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坛经讲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朝征诏第八”,流通本改作‘宣诏品第九’,也有改作‘护法品第九’。这一章记载当时朝廷帝王遣使引请供养、请益,师以老疾辞,及其对使者的开示,诚能发人深省。祖师做出一个出家人远离名闻利养、守出家人本分事的好榜样。这一章是史实,也是身教。章题改作‘护法’,别具深意,令人省悟。

 

“法门对示第九”、“付嘱流通第十”,流通本将此两章合并,改为‘付嘱品第十’。这一章是六祖教授其门人说法不失本宗宗旨的典范。以三科对十八界,以十八正除十八邪,三十六对天然佛法。但是大法不可以轻心、慢心求,必要至诚感通,因为此经不属文字,乃是祖意佛心也。‘师于太极元年壬子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这一句以下才是‘付嘱流通第十’。这一章是记载祖师付嘱传法的事情,很详细,尤其以‘真假动静偈’八首,说出此宗乃是无诤法门。又为本经立名为《法宝坛经》。最重要的,末后说法指出:‘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此乃一乘佛法修证之指南。大师一生示现,也就是一相、一行的修学榜样。以下说师承,祖祖禀承,道统其来有自,用意很深。祖师最后留别八首偈,曰‘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诸位同修,学佛就是学觉、学悟,觉悟本性。本性之中,妙湛圆寂,圆满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法界原是一真、一相、一行,奈何众生自作聪明,知见立知,不悟实相,染著五欲六尘,起无量迷障,沉沦六道,生死流转,实由于此。佛祖慈悲,西来之旨,教我们顿悟本性,自成佛道。是以迷关未破,万劫苦修也不能超凡,普愿大家有志同学。

 

◎悟法传衣第一

 

此经第一章,是大师在大梵寺应韦刺史之请,为大众一天演讲的完整记录,也是一部完整的经,非常宝贵。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这一段经文,和佛经上的序分相同。这是大师自广州法性寺,来到韶州曲江县曹溪宝林寺时,其确实年代,依法海旧序推算,大约是唐高宗仪凤二年,就是公元六百七十七年的春天。宝林寺就是现在的南华寺。当时的韶州刺史韦璩与他的部属、幕僚多人,仰慕六祖的道学,特地来到宝林寺礼请大师,到韶州近郊的大梵寺(宋以后改名为报恩光孝寺),在该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大乘佛法的精义妙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这八个字,就是当时六祖演讲题目,这个题目也是当时大众们所请求。敦煌本的经题:《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实际所指,当为今经首章。而此八字题目非常重要,因为六祖在黄梅,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成为千古第一人。五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六祖言下大悟,悟入自性摩诃般若波罗蜜,自性本来具足,与十方诸佛所悟得者无二无别。‘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古印度语,中文意思是‘圆满究竟的大智慧’。佛法总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成就圆满究竟大智就是成佛。读此章末后一句‘何期岭南有佛出世’,便是明证。

 

六祖已悟入、已证得,今韦刺史、同参道友等辈,哪一个不希望能知六祖是如何开悟?更希望大师慈悲,也指点我们大家皆能开悟,这是此次讲演宗旨所在。而流行本竟将这么重要的讲题删掉,实为不当。而只说‘为众开缘说法’,究竟说的什么法?全然莫名其奥妙也。原本,即敦煌本,讲题俱陈,令人一见便知大师所说宗旨,即时就可以抓到纲领,方是说听无二。这样的讲题,的确很能吸引人。当六祖升座时,讲堂中的听众有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也有三十余人,僧尼、道士、在家居士们共一千余人,同时向大师敬礼,希望能听到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精要,可见当时法会的庄严殊胜。

 

‘摩诃’译作‘大’;‘般若’译作‘智慧’;‘波罗蜜’译作‘到彼岸’,或译‘到家’,有圆满究竟的意思;‘法’是指法门,就是悟入摩诃般若波罗蜜精要的方法门径。这个题目多么动人!我们怎能轻易放弃这样大好的机缘而不去听法?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师告诉大众:‘善知识!总而言之,此事须要以清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当时的会场必定非常宁静,大众都聚精会神的倾听说法。实际上,大师已经将般若法要和盘托出,只是大众不悟。于是,大师隔了很久又告诉大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四句话是解释前一句,肯定前一句,教导我们‘总净心念’的法要。也可以说,在大梵寺开示,到此地已经将悟入的法要讲完了。

 

在此简短开示里,最重要的就是‘净心念’。‘净心’就是无住,‘念’就是生心。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诫须菩提尊者:‘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菩萨由此悟入,六祖也是由此悟入。六祖之所教所传,无不由此门出,无不与此相应,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净心’,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的心就是净心,就是无住心,也就是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生灭心是妄想心、分别心、执著心。‘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才是圆成总净心念。‘念’,不是分别,不是叫我们起心动念;而是一心正念,是大乘经常说的‘一心正念真如’,就是真正圆满的智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提意思是觉,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觉性,本来是清净的,从来也没有染污,就是禅家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面目从未缺失,只可惜众生日用而不觉,所谓迷失真性。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心。一心是真,一心是正念,一心是真如,一心是实相,一心见真法界,就叫做佛菩萨,就叫做觉者。众生一念不觉,三心二意,缘虑妄境,染著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妄想、分别、执著,心为境转,这才无迷自迷,不见自性本来面目,不能证得自性如来智慧德相;愈转愈远,愈迷愈深,所谓可怜悯者,就叫做凡夫、就叫做迷。六祖大慈大悲,只教人认得真性,性德本净,然后直指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正是无上佛道,何其简易!永明大师说:‘至理一言,点凡成圣。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性净心明本来是佛,正是这个意思。这一段开示是大师一生教学的总纲领,我们千万不可轻易忽略。大众愿闻般若法要,大师于此总示法要。

 

以下经文开示,是大师叙述自己求法得道的经过,对于后学极具启示作用,是大师的身教,现身说法。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大师原籍是范阳,现在的河北省。大师先人作官,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岭南就是五岭之南,是现在的广东省,新州即广东新兴县,落籍为平民。大师童年遭遇非常不幸,父亲早亡,他与老母迁居到南海,家境非常清寒,靠卖柴度日。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有一天,有一位顾客要买柴,要我把柴送到客店。顾客将柴收下。我得了钱,退出门外时,见到一位客人在念经,听到经中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开悟。于是就问客人诵念什么经?客人说:《金刚经》。我再问他:从哪里来,怎么得到这本经的?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