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但《老子》这部书却成书在后。这也就是我所持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没有必要否定
传统的说法,因为传统的说法并没有说老子这个人确实写过《老子》这部书。所以我愿
意接受传统的对老子其人的说法,同时把《老子》一书放在较晚的年代。事实上,我现
在相信这部书比我写《中国哲学史》时假定的年代还要晚些。我现在相信,这部书写在
(或编在)惠施、公孙龙之后,而不是在他们之前。在《中国哲学史》里我是假定它在惠
施、公孙龙之前。这个改变,是因为《老子》里有许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要讨论
“无名”,就得先要讨论过“名”,所以它出现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之后。
    这种立场,并不需要我坚持说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绝对没有联系,因为这部书
里的确有一些老子的原话。我所要坚持的,只是说,整个地看来,这部书的思想体系不
可能是孔子以前或同时的产物。可是为了避免学究气,往下我宁愿用“老子如何如何说”,
而不用“《老子》一书如何如何说”,正如今天我们还是说“日出”、“日落”,虽然
我们完全知道日既不出又不落。

道,无名
    在前一章里,我们已经知道,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对于名的研究,在发现“超乎形象”
的世界方面,获得成功。可是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实际世
界。他们见到了实际.要都限于“形象之内”。即限于实际世界。他们见到了实际,要
表达它也并不困难;他们虽然使用名来指实,可是并不自觉它们是名。所以到了名家的
哲学家开始思索名的本身,这种思想就标志着前进一大步。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
是对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层次的思想。“形象之内”的一切事物,都有名;或者
至少是有可能有名。它们都是“有名”。但是老子讲到与“有名”相对的“无名”。并
不是“超乎形象”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名”。例如,共相是超乎形象的、但是并非
“无名”。不过另一方面,无名者都一定超乎形象。道家的“道”就是这种“无名”的
概念。《老子》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第三十二章说:“通常无名,朴。……始制有名。”第四十一章说:“道
隐无名。”在道家体系里,有“有”与“无”、“有名”与“无名”的区别。这两个区
别实际上只是一个,因为“有”、“无”就是“有名”、“无名”的省略。天地、万物
都是有名。因为天有天之名,地有地之名,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之名。有了天、地和万物,
接着就有天、地和万物之名。这就是老子说的“始制有名”。但是道是无名;同时一切
有名都是由无名而来。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它某
种代号。所以是我们称它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名。也就是说,我们称道为道,不同于
称桌子为桌子。我们称桌子为桌子,意思是说,它有某些属性,由于有这些属性。它就
能够名为桌子。但是我们称道为道,意思并不是说,它有任何这样的有名的属性。它纯
粹是一个代号,用中国哲学常用的话说,道是无名之名。《老子》第二十一章说:“自
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任何事物和每个事物都是由道而生。永远有万物,所
以道永远不去,道的名也永远不去。它是万始之始,所以它见过万物之始(“以'已'阅众
甫'万物之始'”)。永远不去的名是常名,这样的名其实根本不是名。所以说:“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这个命题只是一个形式的命题,不是一个积极的命题。
就是说,它对于实际没有任何肯定。道家的人这样想:既然有万物,必有万物之所从生
者。这个“者”,他们起个代号叫做“道”、“道”其实不是名。“道”的概念,也是
一个形式的概念,不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就是说,这个概念,对于万物之所从生者是什
么,什么也没有说。能够说的只有一点、就是,既然“道”是万物之所从生者,它必然
不是万物中之一物。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之一物、它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每类
物都有一名,但是“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无名,朴”。
    一物生,是一有;万物生,是万有。万有生,涵蕴着首先是“有”。“首先”二字
在这里不是指时间上的“先”,而是指逻辑上的“先”。举例来说,我们说“先有某种
动物,然后才有人”,这个“先”是时间上的先。但是我们说“是人,一定先要是动物”,
这个“先”是逻辑上的先。对于“物种起源”的论断,是对实际的肯定,需要查理·达
尔文多年观察、研究,才能够作出。但是上面我们说的第二句话对实际无所肯定。它只
是说,人的存在逻辑上涵蕴动物的存在。用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万物的存在涵蕴“有”
的存在。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这句话,不是说,曾经有个时候只有“无”,后来有个时候“有”生于“无”。
它只是说,我们若分析物的存在,就会看出,在能够是任何物之前,必须先是“有”。
“道”是“无名”,是“无”,是万物之所从生者。所以在是“有”之前必须是“无”,
由“无”生“有”。这里所说的属于本体论,不属于宇宙发生论。它与时间,与实际,
没有关系。因为在时间中,在实际中,没有“有”,只有万有。
    虽然有万有,但是只有一个“有”。《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是指“有”。说“道生一”等于说“有”生于
“无”。至于“二”、“三”,有许多解释。但是,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也可能只是等于说万物生于“有”。“有”是“一”,二和三是“多”的开始。

自然的不变规律
    《庄子》的《天下》篇说,老子的主要观念是“太一”、“有”、“无”、“常”。
“太一”就是“道”。道生一,所以道本身是“太一”。“常”就是不变。虽然万物都
永远可变,在变,可是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本身不变。所以《老子》里的“常”宇表
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定规的东西。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第四
十八章)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
    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
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
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
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祸今福之所倚,福今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
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
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
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但是在那些
不懂这条规律的一般人看来,它们确实是矛盾的,非常可笑的,所以老子说;“下士闻
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第四十一章)
    或可问:假定有一物,到了极端,走向反面,“极端”一词是什么意思?任何事物
的发展,是不是有一个绝对的界限,超过了它就是到了极端?在《老子》中没有问这样
的问题,因而也没有作出回答。但是如果真要问这样的问题,我想老子会回答说,划不
出这样的绝对界限,可以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
限是相对于他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以艾萨克·牛顿为例,他感觉到,他对
于宇宙的知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所有的对于海的知识。牛
顿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尽管他在物理学中已经取得伟大的成就,他的学问距离前进的极
限仍然很远。可是,如果有一个学生,刚刚学完物理教科书,就感觉到凡是科学要知道
的他都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