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胡耀邦传奇 作者:齐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并不严重的心脏病突然严重地爆发了,病魔像一只巨大的手死死捏住他的心……。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医护人员日以继夜地抢救,希望一颗大面积坏死的心脏能在死神的手里起死回生。

  奇迹有时会出现,哪怕只是昙花一现,同样能给人带来喜悦和希望。几天后,胡耀邦的病情终于控制住了。

  1989年4月15日, 胡耀邦匆匆地走了,杜山连夜赶制出照片,李昭看见那张西装彩照说,这张最像耀邦;申央同意使用彩色照片作为遗像。

  胡耀邦4月9日发病时,杜山正好从中南海西门进去,路过怀仁堂时,发现很宽的路面被挤塞得水泄不通。他们的车子只好掉头出去,从另一个门进去。当时他没有意识到已经发生了严重的事情,还以为是开什么大的会议,要不就是汽车抛锚,堵车了,尽管后一种可能足以成为警卫局的大事故。善良的人宁愿猜测是车祸也不愿猜测是人祸。

  到了中南海画委会的楼里,他才知道胡耀邦在怀仁堂突发心脏病,正在抢救。他着实吓了一跳,这怎么可能?愣怔了一会,他猛然掉头往楼下跑,二话没说,叫上车就回家,他拿出留有胡耀邦身影的照相机,不顾机子里的胶卷大半还没照,哗哗倒了出来,送到图片社冲洗,他要亲手将照片送到胡耀邦的床头,不然会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照片很快就出来了,杜山的眼眶红了,照片上的胡耀邦注视着他,那执着的眼神,那饱经沧桑的面容和深沉的目光竟是这样逼真地写在他沉静的脸庞上。照片拍得非常成功,他落下了半颗心。可是另半颗心仍然悬着,胡耀邦还没有脱离危险。

  好容易捱到12日,胡耀邦的病情终于控制住了。但是还不能起床活动。杜山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踏实多了,准备等胡耀邦病情再好一些,就将照片送给他。那几天,也不知什么原因,杜山似乎有点魂不守舍,他总是打听着耀邦的消息,希望早一点再见到他。

  15日,不幸的消息传来,胡耀邦因心脏病再次复发,与世长辞。

  胡宅承受着巨大的不幸,也承接着全国人民深切的爱戴和哀思。“公生明,廉生威。”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怀着悲痛的心情,自发自觉络绎不绝地来到胡耀邦家,在前院的灵堂前,对着耀邦同志遗像深深鞠上一躬。

  杜山忍着悲痛,一种失去有思于己的亲朋好友的悲痛;带着遗憾,一种成功在即却而突然失去的遗憾, 连夜将胡耀邦穿中山装和西装的照片各放大24英寸,4月17日上午他和中国图片社的副总经理一同来到胡耀邦家。李昭含着泪,颤抖着双手接过胡耀邦的照片,她看见耀邦穿西装的照片,两行清泪又涌了出来,只哽咽了一声:一这张最像他……”就再也说不下去了,泪水无声地落在照片上,旁边的亲属们也抑制不住泪水,阵阵悲泣声令人心碎。李昭止住泪,说:“这张照片最像耀邦同志,我们家属建议耀邦追悼会上的遗像用这张!”她的建议立即得到其他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赞同。

  后来,经过中共中央研究,同意了李昭和亲属们的意见。胡耀邦的巨幅遗像连夜制作。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使用彩色照片作为遗像,而且是室外拍摄的自然照。

  4月22日,胡耀邦同志的追悼会在人民

  大会堂举行,追悼会庄严肃穆,邓小平等大多数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追悼会。

  “30岁,你们就祝寿啊?”回荡耳际。转眼迎来了40岁。胡耀邦英灵已经溶进共青城年轻的生命里。

  江西共青城是中国人熟知的地方,如今经过40年的雪雨风霜,经过两代“共青”人的辛勤创业,将沉寂千年的无人居住的荒滩变成了泱泱10万人口;拥有Ic亿固定资产;集工业和农业为一体的新兴城市。

  年轻的共青城好比不带修饰,最纯净的风一般,没有什么可忧心,没有什么可紧张,许多城市特有的痼疾在这里是不存在的,这里充满了年轻城市的勃勃生机。

  这清澈明净的天宇间,回荡着一个清澈明净的名字——胡耀邦。

  胡耀邦和共青城那份独特的关系,令人动情。他亲临共青城只有两次,一次是1955年11月29日,另一次是 1984年 12月 4日。可对于“共青”人来说意义绝非一般。

  胡耀邦当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他到江西考察工作时,听说有98名上海志愿来开垦的知识青年,在德安县东南的荒滩上成立了共青垦殖场。他立即赶往德安县,那时通往德安的铁路还没有正式通车,他坐着铁轨压道车,一路寒风,一路颠簸,走走停停,用了大半天时间才走完 110公里,来到了德安县,然后又徒步十多公里,来到了鄱阳湖畔,那个只有98口人,全部资产不过几样简单农具和刚刚搭起的茅草棚。

  这些知青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才40天。

  40天前,大家唱着嘹亮歌声,来到千年沉寂的荒滩时,都惊呆了。神州大地上,竟然有如此不毛之地!荒原土岗荆棘丛生,野兽出没,芦苇密布的滩地上,钉螺遍地,血吸虫肆虐,人迹罕见。仅仅用豪言壮语,用革命热情去面对荒凉贫穷,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无法预料和想象的困难如同大山一样朝他们沉沉地压来,是咬牙坚持下去还是卷起背包回家2成为许多人激烈斗争的心病。

  这时,胡耀邦成为第一个看望他们关怀他们的中央领导人,他到达的第一天起,便和大家形影不离,一同住窝棚,一同喝稀饭,一同出谋划策,制定了一系列种植计划,这里水多,适合种植水稻,干旱季节分明,也适合种植棉花,广大湖面最适宜发展渔业和水禽,直到今天,这里拳头“品便是水上骄子——鸭子的杰作“鸭鸭”牌羽绒衫。

  几天几夜,胡耀邦和大家一笔一笔地算账,直到算出大家的希望,算出共青社的明天。他和98名垦殖队员才松下一口气!

  用自身的力量战胜困难,度过难关,是一种征服!一种快乐!在艰难处境中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关心,则是获得这种征服和快乐的力量所在!这是那个年代的中国青年共同的人生经历。

  身为青年领袖的胡耀邦,在和农垦知青交往中,就显示了他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有胆有识的魄力。回顾胡耀邦60多年的革命生涯,概括一个字——实!共青城就是他这个“实”字的结晶,有力的见证。

  40年成就展览会上, 陈列了胡耀邦3次为共青城题字手迹,其中1955年最早的一次题字,字体有点奇怪,笔画很粗,不像毛笔写的。

  于是,又一个细节显示出历史面目:胡耀邦离开这98名农垦战士时,大家依依不舍,让他为新生的共青垦殖队题个字。胡耀邦答应了,可是大家居住的茅草棚里却找不到一支毛笔。胡耀邦想想,就因地制宜,用山竹枝缠裹棉团,蘸着墨水写下了“共青社”三个大字。

  1984年12月,已经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又一次来到共青城,此时的共青城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共青社”了,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现代化大型农场。并且信心十足朝着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进军。

  饭桌上,胡耀邦看见农场自己生产的副食品,品种齐全,花样繁多,不由感慨万分。

  “记得1955年我来这里,当时你们生活很苦,我也无力提高你们的工资,只好陪着你们吃稀饭,吃咸菜,但还是吃的你们的口粮,心里难受啊。现在你们生产上去了,人均产值这样多,真让人高兴!但是你们要注意改善职工的生活,工资争取年年要有所增长。”

  饭桌上有人提议,明年是共青城创建30周年的纪念日,希望总书记能来参加庆祝活动。

  胡耀邦放下筷子,用惊讶的口气说:

  “啊,你们30岁就祝寿啊?”

  红色的土地迎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魂,独特的墓碑形似一面红旗,上刻党徽、团徽和少先队队徽。

  胡耀邦的陵墓背依郁郁葱葱的富华山,面朝浩浩荡荡的鄱阳湖。

  胡耀邦逝世不久,李昭就向外界公布了胡耀邦身前的遗愿:“我死之后,埋在青山绿水间,就是共青城。”

  1990年12月5日, 中央书记处书记温家宝、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杨德中也随专机护送胡起邦的骨灰来到江西。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在南昌机场迎接。下午,送葬的队伍来到陵墓前,李昭率子女亲手将耀邦的骨灰安葬在墓穴里,随后,人们在墓前举行了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