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解毒于丹-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体支离残缺的人,还足以养活自身,终享天年,又何况支离其德的人,成玄英说支离其德“犹忘德”,林希逸说支离其德是“以无用为大用”。总之,不管是哪种理解,大家的共识是,支离疏的故事最终归结的道理都是无用即为大用,这也照应了前面的故事,归依天命,顺应自然,不材为大材,同时也顺合了《人间世》整篇“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王夫之言)”的主题。不管怎么说,庄子的意图绝不是崇扬支离疏虽肢体不全却仍自食其力的精神。 
  于教授也仍有不少精当之言,在她书中接下来的第43页开头,她说:“一个人即使外貌丑陋、身体残缺,也可以自食其力,得享天年,这是因为他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仍然是一个很能鼓舞人的真理。可是,她却总喜欢在真理前面加上一句“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庄子的支离疏的寓言告诉我们“无用就是大用”,与“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太多关联。我们虽然和于教授一样,与对待肢体健全人一样的态度,以对人性和生命的绝对敬意和尊重去对待肢体残疾的人们,可是我们并不认同于教授的解读角度。庄子的寓言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一个像支离疏一样外貌丑陋、身体残疾的人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是为什么偏偏要说“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我们不禁担心庄子也会出离愤怒了。既然庄子也会对监河侯“忿然作色”,既然庄子也会对曹商辛辣讽刺,既然庄子也是一个著书立说以期后人理解的人。那么于教授的曲解怎能不会令他生气! 
  应该说支离疏的故事是庄子在表达,“无用为大用”;同时,支离疏的故事也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即使外貌丑陋,即使身体残缺,也可以自食其力,也可以得享天年。但愿我们记住“与古为徒”引用古人言辞的前提是“允当”,但更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区分庄子的表达和庄子可以给我们的启示之间的分别。   
  论“浑沌”兼驳于丹妄解“七日而浑沌   
  死” 
  文/庄樗 
  这是个非常著名的寓言,它的内涵之深广,以至虽经过极多的阐释,却仍然不会过度。这是令人惊奇的,庄子的玄想竟是如此深邃,以至于任何解释都似乎是合理的,反过来说,也即是没有一个解释能够敢于说是完全合符庄子原意的。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极为推崇这个寓言便因为它的意义深广。 
  《庄子》中的原文和解释已在本编《“谈笑论生死”是庄子的生死观吗》一篇中论述了。此处不加赘言。从该篇寓言可见,这几乎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短篇小说了。如果说小说家们要抒写的总难免是人存在世界上所受到的悖论,以及因为这种悖论而带来的痛苦的话,这个寓言的悖谬之处更超乎于现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种种经历当中。这就是庄周的伟大之处。 
  《于丹〈庄子〉心得》第34~35页写道: 
  “这仅仅是一个寓言吗?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我们的一窍又一窍。到最后,我们变成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人,但离我们的赤子之心、浑沌之态又有多远呢?” 
  然而,“浑沌之态”并非可以妄断为“赤子之心”,而且以上的比喻也有些不甚恰当之处。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这个寓言作一梳理。 
  何为“浑沌”? 
  历代对“浑沌”的解释大致有四类解释: 
  第一,浑沌是“无”、是“道”。清代学者王夫之的《庄子解》说:“知与不知,皆出于一真之大宗,而还以伐其宗。知者任其知,不知者任其不知,心无与焉,则浑沌常存,应物而不死。故或欲明民,或欲愚民,皆非以复其朴也。”简单点可以做如下解释:倏和忽这两者,代表着“知”和“不知”,游离在“一真之大宗”之中;在这里“一真之大宗”是指“道”;但是存在于“道”之中的“知”与“不知”两者却反过来攻击它,浑沌死,也即是指“道”一分为众,比如分为“知”与“不知”等。但是,无论是“知”欲让天下的人民都聪明起来,还是“不知”要运用愚己政策,使天下人都陷入不能更加聪明的境地,这两者都不是“浑沌”本身,都不能复归“浑沌”原初的本性。 
  如果我们照王夫之的解读,明显地,前面提及的于丹的解说,便是有问题的,是一种错误解读;即使不是错误解读,也是未能自明的错用词语。 
  浑沌是“无”,“无”中生出“有”,万物从“无”中生长出来,因此“无”并不是“没有”的意思。《庄子·天地》中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生得以生。” 这是对宇宙原初起由的解释。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同样的说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在“浑沌”这个“无”中,存在着倏和忽,而七窍完成的同时也毁灭了“浑沌”,便成了“三生万物”。 
  第二,“浑沌”可用自然现象解读,持这种观点的历代学者不少,有晋代学者李颐、梁简文帝、唐初道士成玄英以及明代学者陆长庚。这是指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我们可以在子部《艺文类聚》卷一《三五历纪》中查到有关类似浑沌的盘古神话:“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如果庄子真在这个寓言寄予入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内涵的话,那么,我们或许可以更延伸地思考:浑沌的死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盘古神话。宇宙最初的状态,是一片虚无(“无”如前所说,等同于“道”),当这片虚无被破坏之时,新的事物产生了,而虚无也随之死亡。朴素地说,即是:新的事物总是在旧的事物上生长出来的。这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如果明白这种历时性衍生的观点,或许于丹就不至于那么武断地解读《庄子》了。 
  第三,“七日而浑沌死”即是“分者,成也;成者,毁也”。然而,我们既然知道了,成就是毁,那么反过来,毁也能够是成,这个方法即是齐物论所教予我们的。于是庄子在面对这种浑沌死的状态之下,提出了一种齐物的方法,即“撄宁”。 
  庄子在《齐物论》中借女偊之口说:“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前面提及的“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生”这四种状态都是齐物论的结果,都是撄宁的作为。 
  撄(yīng英)的意思是:“触犯、干扰”。宁的意思是:“平静宁和”。合起来“撄宁”的意思是说:虽然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依然能够保持宁静、平和、自如、逍遥的状态。 
  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说:“‘撄者’,拂也,‘撄扰汩乱之中而其定者常在’;‘宁’,定也;撄扰而后见其宁定,故曰撄宁”。释德清以佛家解释庄子说:“撄者,尘劳杂乱,困横拂郁,挠动其心,曰‘撄’。言学道之人,全从逆顺境界中做出,只到一切境界不动其心,宁定湛然,故曰:‘撄宁’。”清末学者杨文会总结说:“即将、即迎、即毁、即成,合四句为一‘撄’字;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生,合四句为一‘宁’字。” 
  以上俱能说明,庄子借用这个寓言表达的意思蕴涵着齐物论方法,包含着相对性悖论,其实也正从反面来警戒世人:当你意识到受困于某种局限时,受毁时,受到拘束而不得逍遥时,破开浑沌以求得另一个生,或者在发现浑沌死之后,借助齐物论,来使自己撄宁,从而得以逍遥。 
  第四,这个寓言里表达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又可看做是以历史现象的抽象总结。清人宣颖便是持此观点。 
  唐代成玄英《庄子疏》中疏云:“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儵为有;北海是幽貌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有非无者也。”用大白话说,即是:南海这个地方是光明显亮的地方,而北海却是幽暗阴森的地方,因此把南海称做倏,以象征“有”,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