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圆明常寂照’,‘圆’是圆满,指妙净明心,‘明’是光明;光明的清净心无始无终,这是‘常’;从来也不散乱,这是‘寂’;灵鉴不昧,这是‘照’,这是凡圣同具的理体。凡夫、二乘(愚是指二乘)迷了寂照的大涅槃,误以为是生死。外道也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将涅槃执著为断灭。
第二首偈:“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二乘’是指声闻与缘觉,这两类小乘圣者的见解也并不完全正确。《大智度论》云:无作见解是属于邪见,虽然六十二种都是邪见,而以‘无作’这个邪见为最重。‘无作’的意思是说,连一切功德求涅槃都不作;要是稍稍偏差一些,就会堕在恶取空,这个病比执著「有’还要大。古德常讲:‘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无作就是偏在空的邪见上。大师说,这些‘尽属情所计’,是凡情计度分别,是六十二种邪见的根本;死、断、无作,这是一切邪见的根本。
第三首偈:“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前面两句是说明六十二种邪见所建立的种种名目,无非都是虚而不实的假名。断见、常见、无作之见,这里面决定没有真实的义理。这是总指凡夫、外道、二乘所执著的,总而言之,都不是真实义。真实义谁见到?唯有诸佛菩萨、唯有过量人,‘过量人’是指非常人,不是平常人所能度量的。这样的人才能通达而无取舍,通达是指通达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他通达涅槃的真实义。通达之后他又如何?他于涅槃决定没有取舍,他不取涅槃,也不舍涅槃。因此他与小乘人不一样,小乘人是取涅槃,佛常说‘堕无为坑’,堕在偏真涅槃,这是小乘圣者的执著;《楞严经》云‘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小乘的境界。六祖说‘目以为无作’,与佛所讲的没有两样。‘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这两句是六祖说二乘圣者的境界。大乘菩萨对于大涅槃的义理既然通达,他不取不舍。为什么?我们看下文这两首偈颂所说。
第四首偈:“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这四句是说明法相。这些过量人、这些大菩萨们,对于五蕴法真正通达明了。五蕴一展开就是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的归纳,我们讲五蕴法,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五蕴当中,一般人所执著的主宰|我执。‘我’以外,这是一切境界相,境界相有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这些在此地也以两句话代表:‘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这是说色与声,香味触法都省略。虽然是说两句,当然统统都包括了,因为前面有一句‘五蕴法’,后面只说两句作代表。
第五首偈:“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这是说明圣哲的见解,晓得五蕴与我以及色像音声,这是包括一切万法,都是平等一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就是五蕴法,也就是百法。你作如是观,才能见一切法的真实相,也就是平等相,也就是万法皆如之相,这样当然就不会再生起凡情圣智的见解。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这个时候,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就是圆明常寂照的境界现前。‘不作涅槃解’,对于大涅槃无取无舍。佛说涅槃是为对治众生生死病根,生死既离,如果还存一个涅槃的见解,又错了。‘二边三际断’,两边不立,‘三际’是说过去、现在、未来。到这个境界,时间与空间是一,正是所谓一真法界,在净土是常寂光净土。
第六首偈:“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这首偈是讲证得大涅槃之后的德用自在。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鼻叫嗅,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见闻觉知的作用一切明了,‘而不起用想’,这就与我们凡夫不一样。觉悟的人,他不起用想,天天用它;我们迷的人,虽然天天用它,就起了用想。‘用想’就是无明,《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悟的人,心于一切境界不起一念;不起一念,他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万法还有没有分别?若无分别即是白痴,他有分别,虽有分别不起分别想,这就是与凡夫不同之处。凡夫分别是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起作用,他有分别想。所以,佛在大经教导我们,尤其是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教导我们‘舍识用根’,用见性见一切色法,用闻性闻一切音声。见性见一切色法,就是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这就是见性起作用。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我们耳根闻音声,这是闻性起作用。诸位懂得这两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能这样用,这就是《楞严经》的宗旨,也就是交光大师特别提出来的‘舍识用根’;凡夫与佛的差别就在此地。
第七首偈:“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这首偈是说明,这个世间纵然遭遇到大劫难,与证得寂灭之人不相干。佛在《仁王经.护国品》说明,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有大三灾的劫难,经云:‘劫烧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扬。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这就是讲成住坏空的大劫。这样的事情,在今天科学家都为我们证实。我们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空的星球,星球就是世界,每天会发现有新星出现,每天也有许多星球毁灭,这就是世界的成住坏空。‘风鼓山相击’,说明这个世界坏的形状。‘风’是毗岚大风,‘山’是指须弥大山;灾风鼓动,须弥崩倒。我们以天文望远镜的观察,一个星球的爆炸必然有大风、大火,佛法讲的大三灾,水灾、风灾、火灾都达到了极处。这个现象从科学里得到证实,我们确实相信这些事情会发生。佛经讲的小三灾:刀兵劫、瘟疫、饥馑,使我们想到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子战争)。如果核子战争爆发,辐射尘所落的地方就造成原子病,这就是佛法讲的瘟疫。同时,这个地区草木不生,这些动物必然要受饥饿之苦。佛经讲的大三灾、小三灾,现代科学都已经证明,而且这个劫难距离我们愈来愈近,这是我们应当要警惕的。在现在这个时候,我们最要紧的就是要真正证得‘真常寂灭乐’;这是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所以叫真常。《楞严经》云:‘独妙真常’。《起信捷要》云:‘究竟乐有二义,一者、无上菩提觉法乐,二者、无上涅槃寂灭乐。’《涅槃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说,纵然是大三灾,何况是小三灾,在这大劫难中,唯有证得真常,唯有生灭灭已的人,他才不受影响。
第八首偈:“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这首偈是说明说听的方便以及态度。
行思禅师。姓刘氏。吉州安城人也。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甚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行思禅师,听说曹溪法席非常殊胜,于是就到曹溪来参礼六祖。他向六祖请教:‘应当怎样去做,才不至于落在阶级里面?’阶级是指菩萨位次,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阶级。不落阶级,当然就是顿超。所以,他请教的目的就是要学顿超法门,不要渐次修学。六祖问他:‘你曾经用过什么功夫?过去是如何修学?’行思禅师说:‘圣谛亦不为。’圣是指诸佛。圣谛就是无漏的圣解,行思说:‘我连这个也离开了,我也不著。’这个境界相当高。六祖说:‘你落什么阶级?’行思说:‘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这话说得非常透彻。有凡、有圣才会有阶级;有修、有证,也有阶级;行思禅师的境界是无修无证,凡圣一如,这当中没有分别执著,哪里还会有什么阶级?如《心经》讲的‘无苦集灭道’,乃至‘无智亦无得’。六祖大师对他非常的赏识,很器重他,叫他作一名班首,就像大众当中的班长一样。有一天,六祖对他说:‘你与众生有缘,应当去一方弘化利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