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叵凳保晾钡胤泶塘颂粕挠薮篮屯绻蹋惹榈馗杷塘怂镂蚩盏幕艉凸遥币步衣读搜У慕普┖托撞校嗣巧羁痰乃枷肫舻稀�
《西游记》中,作者充满了对唐僧的不满和对孙悟空的同情,赞扬了孙悟空的爱憎分明和勇敢顽强,批评了唐僧的“人妖颠倒是非淆”,在宝象国,唐僧被黄袍怪变为老虎时,孙悟空说:“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般个恶模样来也。你怪我行凶作恶,赶我回去,你要一心向善,怎么一旦弄出个这等嘴脸?”这里,孙悟空其实是在规劝唐僧,把自己的“行凶作恶”与唐僧的“一心向善”加以比较,用眼前的事实来证明唐僧的观点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然而,唐僧并没有真正吸取教训,还是不辨真假,这使得人们对唐僧产生了厌恶以至于憎恨的情绪。
对此,有很多人会说在《西游记》中,唐僧是作品批判的反面人物,孙悟空是作品肯定的正面人物,他们是两个根本对立的形象。这种看法是不符合作品实际的。首先看看作品中孙悟空对唐僧的看法。孙悟空认为唐僧是“忠良正直之僧”,保护唐僧和敬重唐僧是自己的本分。在五庄观师兄弟三人背着唐僧偷吃了人参果,后来师徒四人被镇元大仙捉住,镇元大仙要用七星鞭打唐僧,悟空为免师父受苦受罪,连忙说道:“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树是我,怎么不先打我,打他(指唐僧)做甚?”悟空把责任都推在自己身上,主动替唐僧挨打。在祭赛国金光寺时,唐僧要亲自扫塔,悟空怕唐僧有所差池,便与唐僧一起去扫塔,唐僧困倦的时候,悟空接替唐僧扫塔。遇着危险,他都是挺身而出,保护唐僧或者解救唐僧。大战红孩儿时,他被火烧得“炮燥难禁”,只好投入涧水内,“被冷水一逼,弄得火气攻心,三魂出舍”,后来被猪八戒救醒,可醒来的第一句话就减“师父”。沙僧感叹道:“哥啊,你生为师父,死也还在口里。”如果唐僧是个反面人物,那么,为什么孙悟空对唐僧那么忠诚呢?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孙悟空对唐僧的忠诚是得到充分肯定的。虽然孙悟空和唐僧有一些摩擦和矛盾,孙悟空对唐僧的是非不分也抱怨过几次,但这并不影响唐僧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和唐僧之间的深厚感情,而这正反映了作者对唐僧的态度。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善”作为取经的最终目的,是得到了充分肯定的,作者只是在描写应该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善”的时候提出了疑问。
第19节:第三章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10)
另外,在《西游记》这部作品中,孙悟空与唐僧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他们的性格随着取经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断地在调整。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孙悟空和唐僧的态度前后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恰恰是由作者思考如何实现“善”而来的。
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之前,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经常发生一些矛盾冲突。然而,自第五十八回之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始逐渐淡化和减弱,直至最后趋于平和。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唐僧从那以后对悟空的信任大大增加了,再没有念一次紧箍咒,没有一次贬走悟空;他对妖魔也有了一定的警惕,学会了在危险的时候开始思考,试图分辨是非善恶。在第八十回中,地涌夫人在黑松林变做一个被葛藤绑在树上的美女,唐僧要救她,悟空当然表示反对,可八戒看见美女却不肯作休,在一旁挑唆唐僧,然而,唐僧却一反常态,并没有责怪悟空,反而训斥八戒说:“也罢,也罢。八戒啊,你师兄常时也看得不差,既这等说,不要管他,我们去罢。”
实践出真知,以前的经历让唐僧学到了很多,他懂得了“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对妖魔一定要小心提防。
对待八戒,唐僧的态度也前后各异。一开始,唐僧以为八戒老实愚拙,总是护着八戒,不准悟空欺负八戒,八戒也常常利用唐僧的这种心理挑唆唐僧念紧箍咒来惩罚悟空。而在经历了许多磨难后,唐僧则不再像原来那样信任八戒,护着八戒。悟空当面“揪住八戒,着头打一顿拳”,他对悟空这样的行为也不加以制止,甚至还让悟空好好管束八戒。在离开金平府时,八戒起得迟了些,被悟空呵责一顿,八戒有些不满,开始嘟哝,这时唐僧责骂道:“夯货!莫胡说!快早起来!若再强嘴,教悟空拿金箍棒打牙!”这种和一开始大相径庭的态度,反映出唐僧思想和性格的变化。难怪猪八戒感叹道:“师父今番变了,常时疼我,爱我,念我蠢夯护我;哥要打时,他又劝解;今日怎么发狠转教打么?”唐僧一开始试图用善的手段来求善,而他在取经过程中,慢慢尝试用用不善的手段求善,他是朝孙悟空求善的方向在转变的。
孙悟空的性格也在逐渐变化,他则是不断地向唐僧求善的方向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善心”的日益滋长。凤仙郡侯因一时发怒,泼了斋天素供喂狗,致使凤仙郡亢旱三年,百姓生活疾苦。孙悟空为求雨,在郡国和天庭之间多次奔走。此时的他也一反常态,不仅对玉帝、天师表现得彬彬有礼,而且对于天庭惩罚凤仙郡侯的所谓倒断米山、面山、金锁之事也无反感,而是尽力去解救玉帝所出的难题,并劝郡侯等回心作善,终会感动天庭,降下甘霖。正是“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悟空的劝善可以说是受唐僧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铜台府地灵县,悟空活捉了拦劫他们的30多个强盗,“欲将这伙强盗一棍尽情打死,又恐唐僧怪他伤人性命”,于是发了慈悲,让他们“一个个落草逃生去了”。然而,一开始,尽管唐僧一再告诫莫要伤人性命,悟空还是把很多山贼、强盗悉数打死;对妖魔,孙悟空一直是斗争到底的,但到了后期,“大圣虽英雄,甚为唐僧进步,他见妖魔哀告,好奉承的人,他就回了善念”,往往意在降伏,不在取命。连狮驼岭的老魔也说:“孙行者是个广施仁义的猴头,若肯害我性命,一千个也被他弄杀了。”
唐僧和孙悟空之间彼此的行为和思想互相影响着对方,两人的思想得到和谐和统一的时候,便是他们取得真经的时候。可见,取经的过程,就是要让他们从实践和生活中悟出真理,即悟出“善”的真实意义以及“劝人为善”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西游记》作者对悟空后期“向善”的描写,隐含着对他前期“不善”的某种程度的批评。如果说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类的故事中,作者对悟空的斗争精神予以充分的赞扬,那么,在孙悟空打死强盗、扫荡猎户等的情节中,作者显然又对他的凶恶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肯定了唐僧不许悟空打杀强盗的慈悲。可见,作者对于唐僧“一心向善”的描写并不是完全的嘲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游记》对唐僧与孙悟空关系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修心”,即“劝人为善”的深入思考。如果“修心”以善为目的,那么唐僧无疑是一个理想的代表,他比孙悟空更能够体现善的纯粹性和完美性。然而,从“劝人为善”的手段和方法来看,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孙悟空的“不善”,因为唐僧的以善的手段求善并不能真正达到目的,往往适得其反。不过,以“不善”的手段求善,也容易过犹不及,造成不应有的灾难性后果。因此,《西游记》作者希望能够将善与不善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以达到真正能够“劝人为善”的目的,实现“修心”的目标。事实上,这一“修心”的目标,其实也只是一个善的神话。因为在《西游记》的描写里,到达灵山“净土”时,师徒四人在求取真经时竟然受到阿傩、伽叶尊者的勒索和欺骗,而佛祖对此却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并没有责怪两位尊者,这说明那种纯粹和完美的善其实并不存在,即使在理想的西方极乐世界里也不存在。这再一次展现了《西游记》的思想含量和文化价值。
第三部分
第20节:第八章 回味取经路(1)
第八章回味取经路
西行路上的妖魔千奇百怪,各具特色,无论是天上精灵,还是地上精怪,他们缘何要吃唐僧肉?缘何要在人间兴风作浪?形形色色的法宝固然厉害,但有法力无边、为所欲为的法宝吗?《西游记》中神和魔有何象征意义?吴承恩为什么钟情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