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十四章 梦醒梦还真
上次《宗镜录》正式介绍到《楞严经》“七处征心”,讲到明心见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说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体,涵盖乾坤、包括整个宇宙。“宇宙”是科学上的名词,在观念上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但也可以说是有量有边的,因为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观念还是有限量的。此处是借用宇宙一词来说明无量无边的大宇宙,不过是本体心中的一点浮尘而已!
随时反照——境惑不牵
所以,我们不需要闭眼打坐,守着尸体般的身体,在那里做许多幻想,而把这个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大的不认,反倒看牢小的。比如,面粉是麦磨成的,在麦尚未变成面粉以前,它的能既无形象又不拘于一处,结果我们没有从这个立场去想,就把一个馒头当成面粉或麦子,而且坐在馒头当中,自己觉得是盖天盖地,不知天高地厚,洋洋得意。釋迦牟尼佛提示到这里,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如来说为可怜悯者”,一切众生认不清这个原理是最可怜的。
如上所说,见性周遍湛然似镜常明,如空不动,万像自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
《楞严经》上佛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一切众生的能见之性无所不在,周遍圆满如大圆镜一样,永远是清净、光明的。好比在高山顶上或飞机上看太空一样,万里无云。
“如空不动”,这句话是比喻,象虚空一样不动。大家看佛经,往往在这个地方上当,虚空在动,整个宇宙都在轮转,不过动得太大,眼睛的感觉能达的范围好像不动。读经典读到此处要特别留意!比如翻译“真如”,往往把真如当成死板的东西,“如空不动”,“如”是借用词,告诉我们这是个比喻,不要上当。
“万像自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万有的现象出没,即生死、生灭,好像这一下生、那一下死了。所谓百千万念在一瞬之间,它只是时间、空间中的万象变化。万象的本身无自性,它自己分别出没、生灭,至于能生万象的自性并没有离开。生固然不带来,死也没有散灭,它是如如不动在那里。永明寿禅师要我们体会这一点。
但随生灭之缘,遗此妙明之性,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把万象之体与用分辨清楚以后,他以告诉我们,一切万有之起用依他起,“随生灭之缘”,生灭是轮转不停,所以叫轮回,永远不停地变化。佛学对因缘是言其现象,在中国文化《易经》的观念叫变化,万物皆是变化。他说我们被生死迷惑,跟着生死的现象跑,忘记回来找自己,因此抛弃妙明的本性。
“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所以一切祖师教育的方法,只是指出要我们如何见自己生命本来的本性,认清楚此心起心动念的作用。那么,如何叫悟道、成道、了道呢?以教理言,两句话:
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在座学佛修道做功夫的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一般人坐下来做功夫,下意识都是求“生因之所生”。比如有些朋友这两天多用了点功,有时多坐一点,好像又多生出一个道了。
我们在璀上总认为多用点功夫,道就来了,此谓“生因之所生”,如果真如自性能修得成功,那就跟世间的房子一样,盖好要修,不修就坏,那怎能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呢?那岂不是有增有减!所以此是现象界之事,做功夫今日做得好、明日做得不好,是境界变化、是生灭,而能使你做好与做不好的那个本体没有动过,那个本体不是“从生因之所生”,只是“从了因之所了”,一切完了,一切了了,了不是没有,讲个了字早已不了!换言之,所谓一切空,不是你去空它。你说你坐得很好,心境很空,那是意识、境界,是假空,你那个意识是“生因之所生”,非“了因之所了”,自性本空。千千万万记住“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相粗易辩,性密难明,随转处而莫知,在照时而方了。
现在讲到“了因之所了”。要怎么样去了它呢?注意哦!
“相粗易辩”,相是外在境界的现象,“相”是现象、境界,是很粗的,一般人学佛修道喜欢被现象所骗。比如昨天有位朋友来辞行,他说在国外讲这个东西非常困难,他现在六、七十岁,看了几十年,多数人学这个东西有两个目的:一是想身体健康,求长生不老;二嘴里说求真理,不要神通,结果只要一玩神通就高兴,个个在追求神通,这都是在“生因”、“相粗”这方面走,因为“相粗易辩”,容易搞得清楚。
“性密难明”,明心见性,了因了道,这形而上的本性是怎么样?是非常奥秘的,但不是秘密,人的智慧不够,也懒得去推究它,搞了半天头大不搞了!所以说“性密难明”。
“随转处而莫知”,一般人跟着现象转。例如普通人一天到晚跟着自己的思想、情绪转,或者今天有点感冒,身体不舒服,脾气大,佛法也变成大脾气。你讲他,他说怎么不好,金刚怒目也是佛法。他是跟着转处而莫知,随境而转。有时候肚子饿一点,胃肠消化系统清理了一点,精神也舒服一点,心境很清净,顿觉大有进步,菩萨加被,再不然是功夫用得好。这些都是跟着现象而转,自己没有智慧搞不清楚,一般人也懒得用智慧,只要境界好、现象好就认为是道了,等到一生病,上了氧气,境界全垮,跟着氧气去转了,双泪悲啼,一下掉在害怕中,前路茫茫,此皆随境而转。
那么,怎么去了呢?
“在照时而方了”,随时反照自己,也就是反省自己。我经常跟大家讲,随时要反省自己的境界,是生理影响还是心理影响?有时生理帮忙,影响你这两天精神愉快、饱满,然后觉得自己俨然有道之士。其实那是那两天生理比较健康一点,使得心境好一点。有时心理上偶然瞎猫撞到死老鼠,撞到一点道理,影响生理也轻松一点,如此而已!并非真见道。所以,学佛要随时反照自己,“在照时而方了”。《心经》讲到用功的关键,“观自在菩萨”,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是智慧的朗照,不是把两只眼睛闭起来,拼命往里面照,照到五蕴皆空,你在那里很吃力地玩,玩累了以后照样起烦恼,这不是照。
如今不见者,皆被三惑心牵,六尘境换,不知境元是我,翻成主被客迷,但能随流得性之时,自然无惑。
永明寿禅师写这本《宗镜录》时是在宋朝,那时同现在一样,一般人为何不能明心见性成道呢?
“皆被三惑心牵,六尘境换”,统统被贪瞋痴三毒的心理作用牵着跑,虽然用功修道,没有反省自己为什么搞这个玩意?或者年轻人好奇,好奇属贪瞋痴的痴,愚痴;有些人对这个世界恨透了跑来修道,这属瞋;有些人为神通、长生不老修道,贪。我们要反省自己的动机,究竟为什么?要检查清楚,这就是照。
他说现在一般人为何不能明心见性成道?在动机上,其来因就不正,“皆被三惑心牵”。
其次被“六尘境换”,有些人坐得好好的,功夫境界,看到光,那不是跟张开眼睛看电灯光一样吗?那是境,是外相,都被外面的境界转变了自己,换言之,都在著相中,被现实的现象所牵引。
在理上不透彻,“不知境元是我”,一切境界都是你变的。譬如曾有位同学很诚恳谦虚讨论这一件事,因为他知道,现在打坐境界都有,比方念头转一下,转到菩萨界马上见到菩萨,如果菩萨相是黑的,他知道这个很严重。也就是说,生理有障碍,会发生这种现象;或者在心理方面,有无始以来愤怒的心情,或很不好的心理形成,愤怒过重,自我过多,就发生这类境界。
有些人打起坐来看到红光,当心你身体内部有炎症;看到绿光那更要留意有大问题。这些红光、绿光、黑光……等等都是生理内部反应,我常常告诉大家不要稀奇这些。看到光,以为自己有眼通、神通,我看到很多人,这个也有通,那个也有通,最后都通到没有了,通到某一个地方,死亡了!当然每一个人都要死亡,但被迷惑死亡太可怕了!何必去玩这个东西!
其实那些境界“境元是我”,都是因为心理与生理互相蹭磨而来。譬如静坐,心里想静,但是身体内血液的循环、气机的变化、心肝脾肺肾的毛病照样在。心里静,而身体内部本能有变化,血液流动,甚至流得更好,因为平常用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