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悲浮尸之散乱兮,

  月冷波静而无声。

  恨胡骑之纵横兮,

  日惨风咽而……

  ①赵括——战国时秦攻赵,相持于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县西北)。赵王以赵括代廉颇为将,大败。赵兵四十万,投降后为秦兵活埋。

  ②宋帝——北宋皇帝遣将出征,常从宫中授给阵图,要将帅依图作战,借以遥控。灵州即今宁夏灵武县,为宋朝西北军事重镇。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为西夏攻陷。

  这声音忽然停住,似乎一时想不起来以下的词句。佘一元等的视线被一道短墙隔断,认为这墙那边行走的人必是刘子政在回忆烧掉的祭文稿子。迨过了短墙,两路相交,佘一元等才看见原来是山海关镇台衙门的李赞画在此闲步,背后跟着一个仆人。大家同李赞画都是熟人,且素知李赞画记性过人,喜读杂书①,对刘子政亦颇仰慕。互相施礼之后,佘一元笑着问道:

  ①杂书——明、清科举盛行时代,读书人将“五经”、“四书”等直接与考试有关的书籍之外的一切书籍视为杂书,各种学问称为杂学。

  “李老爷适才背诵的不是刘老爷的那篇祭文么?”

  李赞画说:“是呀,可惜记不全啦。我为要将这篇祭文回忆起来,两天来总在用心思索。刚才衙门无事,躲出城外,在这个清静地方走走,看能不能回忆齐全。不行,到底不是少年时候,记性大不如前,有大半想不起来。如此佳文,感人肺腑,不得传世,真真可惜!诸位驾往何处?”

  佘一元说:“弟等要去澄海楼拜望政老,一则想得见祭文原稿,二则想听他谈一谈援锦大军何以溃败如此之速,今后关外局势是否仍有一线指望。”

  李赞画说:“啊呀,我也正有意去拜望政老请教。他说底稿已经烧掉,我总不信。既然你们三位前去拜访,我随你们同去如何?”

  佘一元等三个人一齐说:“很好,很好。”

  他们一起步行到了宁海城,先拜见主管留守事务的李镇中。李镇中同他们原是熟人,看了名刺,赶快将他们请进客厅坐下。当李镇中知道他们的来意之后,不胜感慨地说:

  “真不凑巧,诸公来迟一步!政老因援锦大军溃败,多年收复辽左之梦已经全破,于昨日上午先将他的仆人打发走,昨晚在了悟和尚处剃了发,将袍子换为袈裟,来向我们辞行并处置一些什物。我们一见大惊,但事已无可挽回。大家留他在澄海楼又住了一夜,准备今日治素席为他饯行。政老谈起国事,慷慨悲歌,老泪纵横。今日清早,不辞而别,不知往哪里去了。可惜你们来迟一步!”

  大家十分吃惊,一时相顾无言。李镇中接着说:

  “近几天来,政老常说他今日既然不能为朝廷效力疆场,他年也不愿做亡国之臣。”

  大家都明白他对国事灰心,但没有料到他竟会毅然遁入空门,飘然而去。

  佘一元说:“世人出家为僧,也有种种。常言道,有因家贫无以为生而幼年送到寺中为僧的叫做饿僧,有因幼年多病而送入寺中为僧的叫做病僧,另外还有愤僧、悲僧、情僧、逃僧等等,各种原因不同。真正生有慧根,了然彻悟,一心想做阿罗汉的,并不很多。政老大概算是愤僧了。请问李老爷,传闻政老有《孙子新注》一稿,倘能传之人间,必有裨于戎事。此稿现在何处?”

  李镇中摇头说:“可惜!可惜!此稿已经被政老暗中撕毁,投入大海了!”

  “投入大海?!……镇老何不劝阻?”

  “不知他什么时候就已经投进大海。今早有人从海滩上拾到半页,显然是涨潮时偶然漂回岸边。弟已命贱仆将此半页稿子晾干,珍藏勿失。另外颇值珍视的是,今早政老走后,同僚们在澄海楼上看见他新填《贺新郎》一阙,留题柱上,旁边挂着他多年佩在腰间的那把宝剑。”

  佘一元等一听说刘子政临走时在柱上留词一首,都要去亲眼看看,抄录下来。李镇中带他们下到海边,过了浮桥,登上高楼。他们经李镇中一指,果然看见一根柱子上题有一首《贺新郎》,墨色甚新。佘一元抢前一步,赶快念道:

  海楼空挥泪。

  叹三番雄师北伐①,

  虎头蛇尾。

  试问封疆何日复,

  怕是而今已矣!

  念往事思如潮水。

  数万儿郎成新鬼,

  决天河莫洗神州耻。

  戎幕策,

  剩追悔。

  残秋岭上曾遥祭。

  雾沉沉风号雁唳,

  此情谁会?

  塞外双城②犹死守,

  望断天涯日暮。

  欲解救睢阳③无计。

  休论前朝兴亡事,

  最伤心弱宋和金史。

  千古恨,

  《黍离》④耳!

  ①三番雄师北伐——这是指明对清作战较重大的三次溃败:一次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杨镐出师大败。第二次是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袁应泰正议三路出师,清兵先进攻,攻陷沈阳、辽阳。第三次即崇祯十四年(公元1640年)洪承畴援锦之役。

  ②双城——指锦州和松山。

  ③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唐朝安史乱时,张巡在此死守,不获救援,城破被杀。

  ④《黍离》——《诗经》中一个篇名,写周大夫看见西周故宫长满庄稼,兴起亡国之痛。

  佘一元读时,大家跟着他读,反复读了几遍,琢磨着每句含义,每个人都对“戎幕策,剩追悔”六个字暗中猜解。李镇中明白这六字所指何事,却不肯说出。大家正在议论,忽然起了狂风,天地陡暗,海涛汹涌,冲击着澄海楼的根基。大家停止谈话,奔出屋子,抓紧栏杆,向翻滚着白浪的茫茫大海张望,都觉得这座建筑在礁石上并以大石为根基的澄海楼在风浪中不住摇动。



李自成第十八章


回首页

第十八章

  当明朝援救锦州大军在松山一带崩溃的时候,李自成已经准备好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为第二次攻打开封,扫荡明朝调到河南的军事力量。

  八月初旬,新任的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在崇祯皇帝的一再催逼下,只好离开陕西,往河南进兵。当离开陕西的时候,新任陕西巡抚汪乔年给他送行。汪乔年也是一个多少懂得点军事的文臣,知道傅宗龙这次去河南凶多吉少,是不得已被逼出关。傅宗龙自己更是清楚:军队没有训练,将领骄横跋扈,军饷、粮草都非常匮乏,如此兵力,如何能够剿灭“流贼”?不但不能剿灭“流贼”,就是保全自己,也困难万分。特别是李自成自从破了洛阳以后,大非昔比,不仅是人马众多,而且河南百姓望风归顺;七月间,又来了一个罗汝才,给他增加一二十万人马,更是如虎生翼。可是皇上是那样急于“剿贼”,性情暴躁,不断有上谕和兵部檄文飞来,催他速赴河南作战,根本不考虑各镇官军情况,不允许他有整顿兵马的时间。他明知出潼关凶多吉少,却不敢违抗“圣旨”。当他和汪乔年在灞上相别的时候,两个人手拉着手,都滚出了眼泪。他对汪乔年说:

  “我这次奉旨剿贼,仓促出关,好比以肉喂虎。”

  汪乔年说:“大人只管放心前去。万一大人作战不利,乔年也就跟着出关。”

  他们两人都明白这话中的意思,相顾摇头叹息,没有别的话说。

  傅宗龙知道李自成在伏牛山中练兵,不敢从潼关出去经过洛阳,怕的是被李自成中途截住去路。但是他又必须同保定总督杨文岳在豫南会师,合起力量来共同对付李自成。因此他率领着三四万人马,不走潼关,而走商州、内乡、邓州,沿着豫南和湖广交界的地区,迅速东进,准备在光州(今潢川)以北,新蔡和汝宁一带与杨文岳会师。

  李自成在伏牛山中得到探马禀报,赶快率领人马向豫南追赶前去。八月中旬,李自成的人马已经追到了西平、遂平之间,暂时驻下,准备决战。

  傅宗龙和杨文岳已经通过密书往还,商定先在新蔡境内会师,再作计较。虽然这两个总督都是奉命专力“剿闯”,皇上手诏和兵部催战檄文,急如星火,但是他们都不敢贸然同李自成作战。他们根据细作探报,知道李自成将要再攻开封,只是因为获悉他们要在光州以北会师,才暂缓向开封进兵,如今驻兵西平、遂平之间,准备同他们大战。他们商定会师后避开李自成的军锋,先到项城,尽快赶到陈州(今淮阳),从侧面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