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别”。坚持兼爱的人他名之为“兼士”,坚持爱有差别的人他名之为“别士”。
“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他为他的朋友做
的事也就很少很少。兼士则不然,他“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
他为他的朋友做到他能做的一切。作出了这样的区别之后,墨子问道:兼与别哪一个对
呢?(引语见《墨子·兼爱下》)
    然后墨子用他的“三表”来判断兼与别(以及一切言论)的是非。所谓三表,就是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墨子
·非命中》)“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
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三表之中,最后一表最重要。“中国家百姓人民之
利”是墨子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
    这个标准,也就是墨子用以证明兼爱最可取的主要标准。在《兼爱下》这一篇中,
他辩论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
为大?曰: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
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
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
必曰:别也。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别非也。“非人者必有以易之。……
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
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彼者犹为己也。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
以伐人之都者哉?为彼犹为己也。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学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
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
必曰:天下之利也。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
曰:非然也。必曰:从爱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爱人而利人者,别与?兼与?即必曰:
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与?是故子墨子曰;兼是也。”(《兼爱下》)
    墨子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辩论,证明兼爱是绝对正确的。仁人的任务是为天下兴利除
害,他就应当以兼爱作为他自己以及天下所有的人的行动标准,这叫做以“兼”为“正”。
“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肄相教
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同上)这也就是墨子的理想世界,它只能通过实行兼
爱而创造出来。

天志和明鬼
    可是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说服人们兼爱呢?你可以把上面所说的告诉人们,说
实行兼爱是利天下的唯一道路,说仁人是实行兼爱的人。可是人们还会问:我个人行动
为什么要利天下?我为什么必须成为仁人?你可以进一步论证说,如果对全天下有利,
也就是对天下的每个人都有利。或者用墨子的话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
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兼爱中》)
这样说来,爱别人就是一种个人保险或投资,它是会得到偿还的。可是绝大多数人都很
近视,看不出这种长期投资的价值。也还有一些实例,说明这样的投资根本得不到偿还。
    为了诱导人们实行兼爱,所以墨子在上述的道理之外,又引进丁许多宗教的、政治
的制裁。因此,《墨子》有几篇讲“天志”,“明鬼”。其中说,天帝存在,天帝爱人,
天帝的意志是一切人要彼此相爱。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
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除了天帝,还有许多小一些的
鬼神,他们也同天帝一样,奖赏那些实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交相“别”的人。
    有一个墨子的故事与此有关,很有趣味。故事说:“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
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祸福,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
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虽使我有病,鬼神何遽不明?人之
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人?”(
《墨子·公孟》)如果用现代逻辑的术语,墨子可以说,鬼神的惩罚是一个人有病的充足
原因,而不是必要原因。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现在正是个适当的时候来指出,不论墨家、儒家,在对待鬼神的存在和祭祀鬼神的
态度上,都好像是矛盾的。墨家相信鬼神存在。可是同时反对丧葬和祭祀的缛礼,固然
好像是矛盾的。儒家强调丧礼和祭礼,可是并不相信鬼神存在,同样也好像是矛盾的。
墨家在谈到儒家的时候,自己也十—分明快地指出过这种矛盾。公孟子是个儒家的人。
“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孟子必学祭祀’。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
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子·公孟》)
    儒家、墨家这些好像是矛盾的地方,都不是真正的矛盾。照儒家所说,行祭礼的原
因不再是因为相信鬼神真正存在,当然相信鬼神存在无疑是祭礼的最初原因。行礼只是
祭祀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这个学说后来
被荀子及其学派详细地发挥了,本书第十三章将要讲到。所以根本没有什么真正的矛盾。
    同样在墨家的观点中也没有实际的矛盾。因为墨子要证明鬼神存在,本来是为了给
他的兼爱学说设立宗教的制裁,并不是对于超自然的实体有任何真正的兴趣。所以他把
天下大乱归咎于“疑惑鬼神之有与无之别,不明乎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并且接着
问道:“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墨子·
明鬼下》)所以他的“天志”、“明鬼”之说都不过是诱导人们相信:实行兼爱则受赏,
不实行兼爱则受罚。在人心之中有这样的一种信仰也许是有用的,因此墨子需要它。
“节用”、“节葬”也是有用的,因此墨子也需要它。从墨子的极端功利主义观点看来,
需要这两种东西是毫不矛盾的,因为两者都是有用的。

国家的起源
    人们若要实行兼爱,除了宗教的制裁,还需要政治的制裁。《墨子》有《尚同》三
篇,其中阐述了墨子的国家起源学说。照这个学说所说,国君的权威有两个来源:人民
的意志和天帝的意志。它更进一步说,国君的主要任务是监察人民的行动,奖赏那些实
行兼爱的人、惩罚那些不实行兼爱的人。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一点,他的权威必须是绝对
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人们竟然自愿选择,要有这样的绝对极威来统
治他们呢?
    墨子的回答是,人们接受这样的权威,并不是由于他们选中了它,而是由于他们无
可选择。照他所说,在建立有组织的国家之前,人们生活在如汤玛斯·霍布士所说的
“自然状态”之中。在这个时候“盖其语曰天下之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
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
非也。”“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
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同上》)如此说来,国君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设立的,
是为了把他们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
    在另一篇中墨子又说:“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
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也。”(《墨子·尚
同中》)照这个说法,国家和国君又都是通过天帝的意志设立的了。
    不论国君是怎样获得权力的,只要他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照墨子所说,天子
就要“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
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尚同上》)这就引导出墨子的名言:“上同而不下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