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胡耀邦传奇 作者:齐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何办好团报?胡耀邦说,办报不像上课,也不像编杂志,而是必须提出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他认为对青年讲道理是很必要的,因为青年对于很多事情是非观念不明确,需要对他们比较系统地讲些道理。但最深刻、最能感动青年,影响青年的,还是具体的事例,这是办报注意的一个方面。

  胡耀邦还谈及了加强报纸的战斗性问题。

  他说,报纸是个号角,要吹着人们前进的,因此声音必须宏亮,力量微弱,战斗性便不强,就不能很好地起引导鼓舞大家前进的作用。他指出,以后《中国青年报》应当加强战斗性,也就是加强指导性、鼓舞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报纸要有声音,有言论,采取每期有一篇社论。同时,要拿出好榜样,让青年学习,也要把坏人坏事公布出来,让青年不要学,并鞭策有这样那样错误和缺点的人改正。

  胡耀邦走马上任之初,为什么主动过问《中国青年报》宣传工作?这是因为,“要把整个青年工作由为革命战争服务转到为建设祖国服务,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下功夫。”这一点,与他解决执政党条件下的青年工作的战略思想是连在一起的。

  所以,他亲自掌握了这个武器,并在办好《中国青年报》的事情上,不遗余力。

  他领导中国青年报,既放手,又不丢手。让人感到,既有强有力的领导,又无碍手碍脚之处。他的领导注意从青年学新闻理论到青年报纸业务(比如宣传重点、社论写作、新闻采访、版面安排、标题编制等)都悉心研究,提出真知灼见。

  有时,他也直接指挥采访新闻。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贵宾一行已由北京去上海访问,他亲自写介绍信,拟定了问答题目,派总编辑连夜飞往上海采访。

  在领导方法方面,他注重面对面的交流意见,亲自和编委会、总编辑、编辑、记者开座谈会,交流办好报纸的思想心得。从大家反映的情况和现实矛盾中,他再抽出题目,提笔示范,亲自作标题。

  每次《中国青年报》记者会议,胡耀邦都要讲话,这样积累下来,报社特意印了一个小册子,用以指导报社的工作。

  除了《中国青年报》,胡耀邦也非常重视其他机关报刊的建设,他经常召开不定期的务虚会,邀请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的同志议论宣传工作。

  胡耀邦认识到,这些团中央机关刊物的读者对象是青年人和青年团的干部,它们把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和指导思想迅速传达给各级团组织的干部和广大青年群众,作为青年团的喉舌,根据党中央的政策精神,向广大青年开展宣传与教育工作,勿庸置疑,是十分重要的。

  与青年人交朋友,成为胡耀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常说:

  “年轻人腼腆,你不主动去结交他,他才不会理你呢。”

  “背靠党委,面向青年”是胡耀邦主持团中央工作时提出的青年工作口号。这个口号不仅体现了青年团的性质,而且反映了青年团的工作特点和任务。

  胡耀邦认为,青年团干部应当主动到群众中去,面向广大青年,开展团的工作,他常说,“年轻人腼腆,你不主动去结交他,他才不会理你呢。”因此,他要求团的干部要“背靠党委,面向青年”。

  在他主持团中央工作时,团中央机关有这样的制度:每一位书记要直接联系几个基层支部,作为了解情况的渠道和开展工作的试点。

  他本人就曾深入北京大学,与中文系59级汉语专业团支部建立了联系。

  五六十年代搞团的工作的人都记得,那个时候,北京团组织搞什么活动,胡耀邦几乎每请必到。有时候他连续二十几天泡在北京基层搞调研,倾听青年的心声。

  与青年人交朋友,成为胡耀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天晚上,他叫来一位团干部,说:“走,到少年宫玩去。”于是,两个人从大甜水井团中央驻地步行走到少年宫大门,少先队员却把着大门不许进。他发表声明了:“让我们先进去看看,不动手,不吵闹。”这时,出来一位大同志,才认出是团中央的书记光临,喜笑颜开地带他俩进去了。

  1955年,胡耀邦出差到广东,在火车上,他走进一节满载大学生的车厢,和大学生们聊上了,彼此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谈了个把钟头,大家才知道交谈对手是团中央书记,一下欢叫起来。

  胡耀邦身体不行,带动了从团中央到地方的团于部,改变了过去某些“面向党委,背对青年”的不正确作法。

  IN#年,胡耀邦在共青团九大工作报告中总结道:密切联系青年群众,对于共青团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把青年团结和组织起来,每个团的干部,每个共青团员,都必须关心青年,接近青年。一了解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做青年的知心朋友。

  青年团不能用一般化的方法去带领青年,要了解青年的特殊要求,从青年特点出发,开展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

  胡耀邦主持团中央期间,特别是50年代,将青年工作搞得十分活跃,成绩很大,直至今天许多团的干部仍然津津乐道,加以称赞。其中原因何在?关键是在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基础上,按照青年的特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广大青年和团员。

  早在1953年,胡耀邦就指出:“在工作中不少干部不善于领导团员正确地发挥作用,不善于按照青年的特点,采用青年所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法来进行工作,不懂得青年团的作风应当是既严肃而又活泼,既反对轻浮而又反对沉闷枯燥,如果我们要求青年和要求成年老年一样,就一定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他认为,青年有旺盛的精力,有着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而且青年时期又是思想上矛盾最多的时期,少年没有出现的问题,他们已经出现,成年人已经解决的问题,他们还没有解决。正因这样,青年团就不能用一般化的方法去带领青年,要创造一些适合青年特点的方法,去发挥青年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去满足青年的各种进步要求,并且使青年干部在干的当中增长才能。总之,要开展有益于社会主义事业又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

  胡耀邦深刻地认识到,青年团的独立活动能否适合青年的特点,这关系到独立活动的成败。因而,他带领团中央积极深入基层,了解青年的特殊要求,从青年特点出发,开展各种各样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

  青年思想活跃,好奇,喜欢翻新花样,团组织就根据党的中心任务的要求,不断提出新口号,采取新形式,使得活动变化多样,生动活泼;青年求知欲强,当时的文化水平又低,团组织就协同有关部门建立各种技术夜校、技术培训站、文化补习班, 进行业余教育,帮助他们学习文化技术。仅1956年一年,在农村就有530万青年脱盲;青年朝气蓬勃,进取心和上进心强,团组织就在活动中通过可比性强的各种竞赛,通过宣传树立先进人物来激发青年的积极性。1955年,团中央召开“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由此在青年中掀起了”立功”‘的热潮。会前,各级团组织广泛发动;会议期间,内外结合,扩大影响。通过这一活动,极大鼓舞了全国青年的斗志,出现了“学先进、赶先进”的群众性热潮。

  胡耀邦在党的八大上说:我们还只解决了一个半问题,初步摸到了一些按照青年特点工作的方法。

  1956年,胡耀邦在党的人大上作了《把我国青年引向最伟大的目标》的发言。他说,回顾过去的八年,全国青年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就青年团的领导来说,我们还只解决了一个半问题。一个问题是指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青年团,半个问题是指我们初步摸到了一些按照青年特点工作的方法。

  胡耀邦认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了“青年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这一正确的建团路线,团的发展是健康的,绝大多数团员的思想是进步的, 工作是有朝气的。他举例说,到1956年6月底,全国已有2000万团员,差不多占全国青年的百分之十七。因此,他认为,青年团已成为党的一支可靠的后备队,成为吸引全国青年蓬勃向上的巨大力量。“在这样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上,并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