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克诚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中共中央和东北局复电,接受了黄克诚的提议。黄克诚光明磊落,处处一心为公。

  有一次,一位英俊的青年军人找到了黄克诚处。黄克诚一见,非常高兴。

  这位青年军人,名叫黄克云。

  黄克云是黄克诚的堂弟。按辈份是同辈,可是年龄相差二十多岁。

  黄克云刚出来参加革命不久,是要到哈尔滨去学习,路过西满分局驻地白城子。

  黄克诚多年没见到他了,又是问寒又是问暖。他拍拍黄克云的肩膀,笑呵呵他说:“好!好!长得越来越像个军人啦!”

  黄克诚留他住了一个晚上,细细打听家乡的情况。

  临行时,他问黄克云:“怎么样?你还有什么困难吧?”

  “没有什么困难了。就是。。就是能不能帮我刻个私章?”黄克云吞吞吐吐他说。

  “要那个干吗?”黄克诚不以为然。

  “有用呗!”堂弟还挺坚决。

  于是,黄克诚叫来警卫员,吩咐他上街看一看,刻一枚章需要多少钱。

  “你给他五毛钱就是了。”警卫员笑着说,“今天你弟弟来了,刻个章还不多给他点钱?”

  “那不行,刻个章要多少钱就给他多少钱。从我的津贴费里给他。”黄克诚很严肃。

  黄克诚就是这样一个人。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军队的后勤工作,在争取胜利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有人说,战争的胜利是打后勤。话说得可能过分一点,但从战争中看,没有后勤,战争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东北战争初期如此,辽沈决战也是如此。

  东北局把后勤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当时,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曾为此发表社论,号召全军加强后勤工作建设,并建议各级政府支持后勤工作,认为这是富有战略意义的。

  进军东北初期,当时有十万部队、两万干部、二十个中央委员出关,这中间就有长期做后勤工作的领导人。

  叶季壮、张永励、方志浩、王锡元、高文智、孙仪之、张汝光。。后来,又来了杨至诚、贺诚。他们在红军时期就做后勤工作。

  东北是个新区,群众未发动,政权未建立,部队都是轻装来的。有的甚至没有穿棉衣。而当时遇到的敌人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有时候要一面行军,一面打仗,其困难可想而知。当时,部队给养是筹一顿,吃一顿,伤兵也没人抬。这种情况相当普遍。部队痛感后勤供应保障工作的重要。

  有鉴于此,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成立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部长叶季壮。下辖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兵站部、铁路管理局、东北银行总行等。

  后来,东北民主联军撤出沈阳,在梅河口成立了前总后勤部,仍由叶季壮任部长,副部长贺诚,政委是从苏联回来的杨至诚。另外,还组织了野战后勤部和后方司令部。

  四平保卫战开始,后勤工作虽然有很多困难,物资还不丰富,但仍尽了最大努力支持前线。

  这一时期,后勤工作虽然比较稳定,前后方也有了明确分工,但由于战争形势紧张,国民党军队不断进攻,我军处于且战且退的状态,后勤供应仍然改善不大,兵员不足,装备陈旧。尤其是无根据地作战,部队士气大大受到影响,少数部队竟丧失了战斗力。我党我军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敌人逐渐收缩,有的地方变为守势,我军则逐渐变为攻势。这样,运动战开始了。我军长途行军,更需要后勤的有力支持。

  原有的一套兵站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部队大规模决战的要求。大规模的战争,要求后勤跟随部队前进。否则,就增加了前线的困难,不能进行持久的作战。

  为了着手准备同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进一步加强东北我军的后勤和支前工作,便提到了日程上来。

  中央军委指示东北局,扩充原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为后勤司令部,任命黄克诚为司令员兼政委,统管整个东北我军的后勤工作。

  在结束了中共西满分局和西满军区的善后工作之后,黄克诚马上赶到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驻地哈尔滨,主持后勤司令部的工作。

  后勤司令部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钟赤兵、贺诚任副司令员,杨至诚任副政委,李聚奎任参谋长,陈沂任政治部主任。

  为了使后勤工作跟上战争的需要,以原后勤兵站部及西满军区、辽东军区后勤为基础,分别组成东、西两线后勤司令部,并在北满、南满广大地区部署了兵站线,担任由北满到南满作战部队的运输和补充工作。

  同时,地方党政机关也派负责干部组成人民支前委员会。这就形成两条绵长的兵站线,更广泛地发动了群众,获得了广大人民对我军的更大支援。

  随后,又征集了地方和历次缴获的车辆、马匹,各纵队相继建立运输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和有机联系的运输队伍,加强了野战部队的运输力量,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部队运输力不足的问题。

  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夏季攻势和尔后的秋季攻势中,以及辽沈决战中,并经受住了考验。

  可以说,在黄克诚的领导下,这时东北的后勤工作,已经比较能适应大规模作战的需要了。

  在秋冬两季攻势中,数以万计的民工、担架、车辆、马匹,日夜不停地往返在前线和后方的交通线上,运送粮食、弹药、伤员,以及缴获的物品。

  这些数量非常大,又需要及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后勤工作,要保证作战的胜利,简直不可想象。

  大规模作战,而且是连续持久的大规模作战,这不像过去几百人、几千人打游击,到处可以吃饭,只要有少量弹药就可以作战。

  现在不同了。仅就秋冬两季攻势所需弹药消耗量来说,就比过去中央苏区内战总消耗还要多得多。

  黄克诚会同原来负责后勤工作的钟赤兵、杨至诚等,主持召开了两次后勤党委扩大会议,总结了这一时期的后勤工作,对我军后勤工作的任务、方针、政策、组织机构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制订了一套规章制度,以适应未来更大规模的作战。1948 年4 月,又召开了全军后勤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东北局、东北军区的直接领导下召开的。罗荣桓到会讲了话,提出把后勤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黄克诚作了工作报告和总结报告。

  这次会议,在东北军区后勤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会议提出了当时后勤工作的中心任务,要求建立统一的正规的后勤工作,提高后勤工作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现有物质基础上保证前线最好的物质需要,保证部队健康,保证伤病员的救护、医疗和归队,密切支援和配合各军作战,争取东北战争的全部胜利。

  这样,在黄克诚的主持下,东北我军后勤工作基本上走上了正规化,为保证以后的辽沈决战对后勤的需要,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辽沈决战,黄克诚功不可没。

  1948 年4 月的一天。

  毛泽东一边抽着烟,一边看着东北局的来电:

  冀热辽是今后作战的要地,需要做好群众工作,负责繁重的补给基地与战勤任务,又要指挥地方兵团作战。因此,我们一再考虑结果,认为派黄克诚到冀热辽任书记兼政委比较适当。

  毛泽东看着看着,脸上露出了微笑。

  东北局的想法与毛泽东的思路不谋而合。

  4 月12 日,毛泽东复电同意。

  这样,为了加强东北战场南线支援作战工作,黄克诚奉命来到热河,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同时兼任东北解放军第二兵团政委。

  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在前线指挥作战,黄克诚在后方做战勤支前工作。

  虽然没有亲自上前线作战,但前方胜利的捷报频频传来,黄克诚十分兴奋。

  1948 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个年头。

  全国的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成熟了。

  1948 年9 月12 日,辽沈战役打响。

  10 月15 日,我军攻克锦州,截断北宁线,封闭东北敌人向关内逃窜和华北敌人向东北增援的陆上通道,全歼锦州守敌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以下十万余人,生俘范汉杰和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