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像身体的细胞一样,一根汗毛虽然小,不管在哪个地方,你把这汗毛拔出来,全身都感觉到疼痛,这就是感应的道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别人没关系,那你就完全把这个事情搞错了,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有密切的关联。
  众生迷惑,迷失了自性,思想见解、所作所为违背了性德,受许许多多冤枉的苦报。十法界、六道轮回都不是真实的,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人在六道里面就好比天天做恶梦,这个恶梦还没有醒过来,彷佛是这个状况。诸佛菩萨示现在梦境里面,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理跟事我们要细心去揣摩、细心去体会,然后才知道怎样学佛、怎样如法,使我们的修学能够得到殊胜的成果。
  清凉在此地,这个注子注得好,偈颂没有注子,长行有注子。长行注子里面跟我们讲,「绝思则入,方为勇猛」,这是很好的开示。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就现前了。这个境界是《华严经》里面常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无量,无量是一」。「一毛孔」是一,「一念」是一,「无边行」是多、是无量。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性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自性没有大小、没有生灭、没有来去,《中观》里面讲「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这是讲自性的现象。所以这个境界佛给它定一个名词叫「不思议境界」,菩萨契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在《四十华严》经题上看到的。八十卷经这一段的经文叫「入法界」,用得简单,「入法界」,四十卷说得详细。两个合起来看,我们就了解什么叫法界,法界的定义是什么。《四十华严》题目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原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叫做「法界」。法界决定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能够说得出来的,也不是能够思惟想像你能够想得到的,「如是难思佛境界」。
  「佛境界」,诸位要记住,不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阿弥陀佛的境界、释迦牟尼佛的境界,如果这个说法与我们就不相干。佛是什么?佛是彻底觉悟的意思。如果我们彻底觉悟了,这个境界就现前。经典这个作用,我们也就恍然大悟,经典有两个作用:没有悟的时候我们在迷位,经典帮助我们觉悟,它是我们修行的指南,是我们修行的标准,对我们非常有用处;第二个作用,我们觉悟了,觉悟之后经典对我们的作用是印证。我们所悟的,展开经卷跟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你这个觉悟是正确的,佛佛道同,你是真的觉悟了,给你做印证。如果你觉悟了,悟的跟经上讲的境界不一样,你是邪觉,不是正觉,你那个境界是错误的。这是经典住世的大用,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
  然后我们就能够观察到,这个世间有一些人说他开悟了,说他证果了,说他成佛、成菩萨,但是看看他的言行跟经上一比较不一样,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他是菩萨、他是罗汉、他是佛再来的,他的思想见解行为必定跟佛经上是相同的。我们在历史上可以找到一个绝佳的证明,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真的是觉悟了。他虽然没有学过佛法,而且还不认识字,所以这个东西与文化水平不相干,六祖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关键在哪里?绝思就能入。换句话说,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才能入佛的境界。不是说你要拿很高的学位,你要读很多书,你才能够悟入,不是!所以学道这桩事情,跟世间求学是两把事。
  中国古大德也说得好,道家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以道跟学是两个途径。「为道日损」,「损」是放下,把你所有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恢复到清净平等,你就能入境界。世间为学的人,他是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所以为学要天天增长。「益」是天天增长,天天要加多,广学多闻。广学多闻不是学道,学道不能广学多闻。我们现前,在我们这一代,过去也有,现在几乎是全面的,把为道方法舍弃了,用为学的方法来学道,这一种方法的成就,可以成为世间人所讲的「佛学大家」,称为「佛学家」,成为佛学博士,与道毫不相干。你所学的就是儒家所说的「记问之学」,你记得很多,你听得很多,不是自性流露的,所以与觉悟人总是隔一层。
  惠能大师的方法我们要能体会,他是一个标准完全用「为道」的方法来求道,所以能在短时间就成就了。他虽然没有学过,听听他所讲的,跟佛经教没有一句不相应;不但相应,古人讲经讲得一些不能透彻的地方,他都明显的跟我们说出来。由此可知,古人虽会讲经,也能入一些,入得不圆满,所以讲得不透彻,能大师讲的东西透彻,这个非常难得。他怎么学的?看破、放下而已。真实的功夫,真实的学问,从这儿建立的。所以「为道」跟「为学」是两个途径、两个目的,怎么能用同样方法?
  中国古人教学跟我们现在人教学不相同,现在人教学纯粹是用为学的方法,中国古人教学偏重在为道,所以方法约束不多,很简单,但是严格受持,陶冶学人的德行。佛教导我们东西也是非常简单,讲的是详细,纲领并不多,抓住纲领,守住原则,依教奉行,我们就能契入。入这个境界之后,这个境界是正是邪、是真是妄,细观经论就明了,经论给我们做证明。为什么经论这么多,佛说了四十九年说不完?他「一念普现无边行」,「无边行」四十九年怎么能说得完?四十九年也只说个大概而已,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只要大概不错,你悟入无量无边的理事都不会错,有世尊的经典给我们做印证。
  菩萨德号有「不退」这个字样,清凉大师跟我们点醒,「不退」就是精进,精进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叫真精进。由此可知,为什么我们会有退步?退步,实在讲,是对於世间这一切诸法留恋而不肯放下,这是退转的真因。境界上种种诱惑,勾引你的贪瞋痴慢,这是退缘。因缘具足,哪有不退的道理?由此可知,真精进就在真放下。真放下,自然就不退转,这才能入佛境界。所谓「入佛境界」,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常说的「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就是佛境界;也就是经上常讲的「法界」,宇宙人生真相。再看下面这一首:
  【佛行广大不思议,一切众生莫能测,导师功德智慧海,此执持王所行处。】
  这一首清凉大师有解释,他前面一个声明,「但第五偈,或有前脱,故略释之」,这是梵本传到中国来,这个地方有脱落。前面注解里面也有说明,《华严经》的版本有许多本子这一句漏掉了。菩萨得法是「能竭众生烦恼海」,《疏》清凉大师说,也有本子是这么写的:「大海处摄持力迦楼罗王,得能竭众生烦恼海解脱门」,所以这部经把这一段文补进来了。他老人家解释,「初二句」,就是第一句跟第二句,「甚深广大」,『佛行』。佛是究竟圆满彻底觉悟的人,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广大不思议』。
  何以说「广大」?大乘法里面常常说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佛心,这是觉悟者的心量。所以佛任何一个念头,任何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是有利於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行广大。不仅仅是给我们眼前一些众生做好样子,这个心量不大,这可以思议的,他是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做模范、做榜样。诸佛如来现身说法就是为的这个,决定没有自己,所以叫「觉者」。这里头加上一个「自己」,就迷了。《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迷了,这是凡夫,决定不是菩萨。
  菩萨是梵语,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玄奘大师翻作「觉有情」。换句话说,他情并没有断干净,只是觉悟了。到如来的果位就不叫觉有情,称为「佛」,佛只是觉,没有有情;菩萨觉,还有情。那个情是什么?我们现在很清楚,菩萨的情是无明没断,无明是情。执著他断掉了,分别他断掉了,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他叫「觉有情」,他的无明烦恼没有断尽。等觉还称菩萨,为什么?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一品生相无明也断了,那就称「佛」,不称「菩萨」;完全称「觉」,不称「觉有情」。这些名词术语,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我们现在在哪个路上?我们有情,有情有没有觉?如果觉,那你现在已经在菩萨道。
  可是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