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莫相负之愿成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出那等丧尽天良的事情。假使有朝一日,你真的做到君临天下,那又如何,天下的百姓怎能相信如此的奸佞小人会是一代明君?”
  杨溥一脸决绝:“百姓懂什么?他们要的不过是吃得饱,穿得暖,待到那天,他们吃饱穿暖了,还有谁会在乎,他们三拜九叩的人有什么过往故事。”
  他看着章楠:“师弟,朕从来没想过要杀师父和桑师兄。朕希望他们能辅佐朕,那日,朕真的是迫不得已啊。还有言歆,朕是真心爱慕她,如果桑师兄肯割爱,朕会比他更加爱护言歆。在尊源庄的那几年,你与蓝衣对朕最亲近,朕当蓝衣妹妹一般,你给朕几年时间,一旦朝纲恢复,只要你们提出来,封疆拜侯,朕通通给你。”
  章楠靠在门边,看着他满脸的不信任:“你若真有此心,就断然不会在有闲庄安插细作,时时留意他们的动向,你安插细作,是怕他们谋反,你将我困在这里,对我们都是个制衡。”
  杨溥蔑笑:“区区一个有闲庄,能掀起多大的风浪。我这么做,不过是想大家都过得太平。”
  杨溥说:“你知道吗?徐温病死时,徐知诰擅自派兵妄图阻止徐知询来继承徐温之位。他代替徐温,极力怂恿众位大臣将朕推上皇帝宝座。朕很清楚,如今朝中实权尽在他的掌握,他固守广陵,让儿子徐景通驻守扬州,徐温的亲生儿子徐知询守在金陵。京城广陵要塞重冲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章楠摇头:“以你的实力,你怎么跟他抗衡?”
  杨溥道:“他毕竟只是徐温的养子,徐知询守在金陵,如果他能为我所用,徐家几个亲生儿子,就能成为我的棋子,布局天下,朕要将徐知诰将死。”
  徐温有七子,长子徐知训骄横恣肆,天佑十五年(918年)为东南诸道行营副都统朱瑾所杀。徐知询,徐温次子。他在徐温生前试图取代徐知诰的少摄政地位,徐温死后,他继承了徐温在金陵的军权,试图和徐知诰争夺南吴控制权。
  徐知诲是徐温的第三个儿子,一直以来慑于徐知诰的权势,为徐知诰马首是瞻。徐温四子徐知谏,喜好文墨,徐温的儿子里,唯独徐知谏对徐知诰待以为兄。五子徐知证为历州刺史、节度使,六子徐知谔任润州团练使,兼中书令。
  杨溥的如意算盘打得好,希望能够利用这几子本身的嫌隙,和他们不满于徐知诰长期以来对南吴朝政的把控,为己所用。
  章楠摇头:“你太高估自己了,这几人之间有嫌隙不假,但是他们都姓徐,即便有朝一日你能成功,难保他们任何一个人不将你诛杀。”
  杨溥握着拳头,一字一句的说:“你错了,朕要祝徐知诰一臂之力。以他们几人现在的实力,确实不能奈徐知诰如何,但如果朕帮助徐知诰,将徐家的亲生子逐个所灭,他们的两败俱伤,于朕而言,便是绝好的时机。章楠,你莫忘了,老子云,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他缓缓站起身:“你自是不会明白,朕胸怀天下的理想。你只要记得,在朕身边一日,蓝衣与有闲庄就安生一日。徐知诰为人歹毒,从今日起,你便是朕的贴身侍卫,朕平安,他们皆平安。”
  说完,他回头看了眼床上的言歆:“朕许你将言歆与桑杨葬在一处,朕对他们算是仁至义尽了。”说完,昂首挺胸阔步走出婉仪宫。
   

第八章 兄弟阋墙(一)
更新时间2015…5…19 11:24:53  字数:2812

 这日,杨溥找来徐知诰议事。徐知诰一走进大殿,看见杨溥满面愁容,摇头叹息。施礼问:“何事让皇上烦心?”
  杨溥一脸为难:“太尉啊,朕真是觉得很难办啊,不知该如何是好,这件事情,朕做不了主,想听听太尉的意见。”
  徐知诰言:“何事竟让皇上如此踌躇?”
  杨溥一脸悲色:“齐王仙逝,与朕而言,乃剜心锥腹之痛啊!”说着话,他将一本奏折递过去。
  徐知诰接过一看,是徐温的次子徐知询从金陵递上的一张请表。
  天祐十五年(918年),时任镇海军节度使的徐温率十万大军驻屯昇州也就是金陵,在南吴首都广陵做为少摄政的徐知训被朱瑾所杀,当时,徐温诸子除已经三十岁的养子徐知诰外都还年幼,当不得重任,于是,徐温以徐知诰任少摄政,继续把持南吴朝政。
  其后数年,徐温信任的官员多次建议徐温以二子徐知询取代徐知诰,徐温言:“能力有限,不如正伦”。乾贞元年(927年),徐知询被刚刚迎回的吴王杨溥任命为行军司马、忠义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徐温看到徐知询被重用,也生出了让亲儿子取代徐知诰的想法,毕竟亲生的儿子对自己没有外心。
  徐温当时在金陵,他打算前往广陵请杨溥称帝,想给两个儿子重新分配一下职务,以徐知询代徐知诰为少摄政。但当准备离开金陵时,他病了。于是,他赶紧写了封信让徐知询亲自送去广陵,上表杨溥以徐知询来代替徐知诰。
  徐知询为人懦弱且太过傲慢,徐知诰年长于徐知询,但徐知询从不把徐知诰当兄弟看待。别说对待徐知诰了,就连对自己的亲弟弟也十分怠慢,尤其是徐知诲和徐知谏。于是,徐知诲秘密将徐知询的动向报告给了在广陵的徐知诰。
  徐知诰闻讯,上书杨溥,希望能任镇南节度使。徐知询还在半路上的时候,徐温死了。得知徐温的死讯,徐知询立即返回金陵料理徐温的后事,棋差一步,徐知诰仍居摄政之位。
  徐知询怕徐知诰对自己不利,三番五次的上表杨溥希望继承徐温的军权。
  杨溥问:“太尉的看法呢?”
  徐知诰半晌没说话。这封奏折里,徐知询写希望能继任徐温所有的军政职务,辅佐杨溥一统天下。忠心表了一大堆,字里行间都是对徐知诰对朝政指手画脚,飞扬跋扈,对皇上大不敬的不满。
  徐知诰冷冷道:“臣一心辅佐皇上,恪尽职守,不敢逾矩,此事还得皇上亲自定夺。”
  杨溥一副向他讨教的谦卑模样:“太尉对朕的好处,朕怎会生出嫌隙来,只是徐都统虽在金陵,但不瞒太尉说,金陵是我朝的军事重镇,徐都统掌握着十万大军,朕很难办啊!”
  徐知诰一施礼:“皇上若感念臣的一片忠心,定会给臣一个交代。”
  杨溥亲自扶起来:“若朕让太尉受些委屈,还望太尉莫要怪罪。”
  徐知诰弓腰颔首:“臣惶恐!”
  杨溥走到御桌旁,拿起拟好的旨意,递给徐知诰:“太尉看看,这样可好?”
  徐知诰一看,旨上写着,徐知诰任太尉、中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徐知询为诸道副都统、宁国及镇海节度使、兼侍中、辅国大将军、检校太尉、守中书令、金陵尹。
  看起来,徐知诰将南吴朝廷依旧握在手中,而在金陵的徐知询掌握着整个南吴最大的军队,徐知询可以仗此和徐知诰争夺决策权,徐知诰则可以限制徐知询的权力。
  徐知诰生出一丝恼意,杨溥说:“太尉莫急,你看!”说着又将一封奏折递到徐知诰面前。
  徐知诰面上愠怒,强压着火接过一看,原来,徐知询的岳父武昌节度使李简近日去世了,徐知询擅自将李简麾下士兵收入自己军中,并上表推荐李简之子李彦忠继任武昌节度使一职。
  徐知诰看完奏折言:“臣以为不妥!”
  杨溥点头:“朕也以为此举不妥啊!”
  徐知诰满眼的厌恶:“李彦忠为人鲁莽,不过一介武夫,武昌为鄂州城的治所,城市人口不下十万,臣听闻李简在世时,他常依仗岳父的权势,横行乡野,民间怨气颇大,此种鲁人怎能担此重任。”
  杨溥眼内闪过精光:“太尉可有适当人选?”
  徐知诰道:“左龙武统军柴再用!”
  杨溥问:“哦?”
  徐知诰说:“唐乾宁二年,太祖武皇帝会合易定、兖、郓、河东的军队共同讨伐朱全忠,一路所向披靡,取泗州,夺濠州。攻寿州时,久攻不下。部将朱延寿命黑云队长李厚带领十旗二百五十人突击汴军,因敌众己寡未胜。李厚请求增兵,时任汝阳都押牙的柴再用全力相助,朱延寿增拨了五旗一百二十五人之兵力,汴军被击退。太祖誉其“虎”将”。”
  杨溥点头,徐知诰继续道:“此人心思缜密,为人稳重,率兵作战,所向披靡。”
  杨溥言:“就依太尉所言吧!”于是起旨,任龙武统军柴再用为武昌节度使,消息传到徐知询耳中,气得他拍桌子怒骂。不过随后圣旨到,他被杨溥封为诸道副都统、宁国及镇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