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行文至此,还得提一下友人冯亦代。乔冠华到上海后,主编《新华周刊》时,委托已先返沪 的冯亦代寻找承印外文的印刷厂,冯亦代帮忙落实了,乔氏夫妇都很高兴。    
      当时美国新闻处翻译出版《美国文学丛书》,虽然动议是由费正清提出来的,但是促成这部 丛书得以翻译出版,乔冠华没有少花力气。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但有利于中美文化交 流,生活窘迫的中国翻译家也因承接了这一项工作,而得到一笔可观的翻译稿酬,于生活也 不无小补。    
      国共谈判破裂,周公馆即将撤退前,周恩来在福路都城饭店的咖啡座接见冯亦代和郑安 娜,乔冠华、龚澎夫妇会见时作陪。    
      谈话时周恩来要冯亦代帮助照顾一些文化人的家属,并特地关照要照应一下乔冠华的老父乔 守恒。乔守恒生活困顿,通过组织和朋友的接济,才过得去。乔冠华很爱自己的父亲,他后 来曾叹息从清华毕业后五十多年未曾回家乡。他的父亲就在全国解放前夕去世了,只要再 活上半年,他也许可以见上最后一面。    
      同时龚澎也交代了郑安娜一些话,作为老同学的临别赠言。乔冠华则要冯亦代〖ZW(〗冯亦 代时任《世界晨报》经理。    
      与外国记者保持密切联系,特别是《密勒氏评论报》的 小鲍威尔、美国新闻处的贝玛丽和工会的彼得?汤逊等人。根据乔、龚两人的意见,在他们 撤退到香港后,冯亦代就和小鲍威尔等人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每两周碰头一次,主要谈的都 是国共内战的真实情况,及劝说外国记者能设法到前线或解放区去亲自采访。    
      冯亦代记得,龚澎去港前又和他们谈了一次,要郑安娜帮助周扬、欧阳山尊等三人的访美, 而且希望倘如有人离开美国新闻处时,尽量介绍进步文化人去补充。所以后来郑安娜介 绍董乐山1924…1999,是一位资深翻译家、作家和学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富有知识分 子的独立人格与尊严。他此时已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从事新闻工作)去考取了美国新闻 处她自己因离职而空出来的翻译职位。郑安娜是因为要去中国福利会给宋庆龄女士当秘书才 离职的,她希望找一个信赖的朋友去顶替自己留下的空缺。    
      国共和谈破裂前夜,根据周恩来的决策,为了将核心骨干力量储存起来,转移到相对安全的 地方,乔冠华、龚澎夫妇1946年秋前往香港。与乔氏夫妇同行的还有夏衍等人。行前 ,周恩来特地为他们饯行,飨以有名的阳澄湖大闸蟹。正是菊黄蟹肥之时,“举杯持蟹最逍 遥”,然而他们的心情却是复杂的。    
      据夏衍回忆:“10月17日上午,我和乔冠华、龚澎到马斯 南路周公馆去见恩来同志,因为他们也决定在代表团撤退后去香港工作。恩来同志是9月    
      12日左右回到上海的,一连几天,分别会见了中外记者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向他们揭露了 国 民党重新发起全面内战的阴谋,表示了中共必能粉碎蒋介石全面进攻的信心,并安排了代表 团撤退后的工作。    
      我们谈到中午,打算告别的时候,恩来同志颇有感慨地说:好容易打败 了日本,老百姓都想过和平生活,而现在又得打仗了,你们南行,我回延安,可能要几年之 后 再见面了,说到这里,他忽然提出,我替你们饯行,吃一次上海的大闸蟹。我们当然十分高 兴,于是恩来同志就和乔冠华、龚澎、陈家康和我一起去吃蟹饮酒,这天恩来同志 兴致很好,一口气吃了五只螃蟹。”    
      夏衍:《懒寻旧梦录》,第565~566页,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7月第1版。    
      吃饭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说来颇具喜剧色彩。    
      周恩来、乔冠华他们的车子刚出公馆,司机便在反光镜里看见特务的汽车已尾随在后。周恩 来不由两道浓眉紧锁,为了保证乔冠华等同志安全离沪,今天他只有自己出面解危了。他关 照司机:“照正常行驶。”    
      司机照办,特务们的车子在后面追赶,没想到前面来个急刹车,几乎两车相碰,特务还在诧 异中。周恩来已经从车里出来,他关上车门,对慌忙下车的特务说:“你们几位辛苦了。”     
      特务们面面相觑说:“嗨嗨……不,不……周先生!”    
      周恩来笑道:“原来你们还认识我?没有认错吧?”    
      特务们弯腰说:“是……是的,周先生!”    
      “即然你们知道我是谁,为什么要盯我的车?是谁给你们的命令?”    
      特务们顿时语塞,忙说:“误会……误会了!”    
      “既然如此,请你们马上把车开走,否则我要报警了!”    
      “呃……好吧!”特务们只好陪着笑钻进汽车,调头开走了。    
      这件事为周恩来给乔冠华、夏衍等人的饯行,平添了一个有趣的小插曲。    
      后来,有人戏称这次聚会,“实际上是新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主要负责人的一次酒会”。    
      宗道一:《才女外交家…龚澎》,载《传记文学》1994年第2期。〖ZW)〗因为3年后, 即1949年10月,夏衍、陈家康分别为亚洲司正、副司长,乔冠华在夏衍未到任时临时任代司 长(据考证,夏衍一直未正式就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    
    


第三部分第10节 辗转沪港(3)

    1946年秋冬,国共和谈破裂,内战重新爆发。香港又成为我党开展对外宣传、进步文化 活动的基地。在党组织和周恩来安排下,许多同志分头从上海、南京等国统区转移到香港。    
      乔冠华是是年10月19日离沪的。这一日期,是由林默涵回忆的。林默涵与乔冠华同庚,是一 位文学理论家、杂文家。这时,林默涵是作为一位年轻的编辑去香港的,据他回忆:       
      “是年10月,我从上海乘船赴香港。船起碇时,我站在船舷,望着滔滔的黄浦江水,想起那 天正是鲁迅先生逝世的十周年忌日(10月19日),不胜感慨。在船上,与乔冠华不期而遇。我 们在甲板上散步聊天,谈到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乔冠华在重庆时,用‘于潮’这一笔名写 过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方生未死之间》,其中某些观点与胡风的思想颇为接近。例如他 也不重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结合,认为知识分子的缺点是思想太多,感情太少(原注:意 即革命理论太多,感情激动太少)等等。这些观点曾受到过党内一些同志的批评。但在这次 交谈中,乔冠华对胡风文艺思想的看法却有了很大改变。当时他正在看胡风最为赞扬的作家 路翎的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他觉得这部小说内容脱离实际,人物也不真实,主人公不像 个真正的劳动者,因此对胡风的文艺思想产生了怀疑。”    
      转引自季羡林主编:《枝 枝丛丛的回忆》,第468页,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    
      这段引文摘自《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林默涵问答录之一》(黄华英整理)一文。林默涵是 名噪一时的 “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当事人之一,据说当年舒芜在他鼓动下,分类编列, 公开了胡风写给舒芜的一批私人信件,从而引发了一场旷世奇案。然而其中内幕复杂,非 本 书所能够叙述的。从上引的发表于1989年文章中可见,林默涵好像带有“反胡”(胡风)情结 ”,以至又引乔冠华为其同道。    
      诚然,胡风的文艺思想、胡风同道的文艺创作及其评价,可以见仁见智,这里也不拟展开。 乔冠华对文艺,诚属“玩票”性质,但他对文艺现象的分析判断,不少出自细腻剀切,在中 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自有其地位。    
      乔冠华到香港后,住在当时十分幽静的英皇道一幢新盖的四层楼房里,他与龚澎等住二楼, 夏衍、冯乃超和周而复住在三楼。这幢新楼,前面迎山,后面临海,环境颇佳。乔氏夫妇 的房间面积不大,约十多平方米,一床一桌,书是少不了的,故备了一个书架。这就是他 们的书斋兼卧室,可以看书,可以写文章,可以编辑刊物,还可以会客。顺便说一下,夏衍 已参加中共香港局的工作,正准备赴南洋一带开展宣传和统战工 作;而冯乃超、邵荃麟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