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达的境界叫大用。所以,真正得道、悟道、成佛,应起大机大用。不起用,那不是佛法,不过也可以叫佛法,是小乘佛法,小乘中的小乘。真的大乘佛法,起大机大用,可出可入;可不出可不入;才是完全,它不偏于一点。大乘菩萨见道时,入世而救人,大用但无所依、无所求。有所依有所求则落在一个境界,在一个方式、角度上,那已经错误了!所以说“大用无依”。
何以人能够修养到那么高深的成就,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在出世入世之间,心已经出世了,在魔境中已经成佛了!这个靠什么呢?“善巧智”,靠他的机变、善巧,非常灵光、非常活泼、聪明的智慧。智慧所得的另外一个身体不是这个肉体了,那个身体是智慧的身体,永远不死,叫“善巧智身”。不生不灭永远无生无灭,乃至象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光灾之身,是“善巧智身”。讲到这一方面,佛学比较专门、深入了!因此《华严经》是最大、最深的经典。
所以他说,一般人学佛,“将出入三昧及以求心,而求普贤”错了!那么,应该以什么求呢?“大用无依善巧智身,了无可得”,然后悟道。趔明心见性悟到什么?悟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可达到“了无可得”境界。“了无可得”的“了”字很妙,作何解释?我只能说“了”就是“了”,无法解释,再作解释就错了!了无可得就是了无可得,十方八面都完了。“了”不是没有,而是充满、实在了。“了无可得”是证得的境界。
一念普贤现全身
是故教诸菩萨,却生想念,殷勤三礼,普贤菩萨方以神通力如应现身。
那么,《华严经》描写智慧“善巧智身”,本来“了无可得”,为什么佛在《华严经》上说,用空念一边去找普贤找不到的,这个道理是什么呢?比如到空的房间找空,怎么找得到?等于盐溶于水,如何在水中找出一粒盐巴?它无处不是,“普现”嘛!所以你在空境界中,念头一切空,了无可得,找什么普贤?你就是普贤嘛!
佛说那只有在空的境界反过来,一念却生相信,当时佛那么讲了以后,有些人了解了,在空中,性空起缘起,一念之有,立刻见到普贤菩萨,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比喻。是故佛教一切菩萨却生相信,你要找普贤,这样找不到,“普贤”嘛!它普遍存在。等于在空的房间要找一个空来看看,空中找空,那你不是见鬼了!在这里头要以有念去看,在空房间中要怎么看到房间空的样子?你只有这样看,把空里头做个有,实际上这个空就是那个空的有。
所以佛告诉我们“却生相信”,然后还要“殷勤三礼”,至诚恳切地磕头恳求。普贤菩萨这个时候方以他的神通的力量“如应现身”,你有所求,他有感应,如插头一样,一插上电灯就发亮。“如应”,有所感应,交感现身。佛当时那么说,经典那么记载,佛告诉弟子,要见普贤菩萨很简单,放空了!根本不要见,你都在他的境界中;你要起“有”念,殷勤祈请,一念专精,普贤就现身了。
那么,当时佛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作了这样一个表演,这个道理在讲什么呢?
无依无寄智慧生
明智身不可以三昧处所求,为智体无所住、无所依故。若想念愿乐即如应,现化无有处所依止。故犹如谷响,但有应物之音;若有求,即无有处所可得。
此即说明我们智慧之身“不可以三昧处所求”,哪一种三昧不一定,三昧已经在正受、在某一个境界上,再起心动念求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有差别而找不到了。所以,智慧,尤其智慧之身,“不可以三昧处所求”,也不可以空间、方位来找的。注意智慧之身!所谓修成功,学佛悟道或明心见性,就是明那个“智身”,此“身”不是指这个肉体,而是不生不灭的“智身”。
“为智体无所住、无所依故”,智慧本身的体性,本来是无所住、无所依止的。
“故犹如谷响,但有应物之音。”犹如敲东西所发出的声响,古人拿谷响来做比方,有些山洞,站在洞口一叫,四面八方就有回音,以物理作用来看,这种山洞是不能进去的,有些人以为有妖怪,其实不是,因为这种山洞空气不对流,声音在洞中回旋,人进入之后,久无空气即窒息死亡。谷响本来没有声音,而是虚假之间回转而来。
等于在一个有回音的山谷叫“喔……”,整个山谷都听到“喔……”的声音,好像很多人在叫。
现在都市中的高楼大厦、公寓住宅,也经常会听到四面传来的回音有如谷响,胆子小的会被吓坏。科学时代不要自己再搞鬼,一切事情不要怕,一探求都有道理,把道理找出来,什么都没有。
“谷响但有应物之音”,当然有感应,有一个声音,经空气波动回转来发出同样的声音,这叫回应。
“若有求,即无有处所可得。”那么你去找个这声音,一听回音,好像四面八方到处有人,一找连个影子都找不到。
“即无有处所可得,”本来没有个东西,这个道理很简单。同样的,我们学佛要了解佛经这些地方都是实际的,不要以为只听听道理就可以,这些道理就是要你做功夫,就是要你自己求证、明心见性。
同样的,我们自己的思想、妄想、烦恼等心念也是这样,本来就没有,都是依他(它)起,绝对没有,有些同学问:“夜里在山上打坐很清净,也没有别人来惹我们生气,有时候也会烦躁起来,这是什么道理?”这有道理的,这个时候你就要检查你生理上有什么变化?或者肠胃不舒服,或风寒感冒,同样也会引起你心理上的烦恼,绝非偶然,只是大家智慧低,自己检查不出来。若以为住在山上茅蓬没人惹却生起烦恼,大概是魔鬼;这一怀疑,魔鬼来了,因为你本身就是魔王,带领小魔鬼来了!这叫“疑心生暗鬼”,感应的道理就是这样。你要晓得,一切心念与一切音声、颜色,“若有求即无有处所可得”,你真找它,那个根,根本是无根的。所以大家打坐想去妄想,你看多冤枉,妄念自体本空,结果吃饱了坐在那里打坐去妄念,你说他是不是闲着没事找事,本来很清净,偏要找个不清净。所以,此理不能,用功修行就走冤枉路,千生万劫就那么冤枉下去。
与佛同在
佛言,普贤菩萨今现在此道场众会,亲近我住,初无动移者,明以根本智,性自无依,名为现在此道场故,为能治有所得诸见蕴故。
佛经上说,你们要到哪里找普贤?大家用神通、用智慧到处找普贤,象找迷藏一样,佛说你找不到的,你要找他,起心动念一念就出来了。佛说我告诉你们,普贤现在就在这里啊!就在这个道场,而且“亲近我住”,就坐在我旁边,你们没有看到。大家一定说普贤菩萨用隐身法,没有这回事。佛说普贤就坐在我旁边,大家看到釋迦牟尼佛,没有看到普贤坐在那里。“初无动移者”,分根本动都没动过,开始就坐在我旁边,但是我们找不到他。这不是跟小说一样?所以我说,如果懂了,看佛经就象看小说一样,很妙的!这个道理说明什么呢?
“明以根本智,性自无依,名为现在此道场故,为能治有所得诸见蕴故”,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告诉你,普贤普遍存在,无所不在,是在我们这里。所以佛说“亲近我住”,代表每一个人的“我”,当你动念要求佛时,佛就在;当你动念求菩萨,菩萨就在;当你起一念善心时,善就在;当你起一念恶心时,恶就在,到哪里去另外找一个善恶?善恶就是一念,就在这里,就在这个身边,非常清净,根本没有动过。佛说这些在说明什么?明心见性得道的那个根本智,一切众生,任何一个人,天生下来,只要你生命存在就有这个智慧。你说没有念过书不懂,念书以后是不是懂了很多事?在座有许多青年六岁开始读小学,到大学毕业二十几岁,你回想看看,是不是比六岁的时候聪明很多?知识多得多?乃至现在到了中年,觉得肚子里学问一大堆?回想一下,一点学问都没有,还是同小的时候那一点道理一样。那么,这几十年教育得了什么?只是知识上多一点,晓得这是书本,那叫什么表。然而你那个能懂事的那一点作用还是一样,没有变动。而且读了几十年书,现在这些到哪里去了?“了不可得”,影子都找不到。
“性自无依”,就是成佛的根本智,自性根本是无依的,不依傍书本,也不依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