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式创富--解读30年12次财富机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中国式创富——解读30年12次财富机会
【作者】江南
【类别】财经
【状态】连载
【来源】新浪文化·读书
【更新】2010…04…08已更新至29章
【本册章节】第1…29章
【简介】《财富三十年》这本书,讲的是30年来12次财富机会的风云际会以及悲欢离合,读完当能大致明了这段财富兴衰史的演进过程。经济活动总是有极强的循迹性,当“80后”们既具备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又拥有了前人无法比拟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学识头脑,“谈笑间,汇聚天下财富”还不是手到擒来?(本书已正式出版)

…开始阅读…

'1'自序

  困难的不在于接受新思想,而在于改变旧观念。
  ――凯恩斯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我生于1977年,搭档钮怿生于1979年,中间值是1978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原点,距今整30年。写这段历史,就是写我们自己。
  这本书主要提供两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是“以史为鉴”。
  对1978年后出生的青年朋友,主要是“80后”的一代,现下正是一生中最黄金的个人财富增长时期。这个投资者群体是时代的承前启后者,是“新股民”、“新基民”、“新创业阶层”、“新房产投资客”,但“新”不代表能力的欠缺,通过追溯过去以史为鉴,完全可以超越前人。
  《财富三十年》这本书,讲的是30年来12次财富机会的风云际会以及悲欢离合,读完当能大致明了这段财富兴衰史的演进过程。经济活动总是有极强的循迹性,当“80后”们既具备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又拥有了前人无法比拟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学识头脑,“谈笑间,汇聚天下财富”还不是手到擒来?
  第二种功能是“立此存照”。
  对所有的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政治、经济研究者来说,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是无比深刻宝贵的变革经验,值得投入大量的心血进行研究。
  我们创作本书,不奢望能成为一种专业实证研究,而希望它能成为一部好读、耐读、忠实于历史原貌的“侧记”。
  这12个财富故事的逻辑安排,是这样的。
  我们把这30年经济冲浪过程分为三大部分,它们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但更多的是一种经济形态进化的过程。故此每个部分内部都有年代交叉,每部分的最后阶段结束时间和下一部分的开始时间都是交替的。
  无序中包含有序,时代的本质就是这样。
  第一部分讲的是“摸索”。中国人开始反思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开始寻找市场的脉搏。
  所以,从所有制上是双轨的,从价格体制上是双轨的,甚至中国人第一次制造出来的泡沫都是带有双轨色彩的。
  暴利也就是这样诞生并改变了很多人和地方的。
  但是,这个时代的财富,非常不稳定甚至“灰色”,灰飞烟灭的“灰色”。能坚持下来的人,都是曾经“很受伤”现在“很警惕”的智者。
  第二部分,主题是从改革到开放,从关门自己摸索经济形态转变到思索如何与国际规则并轨。
  资本市场第一次出现了套利者;策划人想到了林林总总的怪点子;埋头苦干的企业家则开始了漫漫的中国制造征服世界之路;甚至资本市场里的第一次特大牛市竟然是学着纳斯达克网络泡沫风潮依样画葫芦的。
  歌颂之、敬畏之、笑骂之、唾弃之,这一段历史尤其英雄辈出,英雄不问出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第三部分,其实就是当下事。完全是和全世界同步进行,但又处处浸透中国特色。
  中国式的暴富速度世人侧目,中国式的大起大落也世所罕见,甚至连中国的“新经济”入免费网游、新媒体广告业务等概念,居然令美国资本市场都感到新鲜……中国式的经济活力渗透着想像力,既带着策划人时代的浪漫气质,又展现出制造业英雄们的埋头苦干精神。
  我们不妨设想,将中国经济体虚拟成一个人,1978年他20岁,改革开放30年,他已知天命。在不同时代,他有不同的阅历、机会、选择,走过无数的道路。
  最终,我们完成了资本市场的“股改”,完成了房地产市场的全面勃兴,完成了制造业者渗透进世界的每个角落,整个经济体制从产权到管理、分配制度全面地与国际企业、资本市场接轨。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财富分配运动,同时也是此前所有这些道路的汇集点。
  然而,我们同样要正视的是,终点亦是起点。我们面对的阻力和动力一样强大,很多看似改革完成的领域其实随时可能“复辟”;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财富再膨胀机遇,当然也面临随时可能出现的财富重大损失。
  西方有谚云:有的人失败一次,就成熟一次; 有的人失败十次,只不过重复了十遍第一次。
  今天透过《财富三十年》回看这种种物是人非,必须握住那股中国经济前行的热动血脉,方有机会抓住未来数十年里的若干次财富机会,改变命运!
  江南


'2'引子

  一沙一世界。
  当无人知晓世界应该如何改变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沙子自由翻滚,随风飘扬,微小的沙砾们最终会让世界巨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大地上,个体户就是率先从岩石缝里钻出来的沙砾。
  社会上逐渐流传着这样类型的民谣:“工人穷,农民富,发了财的是个体户”;“要想富,当个体户,摆个小 摊,顶个县官,汽车一响,赛过市长,全家做生意,收入超过总书记”。
  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财富效应第一次重回中国基层的市民社会,虽然夹杂着不理解、愤懑,乃至是诅咒,但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尝到了富裕生活的滋味,能不反复咂么回味吗?
  这个味道回来得不容易。
  1981年底,一份统计数据这样描绘“个体户”的兴衰史:1952年,中国个体户有750万人,经过20多年的改造和消灭,几乎全部灭绝。1978年恢复了“个体工商户”的登记,但全国仅仅出现14万户,此后连年大幅增长,1980年回升到了80万!
  1987年,个体户的数量达到了1845万户,顶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
  改革开放的财富大门为什么从个体户开始?这个问题实在很容易回答。
  1978年冬天那次著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主要议题就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
  短短124个字,含意丰富之极。且看经济建设的方针:一、纠正急于求成倾向;二、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急念头甩掉,慢慢地扶持发展各种经济成分,才能把失调的经济比例扭转过来。
  当然,刚经过折腾的中国不可能一步迈得太远。在农村,解禁了家庭副业和集贸市场等原始工商业形态;在城市,“个体工商户”就成了第一个站出来的改革尖兵。
  城市里的个体户也不光是政策制造出来的,也是给形势逼出来的。
  1979年开始,知青大军们陆续返城,据说当年就有800万之多。大家都念叨着社会主义管人生老病死,那谁来管知青们?今时不同往日,文革结束后,城里原来就逐渐堆积起数量很大的待业青年,有的历史资料说,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失业人口高达2000万人以上,而且以20多岁的青年人为主力军,这个数字,又是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总数――失业率第一次困扰着社会主义中国。
  和中国改革中的历次大转折一样,还是邓小平作了决定:允许各地主管部门批准一些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
  这扇门一开,中国老百姓的财富大道从此越走越宽。后来很多福布斯榜上的名人,还有监狱里掩面悔过的著名罪犯,都是从这条道路上起了步。
  尽管日后人们渐渐觉得个体户不上台面,是散兵游勇。
  可是在那个背景下,唯其小,才能有机会生根冒芽;唯其是“个体”,才不会给扣上剥削劳动者的帽子;也唯其进入门槛低,普及才快,才能如中央号召般地“不急于求成,逐渐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门开了,不表示后面的路好走,甚至一度连路都给掘断了,不信,就看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