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何修证佛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睦州一看到云门来就关门,理都不理,“师乃扣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做什么?师曰:己是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
  这是睦州对云门的教育法,很有意思的。
  “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拶入,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车度)①轹钻。遂掩门。”
  门一开时,云门的脚便踩进去,睦州也不管,管他是腿也好,手也好,卡哒一声,云门的腿被夹伤了。这是禅宗的教育法,真吃不消,现在的人不到法院告他才怪。
  “秦时(车度)轹钻”,就是秦代的老古董,这么一句话,他悟道了。“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这是云门的悟缘。
  不像灵云见桃花而悟道,那多舒服啊!还有一个比丘尼,“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那更是幽雅,云门可不然,伤了一只脚,总算开悟了。
  我们要注意,虽然上面的资料非常简单,但云门从小出家,做了十几年的功夫,律宗的经论、教理都通达了。当然,佛学是佛学,唯识也好,般若也罢,讲得再高明也没有用,此心还是不能安。等到事情来了,用不上,所以己事不明,云门在追求这个东西。
  云门这一段悟缘的记载比较简化,如果把他十几年来的修持经过记下来足为后人作一番参考,可是古人觉得记载自己的事情,有点像自我宣传,所以不干,今人就不同了。
  云门后来抵灵树,这是一个江西的庙子。“冥符知圣接首座之记”,这个庙子前任的住持知圣,曾经预言:将来这里的大方丈,是个得道的人。“初知圣在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丛林的规矩,和尚下面领头的叫首座,知圣下面始终未请首座,他的弟子们就问了:“师父,你请个首座嘛!”知圣说:“我的首座刚刚出世呢!”过几年,又说:“我的首座长大了,现在牧牛。”再过几年又说:“我的首座出家了,现在到处行脚参访。”然后,“喔!悟道了。”有一天,吩咐徒弟们打钟,大开山门:“我的首座弟子来了。”大家出来一看,云门行脚刚到,到这个庙子来挂褡,老和尚一看到人就说:“奉迟久矣!”我等你很久了。马上请云门当首座。过去大丛林请首座,等于现在政府发表院长、部长一样,极为庄重。
     这个庙子在江西南部,靠近广东。唐末五代时,地方军阀割据。“广主”就是两广的军头,是一个有名的暴虐军阀。“广主刘”不记载他的名字,因为这些人虽然独霸一方,但算不上是什么人物。当时丛林的大和尚都是政府聘的,这个广主刘准备造反,特地来看大和尚,“请树决藏否”,来问知圣和尚造反好不好。在他未到以前,知圣已经知道了,等这位广主一到,知圣两腿一盘,涅槃了,等于答复他,你如果造反,会同我一样,要死的。
  这位广主问当家和尚:“和尚哪一天有病的?”“不会有病,刚刚大王还没到前,有一封信,叫我送给你看。”广主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人天眼目,堂中上座。”推荐云门接这个庙子。广主完全懂了,“寝兵”不造反了,同时请云门当大方丈。
  现在不管这些热闹事,回转来研究,如何在心地法门上用功。
  云门的教育法,开堂问众人说:“汝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么?老僧只管吃饭屙屎,别解作什么?汝诸方行脚,参禅问道,我且问汝,诸方参得底事,作么生试举看。”
  这都是当时的白话记录,云门下面有四五百人。“于是不得已,自诵三平偈”。三平是大颠和尚的弟子,大颠在广州,是马祖的弟子,也是有名的大禅师。三平和尚是大颠和尚的首座,韩愈被贬到潮州以后,跟大颠是好朋友,每天向大颠和尚问道,大颠始终不对韩愈讲。有一次,韩愈问大颠和尚,“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韩愈向大颠和尚请示佛法,“师良久,公罔措”,韩愈说:“师父,我还是不懂”。三平站在旁边就在禅床上敲三下,大颠和尚说:作么?三平说:“这个道理,先以定动,后以智拨”,韩愈说:我懂了,师父怎么不告诉我,倒是小师兄的话我懂了。老和尚一听,拿起棍子就打三平,为什么打他?因为对韩愈讲道理是害了他,接引韩愈须把一切道理都堵光。有学问、有思想的人不易入道,因为自己很容易拿道理来下注解,三平告诉他这两句话,韩愈自认为懂了,其实还是不对。
     三平后来是大祖师,写了一首悟道偈,非常好,所以云门祖师借用。他们两个时代距离约有几十年。
  云门祖师借用三平的偈子说:“即此见闻非见闻”,念了以后,看看大家都不懂,便接下去:“无余声色可呈君”,然后看看这班僧众,又不懂,自己说:“唉!有什么口头声色?”又念第三句:“个中若了全无事”,看看大家仍不懂,又说:“有什么事嘛!”又念三平的第四句:“体用何妨分不分”,大家还是不懂,他又下注解:“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停了一下,大家没有答复他,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一切智智清净,懂不懂?”——这就是禅宗的教育法。
  有一次,我与学生上街时,看到街上年轻男女情人搂着走,同学问我作何感想,我说:
      即此见闻非见闻 无余声色可呈君
      个中若了全无事 体用何妨分不分
  同样的道理,不是笑话,大家不易了解的。
  “师曰:光不透脱,有两般病,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一。”
  我们打坐参禅,智慧的光、自性光明没有来,是因为有两种毛病:一是在任何一切处,眼睛前有个东西,把你障碍住了,而不自知,所以无法明心见性。
  我们打起坐来,是不是面前有物?闭起眼睛,黑洞洞的,看不见,张开眼睛时,不到见闻“皆”见闻,“现前”声色可呈君了。眼睛一张开,就被外界给牵走了,做不到“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闭起眼睛来,眼皮就障碍住了,黑洞洞的,一片无明。禅宗祖师骂人:黑漆桶一个。我们身体像桶一样,在桶里头黑洞洞的,这怎么行啊!一切处不明,面前有物是第一毛病。
  能把身体的观念,真空得了,般若的心光才能够出来,那时才能谈得上:“体用何妨分不分”。也可以说,内外何妨分不分。这是第一点,很确实,不像他上面说法的作风。
  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
  注意这里,有时道理上悟到一点,坐起来也比较这一点,当然还没有完全透得法空,只有一点影子。但是,注意云门的话,坐在那里,空是空,可是隐隐地,好像还有一件事未了,说是妄念,又不是,但是就有个东西在那里。不要认为自己对了,生死不能了的。
  云门讲得很清楚,透得一切法空,理也到,境界也有,但是定中隐隐地,好像有个东西障碍你一样,这就是般若心光不透脱。透脱就是透出来解脱了。所谓透了,就是无内外、无障碍,解脱了。
  云门很确实地告诉我们见地、修证、行愿,都要注意。又说:
  “法身亦有两般病”,一念不起,清净无生,这是法身,也有两种病:
  “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坐在法身边,是一。”
  得到空一点境界时,清净了,这只能讲相似于法身,近于法身。但离开这个清净境界,你就没有东西了,因此抓得牢牢的,这就是法执。法执一在,这里头就有我见,就是“己见犹存”。所以不必说“法无我”,连“人无我”也没有达到。毛病是住在法身境,守这个清净,以为究竟,出了大毛病,这就是法身病之一。
  第二个法身病,“直饶透得法身去,放过即不可,仔细检点将来,有什么气息,亦是病。”真达到绝对的清净、空的境界,真做到了随时随地都在空境中,还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如果不守住空的境界,一念不定,就完了。没有法身,那个空的境界就跑掉了。
  在座有几位老朋友,都有点心得,勉勉强强,打七用功,逼一下,有点清净,觉得满对,理也悟了。“放过即不可”,放松一点,入世一滚,事情一忙,什么都没了。自己仔细反省一下,有什么用?有什么气息?这也是大毛病。
  我们看禅宗语录,常常把这些重要的地方,马马虎虎看过去了,其实这些都是宝贝。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