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12日 14:48
主讲人简介: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内容简介:一个处于社会动荡之间的王朝,新兴洋务求强;封建保守的顽疾,却使新政浅尝辄止,丧失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六岁登极的小皇帝,十九年的短暂人生,放荡的生活断送了年轻的生命。
同治之死是因为天花?还是梅毒?
新政之举是功绩?还是败笔?
“辛酉政变”之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统治。同治朝的13年间,国内正好处在“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大的社会动荡之间。国际处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因此,是一次难得的国内国际条件都有利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更是激发了中国人“要维新,要求强”的强烈愿望。
面对陌生的西方世界,清政府终于放下架子首次派官员出洋考察,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总理衙门”成立了,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也诞生了,并且派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西方科学。这些梳着长辫,第一次跨出国门的中国少年,他们的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他们的人生命运又将怎样?
六岁就已登极的同治皇帝,由于母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到了十八岁才刚刚亲政,他想能像祖辈一样有所建树,也想讨得母后慈禧的欢心,于是,他不顾国力窘困的现实,决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熟料,他的这一举动在朝廷上下,引发了的一场轩然大波。
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没有兄弟和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慈禧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十九岁就一命黄泉了。同治的死因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将为我们展现发生在同治朝的风风雨雨。《百家讲坛》11月13日播出,敬请关注。
(全文)
上一讲我们讲了咸丰死了之后,他6岁的儿子同治继承皇位,在同治继承皇位之后,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宫廷政变,就是辛酉政变,在这个之前,为了把顺治的母亲说清楚,我们又介绍一下慈禧的身世和关于慈禧身世的异说,今天我们这一讲,还继续讲同治,我想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讲同治新政,第二个讲同治重修圆明园,第三个讲同治死因疑案。
“辛酉政变”之后,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统治。同治朝的13年间,国内正好处在“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大的社会动荡之间。国际处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因此,是一次难得的国内国际条件都有利的历史发展机遇,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西方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更是激发了中国人“要维新,要求强”的强烈愿望。
因为鸦片战争失败了,定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又失败了,定了《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先进的中国人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两次都失败了?于是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要维新,要改革。这个时候,同治还小,没有亲政,内就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外就是恭亲王奕訢,这个时候他是议政王兼军机大臣。
同治新政主要做了这么几件大事,第一设立总理各国衙门,这个衙门的全称叫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就是“总理衙门”,这个机构的设立,不仅是清朝历史上,而且是中国历史上首创。原来处理外国的事情,分在礼部的一部分来做,或者在理藩院下面有一部分在做,主要还是周边的一些国家,正式成立一个中央的国家机构,管理外事工作,还兼有军机处的职能,这是重大的一个制度上的一个创革,总理事务衙门管的事情很宽,外交事务,对外的经济贸易事务,兴办一些新的学堂,兴办一些新的兵工厂,都归总理事务衙门来管,这个机构的总的负责人,当时是恭亲王奕訢,其他还有大学士军机大臣,部的尚书侍郎等重要官员组成,可见这个机构之重要,有了这个机构,后来外国驻清朝的使馆,清朝派到其他外国的使馆,就统一有了一个管理的机构。
第二就是出洋考察,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那个法显和玄奘到西天,那西天也是印度,没有出亚洲啊,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意义很重大,但是郑和没有到欧洲,清朝正式的政府派官员到西方进行考察,是从同治开始,派一个人出去看一看嘛,回来跟他报告一下,到底西方是个什么样子,奕訢奏请了两宫太后同意,就决定选派人出洋考察,报名谁也不报,出洋考察?当年有个苏武,到了匈奴那儿就回不来了,谁敢去呀,但是有一个人叫斌椿,这个人63岁了,他说我去,家里人也阻拦,说你都63岁了,这把老骨头你扔到外面怎么办?他还是执意要去。这样呢,从同文馆派了三个学生,因为他们会外语,再加上他儿子,他儿子因为他父亲岁数大了,路上好照顾,一共5个人,出国考察,到了法国的马赛港,他们在海外停留了110天,看了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看了凯旋门,看了英国的议会大楼,看了欧洲的高等学校,看了很多新奇的东西,机器印刷,工厂,火车,电报,摄影机,这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还见了外国的舰船,兵工厂,回来之后,就向周围的人介绍他在西方的见闻,回来之后,奕訢也很高兴,奕訢也间接地知道了一些外国的情况,从此,就打开了一扇窗户,就是清朝同西方,就是清朝通过这扇窗户来看西方,这么一扇窗户,有了这次出洋考察之后。
接着就是第三件事情,就是培养洋务人才,过去北京也有一个机构培养语言,主要是蒙古语、朝鲜语,主要是亚洲这些国家的语言,因为你跟西方开放了,西方在北京建立使领馆,清朝又要派到国外建立使馆,就需要外语人才,这样奕訢就奏请两宫太后批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就招学生,学生不参加,学外语有什么用,不是我们今天,我读四书五经,可以考举人、考进士可以做官,我干嘛要学英语、法语、德语?学外语很多人不参加,奕訢想了个办法,凡是到同文馆学习的免学费,房费饭钱由政府出,有些人还不参加,考试月考、季考、年考都合格的,给奖金172两银子,在当时很大的数了,一个知县才五六十两银子,这样就招了一批学生,在同文馆学习,后来在广州在其他的地方也照办,这就培养了我们国家早期的外语人才。
面对陌生的西方世界,清政府终于放下架子首次派官员出洋考察,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总理衙门”成立了,培养外语人才的“同文馆”也诞生了,并且派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美国学习西方科学。这些留着长辫,第一次跨出国门的中国少年,他们的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他们的人生命运又将怎样?
现在派留学生都抢着去,公费的那就抢着去,自费的也是不得了,那个时候不行,就是决定要派留学生出国,没有人报名,第一个出去留学的叫容闳,因为当时他是在澳门,跟着一个美国人这么出去的,出去以后在那儿先学中学,后来到耶鲁大学读书,读了四年,拿到学位回来,回来他就想办学用不上,后来他就跟着曾国藩当幕僚,就屡次跟曾国藩建议要派留学生出国。曾国藩多次想提这个建议,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终于有一次曾国藩就得到一个机会,就上奏提出要制定一个章程,派留学生出国。奕訢这个人是比较开放,他同意,又奏请两宫太后批准,就正式招生,派学生出国,学生招不来。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詹天佑。那有人就动员他父亲,说让詹天佑出国,他父亲说不行,说我还准备让他将来读书科举考试呢,这个人就说你考进士也未必能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