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蓝调城南-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时有人出出进进,不少是租住在这里的外地人,大多又是做些小本买卖的生意人。当初,康有为也是跑进京城里的外地人,不一样的是,一为挣钱,一为革命;一是流汗,一是流血;一是学富五车饱读诗书,一是只读带画带色的花花绿绿的杂志小报了。看到这一点差别,会明白北京过去的会馆,虽然和现在的驻京办事处相似,毕竟不是一回事,时代的风云在这里凝聚又飘散,绝对不是权且栖身的苟且之处。“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康有为当年这诗句,和后来鲁迅的“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多么的相似,知识分子的心事传承的轨迹,又是多么的含温带热,可触可摸。那是一群什么样的知识分子!想当年康有为在这里起草万言书,该是何等的襟怀。想当年吴稚晖从天津远远特地到这里,翁同和从朝廷深院下轿到这里,更不用说戊戌六君子常常在夜深时分来到这里聚议,多少现在听起来如雷贯耳的风云人物,都曾经和这里结缘,往来会馆间,出入七树堂,又该是多么的让人神往,让人充满想像。 
  公车上书之前,该是康有为最辉煌的时刻,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上书惊天阙,闭户隐城南。”“往来居城南,高斋绕槐竹。”他一再吟咏城南,城南寄托着他的未酬壮志和馨兰怀抱,他对城南是格外钟情的。那时候的城南,非同小可,聚集着多少如他一样的仁人志士。这和明清以来运河码头的南移,城市中心也随之南移有关,如此城南才兴建起众多的会馆。是会馆,为这些仁人志士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报复的场所;是会馆,让城南因有这些仁人志士的存在而风姿绰约。如今风水轮转了,稍有钱财和地位的人,都不屑住在城南了,是啊,如今的北京,东商西富,格局大致如此;南穷北贫,却是北已不贫,惟独南依然穷而未变。康有为如果在世,还会钟情城南吗?他能够再来北京下榻,会不会早被人高接远迎地住进王府饭店,起码也得是北城上风头的亲水住宅了吧? 
  夕阳很快落下,晚霞在迅速的飘逝,映得院子里唯一存在的一棵20多米高的古槐,短瞬之间像是挂起了深玫瑰色的袈裟,让一百多年的时光精灵眨眼一般定格在树梢上。古槐是一百多年前“高斋绕槐竹”的槐,只是竹没有了。 
  2005年3月17日北京   
  新会会馆   
  粉房琉璃街,一个好听的名字。《京师坊巷志稿》说,明初有位来自大兴姓刘的住在这里做粉条出名,所以街名粉房,为什么又添琉璃二字呢?兴许是街北原来有永乐寺,琉璃瓦明灭闪烁于小街内外?只是我的猜想了。 
  这条街的南口,路东一侧的房子已拆,115号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院门口很宽很高,能够走得进马车。只是连个门都没有,豁嘴子似的光秃秃地亮着院里面的一切,拥挤的房子仿佛塞进嘴里太满的东西,随时都有可能吐出来。 
  我有些迟疑,真的就是这里?17岁(1890年)的梁启超,头一次进京考进士的时候就住在这里?两年之后,他和妻子结婚也就住在这里?这里就是有名的新会会馆? 
  我走进院里,呈L形两条小路,摆在面前。直行往西,顶到头,是几间北方和西房挤成一堆儿。拐弯往北,是两排密麻麻的房子,靠东两进院,靠西三进院。如果说刚才见到的是后院,那么,这两个院应该是中院和前院了。这两个院里的房子明显的比后院要好些,硬山合瓦顶的样子都还保存着,特别是前院东边的山墙和房脊都还那么完整清晰,能够依稀看到当年会馆的模样来。 
  不过,在这些房子中,哪里是饮冰室呢?正好从院门北侧出来一个瘦削的老人,忙问她这里是梁启超故居吗?她痛快地告诉我:就是这儿。然后指着她对面的房子说:就是这三间房子,常有人来问,还有老师带着学生来看。 
  我看看这三间北房,前面都被搭起的房子遮挡住,基本看不清眉目,只有房顶的灰瓦和磨砖对缝的东山墙,特别是山墙顶端的飞檐翘起的蝎子尾,在逆光中森森的,格外吐露出沧桑。我还是有些迟疑,因为书上说是在中院的北屋。那老人肯定地对我说:就是这三间房,你可以到里面去看看,里面还有两个院子。 
  我便又走了一遍,先往西直走,朝东的大概是以前的厢房,其余都是后搭建的房子。折回来,我进了北院,那两个院子的房子格局和前面的差不多,很显然,院门西向,三排正房坐北朝南,东西厢房都有,典型的老北京南北走向胡同里四合院的格局。从前院后排看那三间房子,从中院看那五间房子,墙体基本完整,灰砖依然厚重结实,一百多年的时光似乎只留下风吹过的那么一点痕迹。墙边的大杨树,虽然也有年头了,但肯定不是那时种下的,那时即使不种枣树,起码也应该和这条街两旁种一样的槐树。 
  出来又碰见那老人,她问我:看明白了吗?然后有问我:知道不,咱北京有两个梁启超故居? 
  我说您说的没错,一个在东城的北沟沿胡同。不过,我想,那是梁启超后来住的地方了,他在清华当教授时日子已经好过多了,那里房子格局是西式的,屋子里的摆设和这里也不可同日而语。梁启超在这里从1890年住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差点没有要了他的脑袋,他从这里逃跑亡命日本。从国外回来,他又曾经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前后大概十多年。虽然这里破旧得几乎无法辨认,但故居不是小姑娘,并不以打扮簇新为标准。年轻的梁启超,那时是提着脑袋闹革命,这里是他风雨飘摇也是他和同伴风云际会的地方。据说,梁启超在这里和妻子结婚后感情一直不错,他跑到日本,给妻子寄来一张他的照片,上面写着这样八个字:衣冠虽异,肝胆不移。他从国外回来,妻子和他又住在这里,他的前期许多著作,都是写在这里的。1916年,为策动蔡锷将军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的《保国会章程》,也是起草在这里。一个地方和一个人的情感与命运联系得这样紧密,即使再破再旧,也就无法从历史中剔除,被岁月遗忘了。 
  我问那老人您的房子是后盖的吧,她说:是,以前是人家拴马的地方。我猜想,那肯定也拴过梁启超的马吗?“却余人物淘难尽,又挟风雷作远游。”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 
  走出大院,一街古槐,真是漂亮。只有这样的树,才配得上这样的地方。   
  蒲阳会馆   
  进果子巷北口不远,往东抹一个小弯,就进了贾家胡同。刚好碰见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急匆匆地也往里面走,便请问她知道林则徐故居在哪儿吗?她停下来,很疑惑地摇摇头说:我就住在贾家胡同,都四十多年了,没听说这儿有林则徐住过的地方呀?您再问问别人吧。说着,我们一起往里走,她是位热心人,一路上碰见好几位遛弯的或是上厕所的老人,都帮我拦住人家问,都摇头。像是证实自己的印象确实没有错似的,她冲我说:您看是吧?都没听说过。您是不是记错地方了? 
  这时候看见一处老宅院,黑漆木门上还保留着门簪,抱鼓石头门墩也保存得十分完整,沿门一溜很长的灰墙背后藏着深宅大院。门口有一对老头老太太正倚着墙角那儿晒太阳。我站住了,她也跟着站住,看出了我的意思,对我说:这倒是个老院子了,您可以去问问。我向那一对老人走过去,问道:您二位知道林则徐故居是这儿吗?二位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这院里没有姓林的。他们以为我是找现在住在这里的姓林的什么人了,我赶紧强调一下:我找的是林则徐故居,林则徐,知道吧?老太太先说话了:姓林的?没听说这附近住着有姓林的呀?老头像是忽然想起来了,张开惺忪的眼皮,抬起手中的拐杖,指指前面:和平巷里有个姓林的…… 
  那位中年妇女赶紧拉了拉我走了,她悄悄地对我说了句:连林则徐是什么人都不知道!那样子很替她的这些老街坊害羞。 
  林则徐确实曾经在这条胡同里住过,这是一条老胡同了,清中期尤其鼎盛,乾隆年间著名的诗人洪亮吉也曾住在这条胡同里,和林则徐一样,是进京赶考并未得志时候。和林则徐还有一样的是,得志后因直言获罪而被贬,而且也是被贬到新疆。看来这条胡同并不怎么吉利。 
  快要走到胡同的南口,也没有问到,看来一条胡同的老街坊对林则徐很陌生,更不要说洪亮吉了。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