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寻求例证、比较和互相印证,这是最自然不过的。当他转向熟悉的观念,由于已经用逻
辑分析法武装起来,他就一定要分析这些观念,这也是最自然不过的。本章一开始就讲
到,对于儒家以外的古代各家的研究,清代汉学家已经铺了道路。汉学家对古代文献的
解释,主要是考据的,语文学的,不是哲学的。但是这确实是十分需要的,有了这一步,
然后才能应用逻辑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古代思想中各家的哲学观念。
    由于逻辑是西方哲学中引起中国人注意的第一个方面,所以很自然的是,在中国古
代各家中,名家也是近些年来第一个得到详纲研究的一家。胡适博士《先秦名学史》一
书,自1922年初版以来。一直是此项研究的重要贡献之一。其他学者如梁启超(1873一1
930年),也对于名家及别家的研究有很多贡献。
    用逻辑分析方法解释和分析古代的观念,形成了时代精神的特征,直到1937年中日
战争爆发。甚至基督教会也未能避开这种精神的影响。为什么在中国的许多教会把中国
的哲学原著和研究中国哲学的书译成了西方文字,却很少把西方的哲学原著和研究西方
哲学的书译成中国文字,大概就是这个原故。因此在哲学领域,他们好像是在做一种可
以称之为倒转形式的传教工作。倒转的传教工作是可能有的。正如倒转的租借互换是可
能有的。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讲完了中国哲学全部的演变和发展之后,读者可能要问这样的问题:当代的中国哲
学,特别是战争时期的中国哲学,是什么样子呢?中国哲学对于未来的世界的哲学,将
有什么贡献呢?事实上,我经常被人询问这些问题,而且感到有点为难,因为提问的人
要问某种哲学,而他对这种哲学所代表的、所反对的各种传统并不熟悉,那是很难向他
解释清楚的。现在就好了,读者对于中国哲学的各种传统已经有所了解了,我打算继续
讲前一章所讲的故事,来回答这些问题。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这么办的时候,我想只限于我自己的故事,这完全不是因为我认为这是唯一值得一
讲的故事,而是因为这是我最了解的故事,也许可以作为一种例证。我想,这样做,比
只写出一连串的名字和什么“论”,不加任何充分的解释,结果毫无印象的走过场,要
好得多。只说某个哲学家是什么“论者”,再不多说了,就会造成误解而不是了解。
    我自己的大《中国哲学史》,下卷于一九三四年出版,在中日战争爆发之前三年;
其上卷由布德博士译成英文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在北平出版,战争已经开始了三个月;这
部书正是我在前一章结尾提到的那种精神的表现。我在这部著作里利用了汉学家研究古
代哲学家著作的成果,同时应用逻辑分析方法弄清楚这些哲学家的观念。从历史家的观
点看,应用这种方法有其限度,因为古代哲学家的观念,其原有形式,不可能像现代解
释者所表述的那样清楚。哲学史的作用是告诉我们,哲学家的字句,这些人自己在过去
实际上是意指什么,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应当意指什么。在《中国哲学史》中,我尽量
使逻辑分析方法的应用保持在适当限度里。
    可是从纯哲学家的观点看,弄清楚过去哲学家的观念,把他们的理论推到逻辑的结
论,以便看出这些理论是正确还是谬误,这确实比仅仅寻出他们自己认为这些观念和理
论的意思是什么,要有趣得多,重要得多。这样做就有一个从旧到新的发展过程,这个
发展是上述时代精神的另一个阶段。可是这样的工作,就再也不是一个历史家的陈述性
工作,而是一个哲学家的创造性工作了。我与王国维有同感,就是说,我不愿只做一个
哲学史家。所以写完了我的《中国哲学史》以后,我立即准备做新的工作。但是正在这
个关头,战争就于一九三七年夏天爆发了。

战时的哲学著作
    在战前,北京大学哲学系(我在此毕业),清华大学哲学系(我在此任教),被认为是
国内最强的。它们各有自己的传统和重点。北大哲学系的传统和重点是历史研究,其哲
学倾向是观念论,用西方哲学的名词说是康德派、黑格尔派,用中国哲学的名词说是陆
王。相反,清华哲学系的传统和重点是用逻辑分析方法研究哲学问题,其哲学倾向是实
在论,用西方哲学的名词说是柏拉图派(因为新实在论哲学是柏拉图式的),用中国哲学
的名词说是程朱。
    北大、清华都设在北平(前名北京),战争爆发后迁往西南,在那里与第三所大学,
天津的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度过了整个战争时期。两个哲学系联合起来,阵
容是罕见的,惊人的,拥有九位教授,代表着中西哲学的一切重要学派。最初,联大曾
设在湖南省的长沙,我们哲学系和文、法学院其他各系设在衡山,即著名的南岳。
    我们在衡山只住了大约四个月,一九三八年春迁往昆明,最西南的边陲。在衡山只
有短短的几月,精神上却深受激励。其时,正处于我们历史上最大的民族灾难时期;其
地,则是怀让磨砖作镜(见本书第二十二章),朱熹会友论学之处。我们正遭受着与晋人
南渡、宋人南渡相似的命运。可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环境:这么多的哲学家、著作
家和学者都住在一栋楼里。遭逢世变,投止名山,荟萃斯文:如此天地人三合,使这一
段生活格外地激动人心,令入神往。
    在这短短的几个月,我自己和我的同事汤用彤教授、金岳霖教授,把在此以前开始
写的著作写完了。汤先生的书是《中国佛教史》第一部分。金先生的书是《论道》。我
的书是《新理学》。金先生和我有许多看法相同,但是我的书是程朱理学的发展,而他
的书则是独立研究形上学问题的成果。后来在昆明我又写了一系列的其他的书:《新事
论》,又名《中国到自由之路》;《新原人》;《新原道》,又名《中国哲学之精神》
(已由牛津大学的休士先生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新知言》(各书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
出版)。往下我试将各书要点略述一二,作为举例,以见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趋势;这样
做的时候,也许可以从侧面透露出,中国哲学对未来的哲学会有什么贡献。
    哲学的推理,更精确地说,形上学的推理,其出发点是经验中有某种事物。这某种
事物,也许是一种感觉,一种感情,或别的什么。从“有某种事物”这句话演绎出《新
理学》的全部观念或概念,它们或是程朱的,或是道家的。这些观念或概念,全部被这
样地看作仅仅是“有某种事物“这句话的逻辑蕴涵。不难看出,“理”和“气”的观念
是怎样从“有某种事物”演绎出来的,其他的观念也都是这样处理的。例如,“动”的
观念,我不是作为宇宙形成论的观念,即宇宙的某种实际的最初的运动观念,来处理的;
而是作为形上学的观念,蕴涵于“存在”的观念自身之内的观念,来处理的。存在是一
流行,是一动。如果考虑宇宙静的方面,我们会用道家的说法:在有物之前,必先有
“有”。如果考虑宇宙动的方面,我们会用儒家的说法:在物存在之前,必先有“动”,
这不过是存在的流行的另一个说法。在我称为图画式的思想中,实际上就是在想象中,
人们把“有”、“动”想象为“上帝,万物之“父”。这一种想象的思想,使人有宗教
和宇宙形成论,而不是哲学和形上学。
    按照这样的路线进行推论,我已经在《新理学》中能够演绎出全部的中国哲学的形
上学观念,把它们结合成为一个清楚而有系统的整体。这部书被人赞同地接受了,因为
对它的评论都似乎感到,中国哲学的结构历来都没有陈述得这样清楚。有人认为它标志
着中国哲学的复兴。中国哲学的复兴则被人当作中华民族复兴的象征。
    程朱理学中,如我们在前一章看到的,是有一定的权威主义、保守主义成分,但是
在《新理学》中把这些都避开了。按我的意见,形上学只能知道有“理”,而不知道每
个“理”的内容。发现每个“理”的内容,那是科学的事,科学要用科学的实验的方法。
“理”自身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我们所知道的“理”,作为科学的定律和理论,则
是相对的,可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