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属‘子母哏’,语言简洁紧凑,一环扣一环,就像子母扣一样,互相紧咬不放。在《四字歌》里,一方百般诘难,另一方则一一化解,颇有点斗智的味儿,有时看来像抬杠。眼看一方要被难倒了,没想到他言出惊人,看来有点强辩,但倒还能自圆其说。”
马季和赵炎在狮城掀起的相声热潮,引起了新加坡广播局的注意。新加坡正在推广华语,号召人民学习汉语普通话,而马季相声说的是标准普通话,又把普通话的种种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助于学习和了解汉语,提高学习热情。
双方签订协议:录制13集题为《笑一笑,少一少》的系列电视相声节目,在新加坡电视台陆续播放。
1989年2月18日,播完前四集,调查统计表明,该节目跃居收视率的排行榜首。当地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马季的大幅照片和有关评论。当时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夸赞说:“中国相声好”在音像商店里,马季、赵炎的相声磁带成了热门的抢手货。青少年更把它当作宝贝,有时一边聆听,一边照猫画虎,学上几句。马季出现在街头巷尾,常常被热情的新加坡朋友团团围住。不少人自诩为“马季迷”。有一次,马季一行到一家饭店用餐,饭店老板认了出来,马上吩咐伙计奉上美味肴馔,希望马季多多品尝。结帐时,老板无论如何不肯收钱,动情地说:“款待马先生,我是求之不得啊”马季虽然不曾喝酒,但,新加坡人民美酒般的热情,使他真有几分醺醺然了。
马季在新加坡刮起的不是一般的旋风,而是被称之为“相声龙卷风”。
二十、下海弄潮
1987年一场大病,马季死里逃生,不能像先前那样拚搏了。且已年届花甲,渐渐息影舞台,不免有些孤寂惶惑之感。
时逢商潮兴起,马季又成为幸运的弄潮儿。
马季曾患严重的心脏病,服用特效药山海丹,效果挺好。后来,电视台的一位朋友带来信息:河南山海丹制药厂想请马季拍广告。马季从未拍过电视广告,但此次建议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朋友之口,重在友谊,只好勉为其难。
广告拍成,获得了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播放,加上名人效应,效果绝佳。山海丹的销路直线上升,高峰时一年产值曾创两亿元的纪录。厂里聘请马季为顾问。
马季和广东河源三友文化实业总公司携手,也是出于巧合。有一次,马季到广东惠州参加全国名人钓鱼比赛,河源的两位朋友跟踪而至,一直找到钓鱼池边。他们见马季所获不多,比赛前景堪忧,开玩笑说:“鱼市场有的是大鱼,买几条来,保险大获全胜。”说笑之间,钓鱼比赛结束,马季果然榜上无名。马季心里明白:这两位朋友决不是来欣赏钓鱼比赛的,问其来意,他们开门见山地说:“如今明星、‘大腕’到处投资,运用名人效应,影响不容低估。河源市想请您过去,共商兴办文化企业公司之大计。”马季觉得这个想法不错,遂即前往河源,受到市领导的接待。
经过认真协商,双方达成协议。马季也接到了一纸聘书,荣任三友文化实业总公司董事长,主要分管影视部。
马季“下海”,井非一帆风顺。也交过学费。有一次,马季在南京,与徐州附近某村党支部书记同住在一家饭店里。吃饭时,那位书记诚挚地说:“县里下了命令,找外资合办一个果茶厂。两年之内找不到,我这书记就得下台。我上哪找去,您是名人,帮我一把吧!”马季的心肠永远是热乎乎的,禁不住再三再四的苦苦哀求,答应帮忙。
经过多方联络,马季终于找到两位对此颇感兴趣的港商。双方签订了合同,明文规定:港方提供用于购置先进设备的资金人民币100万元;村里提供资源、厂房、劳力以及部分资金。双方一致推举马季担任董事长,马季坚辞,却无形之中成了此项合同的保人。
村里热情极高,果茶厂改建进展顺利,然而,两位港商签约之后却不见了踪影。人家找不着神出鬼没的港商,就抓住了好心办坏事的马季。马季极重情面,凑了一笔为数不少的人民币寄到村里,还不好意思,说是港方提供的首期资金。稳住这头,连忙追索那头,拖了几个月,好不容易得到回音:资金周转困难,无力履行合同,你们瞧着办吧!马季既无可“瞧”,又没法“办”,只有向村里吐露实情。村里为马季这种人间罕见的赤诚之情所感动,为他垫付的那笔款打了欠条,后来如期归还。总算还好,没吃大亏。马季犹自唏嘘不止:商潮可以载舟,亦可覆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