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所说的就是净业三福,所以它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十善业道经》是学佛人第一部课本,是共同科目,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修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是大乘初学的,也是共同科目,不管你学哪一宗、哪个法门,为什么?它这里面是具体给我们说出「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后面还讲到「三皈众戒,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自行化他」。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净业三福圆满的演说,这是大乘佛法的大根大本。不但我们要受持,六道众生包括三途众生都应该受持。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三卷) 2001/10/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3
请看「世主妙严品」,请看主药神长行第七句:
【普发吼声主药神,得能演佛音说诸法差别义解脱门。】
这一位主药神,类似我们现在医药界里面所说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是属於这一类的。古时候有,现在可以说我们很常见,在国外心理医生很多。由此可知,现代人心理情绪问题很严重,这道理佛懂得。佛在大乘经教里头常常跟我们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众生的心想是很严重的问题,他想的是什么?想的东西太多,太复杂了。世尊有智慧,把无量无边复杂的思想归纳为三大类,总不外乎妄想、分别、执著,这三类是大病、是心病。我们现在才明了,心是一切万法的根本,《华严经》上讲得好,「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这个心起作用正常,就没有十法界,那是什么境界?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那是一真法界,在本经称之为华藏世界;在往生经里面,往生经就是净土的经论,说它做极乐世界,它现这个境界。由此可知,我们起心动念不是小事,决不可以等闲视之。诸佛如来、菩萨圣者知道这是大事,他们出现在世间,《法华经》上讲得好,「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什么大事?大事就是指这一桩事情。
十法界众生胡思乱想,尤其是六道,六道里面尤其是我们现在地球上,在我们这个阶段、这个地区,所有一切众生妄想太离谱了。我们要问,谱是什么?怎样叫不离谱?这个「谱」就是今天讲的标准,儒跟佛所说的是相同。儒家讲的伦常道德,佛家讲的三福、十善、三皈、五戒,这就是所谓「谱」。过去我们从历史上看到的,古代的人他们的思想、见解、言行也是妄想分别执著,但是距离这个标准起伏不大,因此社会能维持一个祥和的局面。近代,尤其近一个时期,大家把圣贤教诲疏远了,许多人认为这是迷信,不再愿意去学习,甚至於排斥,於是想法看法、言行距离这个标准就远了。甚至於这个标准再也不会现前了,这个社会如何能不乱?这个地区怎么能避免灾难?这个灾难从哪里来的,从我们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
所以今天到处我们能够看到心理医生,人需要心理医生开导,帮助他从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回过头来,正是所谓回头是岸,确实能够帮助一部分的人。可是最好的心理医生,诸位知道吗?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才是真正最好的心理医生。为什么?他知道我们的前因后果,所以经论里面常常把佛比喻作大医王,他有能力治我们的身病,身病的根本是心病,他能帮助我们治心病。
我们今天心里想的这些问题真的是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完全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这是大的;小的来说,完全不了解现在社会的人心。於是许许多多的想法,有些想法不错,是想得很好,但一厢情愿,不是事实。这些问题时时刻刻困扰著自己,有些人对这个困扰觉察到,有些人对这个困扰还没有觉察到,那叫愚迷到了极处!这是佛经上常常讲的「可怜悯者」。佛法教学讲求观机,我们观机就是现在社会一切大众,我们对於社会大众就在我们面前的,我们也知道的非常有限,因此弘法利生虽然我们也全心全力在做,收不到效果,什么原因?不契机。
我们学佛的人只偏重在经教上的研究,疏忽了对周边人物的觉察,我们讲的东西、学的东西大概在理上没有多大偏差,不能契机。所以学习的人很难得受用,也许他听了很欢喜,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说实在话,不契机,不能怪别人,怪我自己不善学、不善教,我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来诱导,所以教学的效果不彰。用现代话来说,成绩不好,我们教学成绩不好。要想拿出好的成绩,那你不能不知道学习人的根性,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他,达到教学最佳的成绩。
『普发吼声主药神』在这里提示我们,他修学的法门就是讲经说法。特别提示我们『说诸法差别义』,这样才能够应机,才能够普度众生。所以说法就是教学。教学实在讲不是一个容易事情,过去儒家所说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为什么?不能够说一切法的差别义,也就是说他不能够随机应变,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的机智,不能够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你有能力随机应变,那你的教学效果一定是非常的殊胜。譬如我一个班里头,有二十个学生、有三十个学生,学生根性不相同,老师教学的方法就不一样,这就是此地所讲的他有能力「说诸法差别义」,而不是用一个方法来教一切众生。同样在一起上课,他指导学生修学方法不相同,於是学生听课的时候感受也不一样。就像《法华经》里面佛所说的比喻一样,佛的比喻很有趣味,他比喻下雨,下雨天我们常见,雨水从空中落下来滋润大地,这个大地上有大树,它吸收的水分就多,小树它吸收的水分就少,小草吸收的水分就更少。大树、小树、小草比喻不同的根机,雨水比喻佛菩萨的说法。
说法是一样的,学生所得的感受不一样,有的根性大,有的根性小,上中下三等根机。教的人要明了,你对他们的修学如何去指导他,这是学问、这是功夫。这里并不是指对每一个学生各别指导,这就是大经里面常讲的「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特别是佛法,佛法真正是大学,这个大学跟我们现在的大学不一样,意思不一样。佛法的讲座是大讲,为什么?听众的程度参差不齐,上中下三根都有。善说之人,这一堂课下来,各种不同根性的听众各个都得他自己圆满的利益,他所想得到的都得到了,这个讲座是成功的,这一堂课才是圆满的。如果这一堂课上完了,里面还有众生不得利益,甚至於还引起众生生疑惑、生误会,这一堂课就白上了。
由此可知,「诸法差别义」不能不懂。我这个说法恐怕诸位同修听起来还不能够完全明了,我举个比喻具体来说明。譬如我们讲一部经,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处所、面对不同的听众,当然这些听众根性不相同、程度不相同、爱好不相同、甚至於生活方式不相同、工作不相同,你决定不能用一个方法讲。我举例来说明,如果今天我们在此地讲这部经,就是讲这一个单元「主药神」,如果听众全是出家人,那有出家人的讲法;如果听众全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讲法;如果听众里头有出家、有在家的,那又是一个讲法;假如听众都是年轻的学生,中学生有中学生的讲法,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讲法;如果我们听众是一群学医学的这些同学,那又是一个讲法;假如这些听众是学文学的、或者是学工的、学商的,讲法都不一样。经是活的,还是这一章经文,经文字字句句没有改动,讲的方法完全不相同,这叫「差别义」。
我们看古人的这些注解,许多大乘经论自古以来注解很多,最多的无过於《金刚经》,五百多种注解,再加上现代人的注解,不止。《大佛顶首楞严经》大概将近一百种注解,我看过的就三十多种。注解的人年代不相同、居住的地区不相同,我们就晓得他注这个经是利益他那个时代、他那个地区的众生。一看他的注解,我们就想到他注解的对象是哪些人。这就好像我们看到医生的处方,就知道那个病人生的是什么病,他用这个处方来给他治疗。诸位从这些地方去细细体会「差别义」,差别义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这是在佛法里头最难的。一般讲悟性,可以领悟,不可以言传,言传只能举几个例子。活活泼泼,真的是世俗人常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不管怎么说法,决定不离这一部经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