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一般人,认为念佛有功德,他每天可以念个一千、一万声,是很了不起,而看轻没有念佛的人,这就是执着了。有的人诵经,认为《地藏经》不能在家里念,不然鬼会跑到家里来。也有的认为在家里不能诵《弥陀经》,念《弥陀经》要到西方去了,这不但是执着,而且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更有的说,他每天要念几部经,一本都不能少的,甚至于连初一、十五、廿三,要到寺里来共修,他都赶不上,为什么?因为他规定要念的经咒,太多太多了,又是《金刚经》,《普门品》、《药师经》、《普贤行愿品》,又是《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有的时候,整个上午也念不完,他认为念不完就没有功德,同时心里也有罪过感。这样念,是「念有念念」了,有所念,少念了就放不下,起烦恼。所以,我告诉这些善友:
「你这样的学佛、这样的修持态度,太痛苦了。我们念佛也好,诵经也好,目的是要去除烦恼,你这样反而增加烦恼,实在没有意思!」
因此,讲到「念无念念」,无论是念佛、诵经,都不要执着,无念而念,连念的这个念头都应该舍弃,专心致意地念,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这是念佛的三昧。你的心不动,这个时候,也不知念了多少遍,总之,就是很至诚地念就对了。
有一天,一位善友打电话给我,说:「师父,我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人家说念佛,念珠拨到了珠头,不能跨越过去,必须把它倒转过来念,是不是要这样呢?」
「的确好多人都这样说,甚至杂志上好多文章也这样写。不过,我认为这种念法就是有所念(执着)。你想想,我们念佛念得很好的,为了不能跨过珠头,就必须分心去留意,快到了,应该把它转过来,反而形成了一种心理负担,心老是挂意在珠头上,这样念,实在太麻烦了,那里能够专心呢?」
所以,我认为「念无念念」,是很有意思的。
以下「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三句,和「念无念念」的句法是同样的。
「行无行行」,行,就是行动、实践。我们学佛,必须「信、解、行」,光说而不去做,是没有用的,因此,要知行合一,行解相应,行,也是非常重要的。童子军的铭言:「日行一善」,每天都做一件好事,但是,你不要说:「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给叫化子二十元。」或者「我布施人家一件衣服。」「我捐了施诊所一千元。」如果执着说我布施了多少,这样布施的功德,不能说没有,但不大。
依佛教说,布施要三轮体空。所谓三轮体空,我是布施的人,你接受我的布施,甚至于我布施你的东西,这三样称为三轮,真正讲起来,我是所施的人,你是受施的人,还有我所施的东西,都不要执着,送过以后,根本就不把它放在心里面,当体不存着施、受、物的事情,称为三轮体空。要这样做,才叫做「行无行行」。
我们平常所修行的戒、定、慧三学,以至于一切的行持,都必须是无行的,不要执着而行,称为无功行道,不要记挂着修持的功德。才是行无行行。
「言无言言」,言,就是说话,在说话方面,我们也不要执着。世尊成正觉以后,到处宏法度众生,一代时教,说了三藏十二部教法,可是《金刚经》却讲:「如来无所说。」佛认为自己未曾说过一个字。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好象「标月指」呀!月亮在天空,不知在那里,你用手指头去指月亮,主要的目的是要让人家知道月亮在什么地方,而不是要知道手指头;手指头,只不过是一个标指月亮的工具而已。同样的道理,佛说法,只是为了指引我们如何去度脱生死苦海,因此佛说他一个字也没有讲。
有一首偈颂说: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了这许多的佛法呢?为什么有时候说「空」?有时候又说「有」呢?他说了种种的佛法,目的就是为了度脱一切人的心病,他观机逗教,依着什么样根机的众生,说什么样的佛法,要是众生没有各种心病的话,佛何必多此一举呢?
儒家的圣人孔夫子,曾经说:你们不要以为我说了好多话,教了你们很多,「余欲无言」,我实在不想讲,是不得已而讲啊!譬如说,很多学生来问「孝」,对每个学生,他讲的内容都不一样,都是针对那个学生的个性而谈。那个学生不听话,就教他听从父母的话;那个学生常常害病,孔夫子就告诉他,为免使父母对你有健康之忧,把身体照顾好了,就是孝。
孔夫子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他也不想多说,是不得已才开口的,所以孔夫子说:「天何言哉!」你们看看苍天,它有讲话吗?没有!天根本是不讲话的。但是,天虽然没有讲话,春、夏、秋、冬,四季很有规律地在运转,使大地万物各得其宜。
老子也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的思想,谈政治,或者是处世,主张无为而治,他也是行不言之教,就是以身教,让你自动地去做,去实践。行,是一种不言之教。
可见,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是「言无言言」的。
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时候,最少有一千两百五十个弟子跟随着他。有一天,他不讲话,只是手中拈了一朵花,来表达他心里所要讲的,在座上千上万世出世间的听众,看到了佛这个举动,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只有大迦叶一个人微微地笑,这个典故叫「拈花微笑」。
释迦牟尼佛拿了一朵花,在那么多人当中,为什么只有大迦叶一个人微笑?他领会了,他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而那许多沉默的大众,并没有领会,可见「言无言言」,程度不够,是不容易了解的,所以,这也是种无言之教,以心印心的方法。
当大迦叶会意地微笑以后,释迦牟尼佛才讲: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一段,说明佛有一个正法眼藏,就是他的心要,佛法的宝藏,也就是真心,这真心或是称为实相,或者叫真如、大圆镜智。。。。。。名称太多了,它是无相,没有相状的,而且这种法门非常的微妙,任凭你说得舌敝唇焦,也说不清,你用文字来表达,也是难以达意,那是不立文字,是教外别传的,在言教之外,把它传给下一代。这一种心法,只有大迦叶微笑,他领会了我的意思,能够接受我的付托,传承衣钵。
这是以心传心,用通俗的话说,是心灵的默契,心与心的交接,大迦叶能够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心意,所以,他能够把衣钵传下去。
我曾经听过林清玄的录音带,讲到这件事,还加了一个问号,他认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拿这一朵花,在座的弟子,假如连大迦叶都没有笑,怎么办呢?大家都沉默着,岂不是让释迦牟尼佛好失望?反过来说,要是释迦牟尼佛拿着这一朵花,全场弟子都哄起,大家都笑了,又怎么办呢?
事实上,只有大迦叶一人领会了,在那一种庄严肃穆的场合当中,没有那一种程度,是没有办法体会的。
「修无修修」,我们修持,念佛也好,持咒,或者诵经、拜佛也好,必须无功用道,无所谓修的。
过去有一位祖师,他每天用功修持,看大藏经,大家都称赞他好用功喔,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在用功,看藏经,只是遮遮眼睛,不然眼睛要多看东西,而不去修行的。
另有一位祖师,他用功的时候,看到一只苍蝇在窗子里飞不出去,心中有所感触,写了〈咏苍蝇〉四句: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空门不肯出」:这个门很大很大的,你不要飞出去。「投窗也太痴」,古时候,中国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苍蝇看到亮光,就不停地向那儿闯,把头都闯昏了,也没有办法出去,未免太愚痴了。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你一百年都在窗口那儿钻,都没有办法钻出去,你那一天才能出头呢?
这位祖师的意思,是说我们一天到晚,就是在书本、藏经里面钻,钻,钻,最后也钻不出来,修行要是这样有所为而修的话,那是没有用的,因此,修无修修,修行不要执着!
佛教为什么讲「空」呢?就是叫你不要执着。因此,这个地方,佛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是: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