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灭除心闇曼殊意光论(学习问答360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七四则】 

  问:施不应行法? 
  答:于求者不应延缓、不应烦恼而施、不应短欠而施(前许多量,后给少量)、不应与世出世法相违而施、不应数思而施(如言我前年去年,已施汝若干,令彼惭愧)、不应轻践而施(如言汝为拜五方之牛,或汝如乞丐)、不应藉势强迫而施(如国王长者强取子女玉帛而施)、不应强取父母财物而施、不应以损害他有情方便而施(如以饵诱之,令遭损害)、不应违戒不如理而施、不应缓积而施(现有即施,不应缓缓积累至何时,有若干量方施,以存积障闻思修,有时至死,尚未行施)。总之,应欢喜谦恭而施,令受者满意欢喜,此种缘起其力甚大。 

  【第一七五则】 

  问:舍不舍之理? 
  答:一,就时门不应舍:具悲心证空性菩萨施肢如砍树枝(与根本无关,无痛苦感觉),凡夫菩萨须视其能否为我大悲助缘,须合机,否则不施(又比丘过午不食,故不应夜间施与)。以通权为变,不为大事,不应以生命肢节布施。 
  二,就求者门不应舍:如外道欲毁内道,来求经籍,不应施;又疯狂者不如理求乞不应施;不饮酒者,不应施之以酒;不应以父母施人(非布施物);又损害有情之房舍地方田土等物不应施;又布施物中,有生物者,不应施;出家众受戒之三衣不应施;上师特赐之三宝物(如佛像等),不应施;非密宗法器,不应施与密法(法施);毒物(如鸦片)、兵器、恶咒等不应施(然如以毒疗病,或以兵器防护彼者亦可施)。 

  【第一七六则】 

  问:应圆满具足六种正学而施,何谓六种正学? 
  答:一,所依正学:谓依菩提心而施;二,物正学:谓虽施微物,亦缘一切物均能舍之心而施;三,要义正学:为圆满有情暂时、究竟利乐而施;四,回向正学:谓将布施善根,皆回向圆满菩提;五,无分别正学:谓知三轮皆非实有,具此空慧而施;六,清净正学:谓具足遮止二障而施。能具此六种正学,即布施到彼岸。到彼岸谓度生死苦海,而到圆满佛位。 

  【第一七七则】 

  问:每度摄六度,如以布施应如何摄六度而修学? 
  答:自行布施回向于他,令他亦能布施,而得圆满佛位,称布施之布施;自行布施,同时修十善法戒,不杂远离自利之心,小乘作意,称施之戒;自行布施,受者反残害我,为大义故,而能忍之,称施之忍;自行布施,而令善根向上增长,称施之进;自行布施,不杂小乘回向,称施之定;施时达三:轮性空,了如幻义,称施之慧。 

  【第一七八则】 

  问:所施之身、受用、善根,应如何修学舍、护、净、增? 
  答:如集学论所说:如身之舍。一,舍:平常应串习舍身之心,若真能作大悲助缘之时则施之;二,护:若无义非施之时,则不应拾,而须防护;三,净:不将自己身心,入于不善作业,则为清净;四,增:知现时大好人身,乃过去善业所感,为令此流,相续不断,辗转增上,当于净戒,加意守持。 
  受用亦尔。一,舍:先修舍心;二,护:次于对境无堪能者应守。谓非殊胜有情,不必妄施,然亦不应执着。若于受用起贪执时,则应随来随施。若无贪着,则不速施亦无过;三,净:所得钱财,非由造恶业、非由邪命而来;四,增:现时受用,由舍心而来,故应于布施勤精进,令受增长。 
  三为善根:一,舍:将三世善根布施有情;二,护:护此善根,令不唐捐;三,净:以善根回向圆满菩提,即能令善根清净;四,增:见人行施,心生随想,即令善根增长。 

  【第一七九则】 

  问:于前中士道已说三学.既已说戒,何以于此六度又重说戒? 
  答:前说中士,以出离心摄受,重在求解脱,故以别解脱戒为主;此以菩提心摄受,对于其他一切有情,断离能害之心,而以菩萨戒为主;下士则以轻现世重后世为主,故依业果取舍而持十善法戒,以求得暇满人身;密宗亦以戒为主。故显教之三士道,皆以持戒,辗转增上,趣入地道而得佛果。 

  【第一八0则】 

  问:戒之自性(即何者是戒)? 
  答:菩提道次第中说:‘由遮止损他事,令意远离之思者谓戒。是以律仪戒为主,增上而作也。以彼思之串习,而成上上圆满戒波罗密多,非谓于外建立有情胥离损害之门。」戒之总体,兼止恶行善二分。此说戒之自性,乃专指戒中防止恶业之律仪戒,以防恶之力,律仪戒最大故。次说戒波罗密。谓由菩提心摄受修此防护心(断损他心),辗转增上,至于圆满,即为戒波罗密。此亦不依外境而言,但依内心而说戒波罗密圆满。戒波罗密有二义:一,向彼岸而行;二,已到彼岸。故串习及圆满,皆称戒波罗密多。 

  【第一八一则】 

  问:戒之差别? 
  答:此非谓其性体之差别,乃总说戒之差别。此中有三: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三者。 
  初律仪戒(即防护戒):如欲身业之杀远离,须於意业之嗔远离,方能断杀之不善业。如是身语七业,皆与意业之发起有关。故云律仪等起增上,是断十不善。别解脱戒,惟南赡部洲人能受,天、非人、北俱卢皆不能受。而菩萨律仪戒天等身皆可受,故布具菩萨戒而不具别解脱戒者。 
  又如居士戒,但尽形寿,死後即舍,而彼菩萨戒,乃直至菩提而未舍。故谓别解脱戒,即菩萨律仪戒者,则犯死後舍别解脱戒,即拾菩萨律仪戒之过。别解脱戒与菩萨律仪戒,虽同属律仪戒,然非别解脱律仪,即菩萨律仪。如於比丘戎律仪清净者,不能即说为於菩萨律仪清净故。然能随受七众别解脱者,则於菩萨戒支分愈圆满。又菩萨虽以意业为主,不必拘於身语,但凡夫无此堪能,故於身语不善,亦应远离,方称律仪戒清净。菩萨万行总摄之,而不外三戒。凡与菩萨学处相违反者,如恶业及小乘作意,皆应防护,此均摄於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精进闻思修,学行六度,皆摄於摄善法戒。菩提道次第说:缘於六度等善,自於身心,未生令生,已生令勿衰退,辗转向上增长也三,饶益有情戒:菩提道次第说:「饶益有情戒者,从戒门中,於有情今後无罪之义利,如理而为之』对他有情下至一援手一投足,皆摄於娆益有情戒。过去诸佛菩萨於诸有情,所作应作何种利益,我皆愿追踪而作,即饶益有情戒体。有利他十一事:一,助伴事业;二,解脱方便事业;三,作涅盘事业;四,解救贫困事业;五,作居住事业;六,同意方便即合作事业(以和合方便引入正道);七,护清净事业(即於其德者,赞叹护持,於大恶者巧施惩治,轻者令有所畏,而遮其造恶之门);八,随顺事业(即於乐顺心者,离一切无义违意现行,余可随转,受其召请,庆慰饮食等事,令有情生喜进入於道);九,应示功德事业(于正行者,若隐若显、示真实功德、令其生喜进学);十,安置事业(於有过者,调伏诃责,为出其不善,安置善处);十一,应显神通事业,此专指得三摩地有情而言。其他释论中说十一种事:一、於应助伴为作饶益;二,於昧理者为作侥益;三,拎有恩所为作侥益;四,於诸危怖为作救护;五,於他哀恼开解忧愁;六,於缺资具为作侥益;七,於求依止为作饶益;八,欲随顺心为作侥益;九,於正行者为作侥益;十,於倒行者为作侥益;十一,於彼应以神通诸有情所为作饶益。 

  【第一八二则】 

  问:於身心如何生起待戒之法? 
  答:菩提道次第说:『须久修不守护戒之过患,及守护戒之胜利二者。』此於中士道祥说。上者当生起原如过去大善知识护戒如护眼珠之念;次者亦当生起顾於十善勤行之心。自当将所受之戒,逐条回忆,检讨最近或过去曾犯此否?若曾犯当依四力励力忏悔,若未犯是者,当生欢喜,祈上师即佛加持,今後不犯。下座当思犯戒由烦恼起,应加对治,勿令自在,如贪观不净,嗔观慈心……等。座间修时,应请师佛加持,愿我於十善未作令作,已作增长,并愿一切有情,皆能持戒增长。 

  【第一八三则】 

  问:有说:『初业有情以律仪戒为首要,加行菩萨以摄善法戒为首要,地上菩萨以饶益有情戒为首要。』是否应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