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式创富--解读30年12次财富机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沉浮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户”的沉浮史,处处充满胆大妄为,充满豪赌经历,年广九、李晓华如是,允许他们赌下去的政府官员们何尝不是在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在赌。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根据宪法,同年6月国务院第4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似乎,一切顺利了?
  然而,且慢高兴。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过后,有不少人担心发展私营经济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气氛又陷于紧张。亏得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才为所有制改革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并指出“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的所有制结构,从而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和公有制经济合作共存,共同发展,这是中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一次重大飞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和政策的初步形成。
  到这一天,个体户和支持这个事物的人们终于赌赢了。
  20世纪90年代里,私营经济实力增长显著。从1990年至1999年,全国个体工商户户数从1328。3万户增至3160。06万户,从业人员由2092。8万人增至6240。91万人,注册资金从397。4亿元增至3439。2亿元。
  然而,这3160万多户个体户却成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峰,从21世纪开始,仿佛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宣告了个体户这种经济形态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2004年,全国个体户总数下降为2350万户,5年间净“缩水”810万户,减少了四分之一还多。
  个体户“淡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种组织结构已经跟不上新经济形势了。
  80年代,个体户基本没有竞争对手。
  当时的主流经济运行领域里,是国营企业的“一股独大”状态。当时国企们普遍是“高大全”,门槛高规模大从事的领域全。以商业流通领域为例,一个城市就集中搞若干个中心式商场,里头囊括了几乎所有商品,但这些商品不是从顾客角度出发,考虑大众想买什么就卖什么,而是我卖什么你们就得买什么的思路,不考虑到外地进货来加价销售,对顾客来说,既不贴心也不方便。
  然而,个体户们没有资源优势,本钱都是借的,做生意优先考虑的是资产周转速度要快,可没闲钱搁仓库里慢慢卖,所以无论卖什么,首先得有人要,要好销才行。于是如特色瓜子、冷饮,如香港武打录像片,还有曾经火得很的墨镜、领带、喇叭裤等;总之是不断从广州等流行趋势先进的地方往内地搬。长途贩运是自古商家的看家利器,值刚刚改革开放政经文化均巨变的历史时期,自然屡试不爽。漫说那个年代,至今全国各地的特色服装、小商品市场里的生意形态,也大都是从广州、义乌等特色产地进货再加价销售的套路。
  国营企业既然彻底无视这个市场需求,个体户自然指哪打哪,攻无不克了。但是,这种粗放的充满投机色彩的经营思路,也给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90年代以后,个体户的数量还在继续激增,主要是两个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国家的政策法规日益明朗地支持私营经济,相当多的地方建设了专门的指导部门促进个人创业;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整体大调整的过程中,富裕劳动力更超过了70年代末的水平,90年代中期的国企大规模转型中至少创造出来超过5000万的下岗工人,而城市化进程更让数千万农村青壮劳力涌入了城市,在早期成功创业者的财富效应下,加入资金门槛低、技术含量低下的个体户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思路。
  但是,这个数量的激增却没有带来质量上的飞跃。个体户中的翘楚们纷纷转型开公司建工厂,成为“企业家”,甚至很多人忌讳媒体再提起他们的这段个体户经历。而新加入个体户行列的人们则依旧沿用着过去那种粗放的经营模式。
  他们普遍存在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知识的缺陷,这就造成了创业者抗风险能力很弱的问题。要知道,此时个体户们的竞争对手可不比80年代了,一些转型为承包制的国企也开始努力发掘市场,更厉害的竞争对手是私营企业和一些类私营管理方式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相比散兵游勇的个体户们,这些对手资金实力雄厚,人才和知识储备丰富,而且他们也同样秉持“船小好掉头”的经营理念,自然大大压缩了个体户们的赢利空间。
  在这种内外因交织作用下,个体户经济虽然因为惯性还在持续增长,增速和质量却已经放缓,终于在新世纪到来时积累成了一个拐点。
  2000年以后,中国成功加入WTO,开放程度急速增加,同时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经历巨大变革后成为经济的内生动力,这些变化都对个体户模式的经营产生了剧烈影响。很多行业,因为内外资的进入,门槛都提高了数个能级,比如“傻子瓜子”所处的食品零售业,现在都是大工厂生产、大卖场经销,货款周转、物流配送都形成了完整的链条,还有很多资本大鳄随时准备收购产能和品牌,年广九今天来创业,机会显然很渺茫了。李晓华早期经营过的那几个行业也都如是。那种靠抓个市场空白点就发财的例子,今天已经很稀有了。
  雪上加霜的是,如今信息技术普及,很多农村都组织网络直销蔬菜瓜果了,换句话说,现在还可能有那种广州买台冷饮机拿到北戴河就风靡了数万人的好事吗?就算有,今天李晓华拿去赚钱了,晚上就有人“谷歌”、“百度”或者“淘宝”一下,三天后,上百台机器就从全国各地登陆北戴河了,管叫他那4万块钱的本都赔进去了。在一个“跟风者”和“套利者”对一切虎视眈眈着的时代,暴富机会绝不会满地都是了。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个体户给中国经济的转型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从人数和广度来说也是经济体中最大的部分之一,可是这个群体的生存环境始终堪忧。
  长期以来,个体户的一大生存困境是“没有社会低位”。报纸网络谈起这个群体,多半是与乱设摊、破坏环境和治安,以及假冒伪劣等相联系。对于个体户而言,理想的创业环境从来就不是天赐,在个体户权益与掌控行政权力的部门利益的博弈中,利益的分配意味着双方力量的对峙。
  社会低位的低下,决定了这个群体能占据的社会资源极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执法和罚款太严厉苛刻。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城管冲突”新闻,“城管”的执法对象是谁?基本都是个体户,某些地方出现乱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的现象。二是个体户税费负担沉重。在国内很多中小企业主历经坎坷自主创业,但在经营过程中仍要面对的是33%的所得税、17%的增值税、5。5%的营业税和各种附加税,以及工商管理费、市场管理费、年检费和卫生管理费等等。“1/3的税,2/3的费”,个体创业的成本大大增加,如此之重的税费怎能不让个体工商户望而却步。三是个体户几乎没有任何机会享受开发区、中小企业融资等优惠政策,进入21世纪以后,大城市里房价带着房租一起飞涨,做小生意者又无法或者地方补贴,也没什么可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生存极难,更谈不上发展壮大。
  沙砾可以推开顽固的大门,可以无形地改变世界,但属于沙子的年代终究会过去;当个体户们以没有规则的大潮把中国经济和社会扭了个个儿后,这片舞台开始逐渐建立起自身的新规则。而在新规则下,必然是石头、山丘、森林和湖泊的天下,接下来,就轮到一个硬得象石头一样的群体登场了。


'6'引子

  乡镇企业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称号,也是一个现象。
  全世界任何主流的企业管理教课书,都不会按照城乡差别来划分企业类型,而且在“乡镇企业”这个大锅里炖着各式各样的肉,轻、重工业,食品加工业,服务业,甚至有医药、IT等高科技行业,按所有制形式划分,也是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它们共同的特征仅仅是生存在农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