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但与此同时,部分投资界对政府入市干预却持有异议,认为政府入市损害了市场自由。
曾荫权在电台节目中解释港府入市的必要性:“炒家所拿走的,不单是金钱,更是香港金融制度的稳定和600万人的信心。”后来在一次宴请传媒时,曾荫权坦言决定入市前夕,压力大到半夜惊醒,偷偷落泪。
在与大鳄的较量中,曾荫权经过了10天的权衡,才决定入市:“如果任人肆意冲击联系汇率藉以图利,结果令香港600万人的经济利益受损,那便是我失职。在接受经济调整这事实之余,我有责任将调整带给市民的痛苦减到最低。”
“当时‘老板’(董建华)问我,这一决定是否在我权力之内?我回答道:‘是,我来承担!’。”半个小时之后,董建华拍板同意。
在做出决定的当日,曾荫权“夜晚静静地哭过两三次”,担心自己不小心输掉香港人的钱,就算“跳楼”也无法挽回损失。
那年是否入市的决定,真的好痛苦,压力迫得他也落泪。“始终是普罗大众市民的钱,如果蚀了,我跳楼也补偿下来呢!”
令他午夜梦回哭起来,还有是要他违背原则。因不千预股市运作,是港府及他一向紧守的经济原则,这次要他违背,他说“真的好惨”。
那天向特首解释入市的决定,特首听过后问了一句,“这决定在法律上谁来负责任”,曾荫权答:“是我”,建华半小时便拍板落实入市决定。
作了入市决定,他反倒如心口有个“勇”字般,什么也不怕。
入市时,他无论在香港或美国都被指是“衰人”,99年他重临美国,大家便盛赞他是“民族英雄”,事件令他看尽人情冷暖,什么是胜者为皇、败者为寇。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六节、积极筹谋为救港(1)
1.入市动机备受非议
“官鳄大战”总算告一段落。曾荫权余下要做的工作,就是面对立法会议员的质询,特别是议员们对政府入市的疑虑和批评。
在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召开前夕,议员的反对入市声音已不绝于耳,其中前线立法会议员刘慧卿在港台节目《给香港的信》中,猛烈攻击由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发动的入市行动,指港府已花了一千二百亿港元打击炒家,以保护港元,令港府成为市场上最大的股票持有人,却不受法律限制,让人质疑当局如何身兼投资者与监管者的双重身份。她更将香港的情况,与宣布外汇管制的马来西亚相提并论,呼吁立法会内各同僚禁止政府再用公帑托市。
九八年九月七日,曾荫权出席立法会会议,向议员解释政府入市始末。他承认九七年中确实低估了金融风暴的严重性,不曾预计到这场风暴会由泰国迅速向亚洲各地区蔓延,对本港构成影响。
至于入市原因,他解释若然政府不毅然直接干预市场,股市及楼市都会出现惊人跌幅,恒指更会下跌至二千至三千点,到时息口会高踞不下,严重打击本港金融市场体系和市民信心,故有必要积极对抗炒家。他坦言这是他的公务员生涯中,最难作出的决定,但为了香港不会沦为国际炒家的“自动提款机”,予取予携,虽然此举会令香港的国际声誉付出代价,也是迫不得已。
会议期问,曾荫权向议员保证,会在外汇基金之下成立一间公司,管理港府是次入市买下的大量股票,令港府的角色不致出现利益冲突。
“财爷”果断决定入市,挽救本港的金融危机,得到不少财金界名人及经济学者的支持。恒生银行荣誉董事长利国伟说,金管局为对抗炒家实行捍卫联汇措施,是最高明及有效的高招,否则本港只有坐以待毙;本身是经济学者的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也认同政府对付炒家的方法,可将金融市场纳入正轨。
其实,不但是社会名人和经济学者,多数港人也赞成政府入市之举。根据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有五成半受访市民认同政府托市的行动,同时带动曾荫权的支持率飙升,达百分之六十五点一,是主权回归以来的新高。
港府透过入市与炒家直接对抗,赢得大多数本港市民的掌声,令曾荫权这位财政司司长声望日隆,但在国际上仍有不少反对批评的声音,来源之一是美国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
九八年九月十七日,格林斯潘出席美国国会众议院听证会时,批评港府托市的做法,会损害香港金管局的公信力:“这个小城市取得毫不平凡的成就,关键是货币稳健、可靠;有关的政策也是稳健可信的。一旦偏离以往的做法,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我想公信力就会下降一点。我希望这只是一宗个别事件。事实上,我相信这直于的是一宗个别事件。”
有关格老的言论,继续出席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的曾荫权,表示对此感到惊讶和惆怅,惟在决定入市前,已充分考虑正面及负面后果,已预计会面对外界批评,认为这些批评可能跟掌握资料不足有关。他表示会致函联储局,详细解释港府入市的前因后果。
其时,国际社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藉此对香港回归后的自由经济提出质疑。
1998年9月底,曾荫权前往法兰克福、慕尼黑、海牙、阿姆斯特丹、华盛顿、纽约、波士顿、伦敦及爱丁堡,进行三星期的访问,解释入市干预的原因。
他亦出席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周年会议。在多个会议上,曾荫权向各中央银行行长、知名经济学家、学者、智囊团强调,有需要提高全球资金流向的透明度,在全球金融体制的任何改革计划中,也须考虑新兴市场的情况。
曾荫权说:“我们采取了务实的措施使经济维持健全,不致受到市场活动破坏而毁于一旦。我们认为有一个市场可以让人投资,总比完全没有市场好。”
香港骑士曾荫权
第六节、积极筹谋为救港(2)
曾荫权以其扎实的金融功底和经济学素养,以理服人地阐述了香港入市的目的和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谴责国际金融“大鳄”根本于事无补,他们也不会因谴责而停止阻击港元的活动。与其浪费口舌与他们对骂,还不如针对问题的根由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2.物先腐而后虫生
金融风暴算告结束,曾荫权继续承担宣扬香港的责任,到欧美各国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出席国基会及世界银行年会会议,并提出建议,促请各国设定国际条例,监管国际资金流动,并得到各国支持,同时进一步提高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九八年十月二十七日,政府披露在八月托市行动中,购入各类股份的比重,其中持有太古地产、新世界发展及长实股权超过一成,账面获利高达二百八十四亿港元,取得两成四回报率。曾荫权再三强调,政府不但会透过外汇基金成立公司看管这些投资,也不会派人加入拥有股份的上市公司董事局,维持政府的中立地位。
踏入十一月,曾荫权向外界表示,准备对这次处理金融风暴的做法作彻底检讨,汲取事件教训,务求面对日后港元再受袭时,能采取更有效措施抵御。
曾荫权对香港乃至亚洲各国(地区)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认为:亚洲金融风暴的爆发,尽管有国际金融投机者的兴风作浪,以及一些国家在风暴来临时处置失当等问题,但这些都是客观的、外部的原因。这种种外因只不过是导致危机的“条件”,真正的原因还是亚洲国家(地区)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使投机者钻了空子。因此,认真吸取这次金融风暴的教训,将有助于发现自身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曾荫权深入分析了香港这些年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后指出,在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中,国际金融“大鳄”冲击港元并引起香港如此惨烈的动荡,就是因为香港金融市场内外固有的不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内因上看,首先香港股市本身潜伏着调整因素。其次是香港经济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