙述,浓缩到
一种十分精粹而含蓄的程度。诗人不采取铺叙或具体细腻地描写其遭遇的写
法,而采取形象化的手法,把他要表现的生活凝聚到一个鲜明可感的场景或
画面之中。
诗人在严肃认真地探索新诗发展的道路,取中国诗歌会的现实性、大众
化的长处,去其艺术上的平庸粗疏,取“新月派”乃至“现代派”的艺术表
现手法,去其逃避现实、脱离群众的弊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内容上
表现现实,反映群众的呼声;艺术上精炼含蓄,诗体上呈现出“三美”的倾
向,而又不拘泥呆板。
语言运用上刻意推敲,遣词精炼含蓄,诗中一连串着力经营的动词,如
“堕”“溶”“度”“支撑”“兜着”“牵动”“徘徊”“抽出”“推入”
“截断”“爬过”等等,营造出一种苍茫、凄凉的氛围,统一了感情色调,
增强了形象感和生动性。
(欧秀岚)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 年4 月
我觉得都可以
——《老马》导读
《老马》是著名诗人臧克家的名作之一。这首诗由于深入浅出、通俗易
懂又意蕴深厚,自1932 年一问世即受到广泛、持久的关注与好评。
直观地看,这首诗写的就是一匹在鞭影下负重挣扎苦苦劳作的老马。进
一步领会,我们会感受到诗人是在以马喻人,甚至有人说那人就是诗人自己。
由从马到人的转换,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老马》刻画的是中国农民的命运。
那么,《老马》一诗究竟表现了怎样的情结呢?臧克家在《关于》一
文中颇具意味地坦言,“我觉得都可以。诗贵含蓄,听凭读者去品评”。
《老马》作为一首采用比兴手法已尽完美的咏物诗,物与人之间必有所
寄托。无论这物是寄托于一个人,还是一种人,论者见仁见智的结论,都说
明这首诗在可喻不可喻的程度上达到了比兴手法咏物言志的极致。这志,就
是在“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这种近乎极端的条件下,它仍然“抬起头望望
前面”这种亦悲亦壮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生命的境界。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
托物言志,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意蕴丰厚风格含蓄,是《老马》的又一艺术特点。无论怎样,《老马》
都让人感受着生活的艰辛,特别是在老马与农民之间,确实存在着一条扯不
断的纽带。诗人赋予老马的精神,也高度合于中国农民的生活特征和性格本
质。可以说,诗中老马的坚韧耐劳、容忍无助正是当时中国土地上最广大的
农民品格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上下两节,形式整齐用韵考究。每节四行都采用了“ABAB”式的
韵脚,并且在同韵的同时又注重同调,自然音韵和谐顺畅上口。
(欧秀岚)
三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 年
世世代代的浓缩人生
——《三代》导读
臧克家的短诗《三代》众口交赞,久负盛名。其形式的精悍简约与其思
想蕴含的深刻丰厚之间的交融,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限。这是一首含蓄精洽、
深沉厚重的好诗。
全诗仅六行三个排比句,寥寥21 个字,形象而又完整准确地概括总结了
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从生到死艰辛劳作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劳动
人民世代简单重复的生活道路和悲惨命运。这种简单重复的共同模式的叙写
具有十分惊人的典型性。有人责备诗人为什么不写出农民的反抗和斗争。其
实,中国土地上的大多数农民,世世代代正如鲁迅先生在《集外集·俄文译
本〈阿Q 正传〉序》中所说,“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默默地生长,
萎黄,枯死了”,“已经有四千年!”因此,诗人忠实于生活他笔下的农民
大多是这种旧式的悲剧型的农民,谱写的是一曲曲低沉愤懑的悲歌。
诗人善于选择独特的并且是最有价值的视角,从农民和土地的深刻关系
这一最能显现农民物质的视点来抒写他对农民的理解和感情。这首诗就像电
影手法中的大特写镜头一样,截取的是最富有特征的农家生活的典型情境:
孩子的天真嬉戏,大人的艰辛劳作,老人的悲惨离世,这一切都发生演进“在
土里”。这就是他们的整个天地,这就是他们的全部人生。诗人力透纸背的
功力,把世世代代普通农民的生活史、命运史、血泪史重现在读者面前。
诗人用不同年龄段上的三个呼之欲出的形象代表了三代人,构成了三个
紧密贯串互为因果的意象。通过展现三代人“洗澡”“流汗”“葬埋”这极
其具体可感的三个生活场景,将三个意象之间的一切转折、关联、过渡全部
删除,荡涤了具体时空的外壳,从而揭示出普遍的历史规律。而这又是一条
多么令人辛酸不平惊心动魄的历史规律呵!
苦心经营刻意揣摩的诗人发掘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把一首短诗《三
代》提纯为一段浓缩深邃的警句名言。
(欧秀岚)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
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惆怅的意境
——《雨巷》导读
《雨巷》是戴望舒最有影响的一首诗。1928 年8 月在《小说月报》上发
表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从此,戴望舒有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大革命期间,戴望舒曾向往过革命。1926 年还参加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团。然而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他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开始感到迷惘和悲观,逐
渐脱离了政治斗争,逃进了艺术的象牙塔。但文学中所反映的生活和情感并
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革命的失败对他精神上的影响毕竟要在他的诗作
中体现出来。《雨巷》表现的就是大革命失败给他造成的那种迷惘、惆怅、
失落和忧郁的心境。
不过诗人没有直抒胸臆地去表现自己的心境,而是将形成自己这种心境
的特定的历史事件和背景舍弃,借助另外一些更具普遍性的意境去表现自己
的心境。这种手法准确说来是借境抒情或借境写心,在宽泛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