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汽车风波”是海南发展的一个插曲,但很容易看出,这个岛屿的“热土”潜质,当机会来临,民风越纯朴的地方,往往也最容易被点燃狂热。中国另有一个类似的“热土”区域,就是广西北海,此是后话。
1984到1985之间的海南汽车事件并没有阻挡海南发展的脚步,3年后,它迎来了一次更重要的发展机会。
1988年8月23日,有“海角天涯”之称的海南岛从广东省脱离,成为中国第31个省级行政区,同时,它也成为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口,这个原本人口不到23万、总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滨小城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首府,也成为了全国各地淘金者的胜地。
此时,根据周诚主编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记载,海口的房地产价格并不高。1988年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到1991年也才1400元/平方米。然而,到1992年则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一年内增长了257%!今天我们谓之上海、北京、深圳的房价涨得快,其实远远没有1992年的海南快。
另据统计,海口市地价1991年最高为98万元/亩,到1993年涨至最高位为680万元/亩,两年增长了近6倍。
这个转折性的变化在哪?就在于邓公1992年的第二次南巡。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随后,中央向全国传达了《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各地“流落”在海南的精英和冒险家们一盘算,全国这么多人将涌入这片热土,房价焉能不涨?况且,此时一峡之隔的香港也正在风起云涌地掀起房价主升浪,于是海南建省和特区效应也因此得到全面释放。
1992年4月13日,《海南日报》刊出一篇报道:海南广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海口市中心龙华路投资兴建的25层财盛大厦,刚建首层就被争购一空。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海南的房地产价格将会大幅上扬。
事实也证明,海南的房地产价格的确开始飙升了,1991年6月前还是1000多元一平方米的公寓楼,到1992年6月已可卖到两三千元一平方米了,别墅也由2000多元涨到了五六千元一平方米,著名的珠江广场、世界贸易中心的商品房价格更是曾一度突破10000元。与此相呼应的是,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价格也大幅提高,有的地方仅过一年价格竟由十几万元一亩涨高到600多万元一亩。在海口和三亚等有限的区域内,房地产的价格几乎是打着滚往上翻,只要是持有与房地产沾边的文件,哪怕还没见着具体的土地和图纸,隔不隔夜都可发财。
据统计,1992年1~9月,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94万平方米,超过海南建省办特区三年多来住宅施工面积的总和,比1991年同比增长1倍多,商品房销售额76449万元,是1991年的近4倍,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有4000多家房地产公司投资了58亿元资金,在海口市的有限范围内开发房地产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另据统计,在1992年和1993年里,投资海南房地产业开发的资金占社会固定投资的三分之一强,海口市房地产业的投资更是差不多占了当年固定资产投入的一半,国内外的投资高达87亿多元。
房地产业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92年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房地产而来,而在海口市则更是高达60%以上,海南尤其是海口市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破大荒地高达83%多,连续两年的财政收入都比上年翻了一番,而在财政收入总额中房地产的收入又占70%。这种兴旺景象也促使了当地政府刻意维护房地产业繁荣,不愿戳破这层泡沫皮。
当时海南城市人口不到200万,房地产公司就超过2万家,平均80人一家地产公司,所有地产都在交易中,所有地产项目也建设中,谁也不知道建好以后给谁住,卖买房地产人没有打算住在海南的。潘石屹他们后来告诉大众他们当时做生意的模式:在4楼买了楼花,到1楼加20%就出手,然后再上4楼交钱买新的楼花……当时流传着“要挣钱,到海南; 要发财,炒楼花”的名言。
1993年6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次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强力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一夜间,海南泡沫宣告破裂。
一年后,海南的房地产公司倒闭了95%,剩下的也奄奄一息,烂尾楼一度成为海口最著名的景观。
泡沫给人的教训不止是盛宴散去后的悲凉感受,更有埋单者的无尽辛酸。最受伤的当属海南的金融业。
红极一时的海南发展银行清算破产,9家信托投资公司停业整顿,34家城市信用社被处置,数百亿不良资产烂在银行手中。其他省市的金融机构烂在海南的也很多,比如湛江农村基金会、北海城市信用社等。房地产泡沫给海南的的金融不良资产到底有多大,至今没有明确的数据公布,一个坊间流传的说法是:海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0。6%,积压商品房的面积竟占全国积压商品房总面积的10%以上,仅海口市积压商品房就达750万平米。海南泡沫经济造成的积压房地产800多亿,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占50%以上,即400多亿。
海南经济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1993年经济增长还高达41%的海南,1996年回落到4。8%。
1998年底,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来海南考察,在海口召开建设部和各家银行行长参加的联席会议,把海南作为全国处置积压房地产的试点省份。1999年6月24日,在当年的“国16条”颁布的整整6年后,国务院下发《处置海南省积压房地产试点方案》,拉开了重整烂尾楼的序幕。两个“6。24”文件针对着一个省份的一场泡沫,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也是极为惨痛和耻辱的经历。
面对惨痛的历史,人们总是善忘的。在今天的全国房产大热潮散去后,不知道能留给世人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18'万通
讲海南泡沫必讲万通,这是因为,当年潘石屹、冯仑、易小迪等人组成的“万通集团”不仅是在海南泡沫中成功地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的人,他们还是著名的“逃离者”,保住胜利果实往往比胜利本身还有价值。出于这个原因,日后人们每起地产泡沫大讨论,必有媒体采访潘、冯等人,仿佛他们炼成了火眼金睛。
潘石屹1963年生于甘肃天水农村。标准的苦出身。小时候由于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家庭超级贫困,为了让一家人都能活命,家里曾决定把他的一个妹妹送给别人抚养。潘石屹成功后提到这件事,说这是他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
他自称一生中曾“行贿”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初中毕业时,潘所在班上13个人中有5个去公社读高中的名额。潘成绩最好,却没能拿到名额——因为父亲是右派,爷爷曾是黄埔军校的军官。潘石屹的叔叔找到社办中学校长,把一包“恒大”牌香烟丢到炕上。于是,读高中的事情就办成了。
1979年,他高中毕业考取了兰州市培黎学校;两年后考取石油部的管道学院;1984年,分配到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捧上了铁饭碗。1984年,潘石屹毕业后被分派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的聪明和对数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领导的赏识,并被确定为“第三梯队”。
办公室新分配来一位女大学生,对分配给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当潘石屹劝她凑合着用时,对方非常认真地说:“小潘你知道吗,这套桌椅可能要陪我一辈子的。”听者有心,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潘石屹:难道这一生将与这套桌椅共同度过?
1987年,潘石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当,毅然辞职,揣着80元钱来到广东,这笔“创业金”很快就没了,因为他心中真正向往的是深圳,然而到达南头关时由于没有边境通行证过不去,他一咬牙花了50元请人带路,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偷爬进了深圳特区。
流落于深圳当地过着民工生活。在那个时期,他听说了海南是“倒汽车”的热土,心中无限向往之。两年后,潘石屹跟了一位老板来到海南。他的老板承包了一个砖厂,让他当厂长,负责三百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
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