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也因为无法集中精神,无法达成应有的效果。
据说即使是得道高僧,在坐禅时心中也免不了会浮现一些尘世俗念。于 是,有些高僧在坐禅时,就带本笔记本,一有杂念,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
如此一来,就不会被杂念所扰,得以全心坐禅。
所以,不要因为遇到困难而终日烦恼,以致无法处理其他事情。当我们 遇到难题时,只要把它记录下来,我们的头脑就可以回复原先空白的状态,
继续处理其他事情了。
积极地休息
一般公司的上班时间,包含午休 1 小时,通常都是 8 小时。如果是 8 点 上班的公司,办公时间大概是上午 3 小时,下午 4 小时。
相信只要是上班族,都会有同样的经验:上午的 3 小时,还蛮有精神的, 到了下午,都觉得非常疲劳。觉得疲劳,工作效率自然大打折扣。这时最需
要的是休息一下,然而,坐办公桌的人想堂堂地在办公时间休息,实在有点 困难。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拼命做事才是认真。很多上司也是希望自己的
部下都有这样的精神。至于部下,由于不晓得如何适当地休息,只好咬着牙 硬撑下去。
明知硬撑下去,效率不高,还咬着牙硬撑的人,实在很愚蠢。 不过,虽说休息,也不必太放纵。根据经验,一般坐办公桌的人,觉得
累的时候,只要稍微活动一下筋骨就可以了。 在走道散散步,做些柔软体操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如果情况不允许,
伸伸懒腰也可以。不过,有些工作的确不太方便在办公室里伸懒腰。这时, 不妨到洗手间,伸个懒腰,洗把脸,轻松一下,没有人会责怪你的。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失望:“什么?只要这样就可以恢复疲劳啊?” 的确,这没什么稀奇的,但只要这样,整个下午的工作效率就会有很大的不
同。有很多被认为工作效率不错的人,往往就是无意识地做一些简单动作, 恢复精神。你不妨一试。
所谓“积极的休息”,是因为这种休息有别于单纯的歇息,是为了保持 工作效率而作的休息。既称为“积极的”,这种休息必须在短时间内达到最
大的效果。事实上,在办公时间内也不可能做长时间的休息。
一般而言,办公室的工作会使人感到疲劳,大都是因为长时间保持同一 姿势,使得血液循环不良,导致筋肉疲惫。所以,如果你一直保持着前屈姿
势,那么在休息的时候,可以做一些反方向的动作,使原本受压迫部位的血 液得以畅通,使用过度的筋肉得以舒展。这些动作实在很有效。
疲倦的感觉是生理自然反应出来的警告。提醒我们身体某部位超过负 荷。如果置之不理,将更增加身体的负担。所以,一旦出现了警告讯息,让
负担过重的部位恢复正常,才是明智之举。
把休息时间定为 3 分钟,虽然没有什么学理上的依据,但确实有某些程 度的根据。
3 分钟正好是很多事情最小的段落。电话一通、拳赛一回合??等,都 是以 3 分钟为一单位。因此,只要 3 分钟,就足够使疲惫的身体恢复原本的
活力。如果超过 3 分钟,可能会因为中断太久,无法立即继续先前的工作。 这一来,休息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至于这 3 分钟的使用方法,可就因人而异了。为了使疲惫的身心得到休 息,你可以放下手边工作,听听音乐,或是欣赏自己喜爱的画家的作品。不
过,在办公室里,想要听音乐,欣赏名画,似乎有些困难。所以,还是以活 动下一筋骨比较合适。当然,3 分钟不过只是大略估计而已。只要能达到效
果,两分半钟或是两分钟也是可以的。
此外,并不是每小时都得休息 3 分钟。只要觉得身心能保持最佳状况, 一点儿也不疲劳的话,继续工作也未尝不可。如果硬性规定每工作 1 小时就
得休息,说不定会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不但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反而降低 了效率。更何况,做一下就休息一会儿,只算是混水摸鱼,而不是“积极的 休息”了。
午休也是一样。如果无视工作进行情形,只因为时间到了就休息,往往 会打断正进入状况的工作。所以,如果手边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就不妨在告 一段落后才休息。
尽可能在公司内完成工作
如果工作压力沉重,紧张万分却无法舒解,则工作效率必定不高。日本 女性肌肤白里透红,颇受外国男士注目,有人认为这全赖日本四季分明的气
候所赐。因为有春夏秋冬的变化,肌肤得以保持弹性。同样的道理,生活步 调必须有紧有松,才能保持活力,使效率达到最高点。
家,正是一个人在忙碌工作之后,缓和身心的最好场所。 不过,要求一离开公司就把工作忘得一干二净,实在有些困难,许多人
习惯回到家里还要谈些工作上的事情。如果是聊些工作上的成就或趣事,倒 是有助于一家团聚的和乐气氛。如果回到家还要大吐苦水,在精神卫生方面
并不好。所以,虽然难免把公司的事情、压力带回家,但是还是避免较好。 至于把公事带回家加班,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好。甚至,从长远的
眼光来看,一个没有适当休息,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的人,其工作效率必定
不高。所以,即使是写和公司无关的稿,也尽可能在公司内完成。
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无论多大的目标,都是可以量力而为,分作好几个阶段,逐步完成。 把这种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的方法,称作“因数分解法”。
愚公移山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做这种事,但是在我 们一生中,想要移动一座小山,的确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即使是乍看之下很
困难的事情,如果把完成的期限延长为半年、一年,同时将事情细分化,每 天完成一点,就算再大的事情还是可以完成的。
1。使用“因数分解法”,将长篇大论去芜存精 如果采用这种要领,不只长达一两年的长期目标,就连平常一小时、半
小时工作或是读书的效率都可以提高。譬如,平常从一些参考书、资料中作 重点摘要时,就可以采用这个方法。一般作者似乎不喜欢以条列式文体写文
章。原本以条列式文体写文章,简单明了,却往往加上一些“首先”、“然 后”、“接着”之类的连接词,使得文章乍看之下,并不太容易了解。这时,
就可以用“因数分解法”,分解文章内容。
譬如,文章里面有“首先”的地方,注明为(1);“然后”的部分,注明 为(2);有“最后”的部分,注明为(3)。如此一来,一篇文章被分为三部分,
(1)当然是重点,了解了(1)之后,很快进入(2)的部分,再了解之后,就到(3) 的部分了。
像这样子,把文章或是资料中的不重要部分略去不读,效率可以大幅提 高。无论什么文章或是资料,只有精华的部分才是重要的,其它废话都可以
不必理会。然而,如果一一把这些精华部分抄在笔记本上,实在很花时间。 因此,采用“因数分解法”,将重点直接记在书本上,效果也非常好。
2。采用系统式思考,可以很快了解全部状况 无论什么事情,如果想要了解得透彻一点,必须先知道这件事在整个事
件占有什么位置?有什么关连?譬如说,研究一件历史事件,如果不着眼于 整体时代,寻求其关联性,就很难掌握其意义及价值。
譬如,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其单纯研究该事件,倒不如从 20 世纪初 帝国主义时代的形成背景着手,较容易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如此,日本大
化革新,俄国大革命也都是如此。
为了了解一个个案、二件事件,必须全盘考虑其背景及关联性。这道理 不单通用于读历史,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譬如,进行一项工作也要知道这
个道理。然而,要把每一个单一事项串联成一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譬如 读书,虽然想要融会贯通,但由于书中内容只是白纸黑字死板地印在书上,
不作整理,很难全盘了解。
为了可以融会贯通整体和个体的连带关系,可采用“系统树”的方式。 将整体的关系做成树状分布,所有的连带关系自然可以一目了然。起初是最
基本的树干,再由树干分成两个支干,然后每个支干又各分出两个旁支。
不只读书,处理一件工作,一样可以用这种“系统树”的方式。譬如, 拟定一项计划时,先想想什么是非做不可的?接着,需要多少人手?多少器
材?多少预算?然后,决定如何保有必要的人手,器材?如何和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