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十年文坛亲历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快给我交稿的是李天芳。不到三天,她即同伴侣晓雷一起,送稿子来了。她以延安枣园的枣为题,写了她对延安的深情。她的文笔是如此妩媚而圆熟,以至我无法在其文上添、减或修改一个字。我因之感知这个年轻沉静的延安中学语文教员,在文学创作路上,已经默默地自我磨炼许久了,将来必定有大的发挥。晓雷写的就是他讲过的丰足牌火柴厂艰苦创业的故事,是一篇可读的速写,他还写了几首诗,后来我推荐给执行主编李季发表,从此他成为《人民文学》常联系的一位诗歌作者。 
  我手边没有当年刊物,登在《人民文学》1964年第7期四五篇延安速写我已记不完全了。但有印象的是地委宣传部的李彬主动写了一篇,他的文稿短小凝练,内容也好(至于具体的,我却一点都记不起来了),我将它放在头篇。第二篇出众作品,就是李天芳的《枣》了。《枣》“一炮打响”,记得中国作协其后编的散文选集,收入了她这篇。再就是师范学校学生师银笙的《南泥湾来客》,写了天下闻名的垦区南泥湾的今昔变化,内容好,文字也较干净。还有苏若望写的《延安街头》,也颇别出心裁。还有一篇似乎是写一位广东侨乡青年,数年前来宝塔山植树、绿化,改善圣地自然环境的。只是篇名叫什么,谁写的,我记忆模糊;是否是兰草,待考订。他们交稿时间,都没超过我规定的五天之内,我并没对他们的文字做大的删修。我相当满意。编辑部也还满意,于第7期将这组文稿准时推出。社会的反响是好的,尤其文艺界那些怀念延安的老同志;他们也为延安出现一些文学新人而欣喜,打听《枣》等篇作者是做什么的。 
  此后我跟李彬、李天芳夫妇、师银笙和兰草等都有断断续续的联系。李彬和李天芳夫妇先后调西安工作。大约上世纪70年代末,李彬任陕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来北京开会住翠明庄,我去看他,我们曾畅谈。论他的年岁,而今恐怕已从组织系统退休。李天芳是陕西省专业作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她创作的高潮期,发表、出版的小说(包括中长篇)、散文,儿童文学作品等甚多,较有影响的散文集有《山连着山》、《种一片太阳花》等,长篇则有与晓雷合著的《月亮的环形山》。她是全国著名女作家,曾任陕西省文联和西安市文联副主席。晓雷也在陕西省作协,曾主持《延河》杂志编辑工作。他以写诗为主,但也出版过小说和散文集。担任省作协副主席期间,似也主持过省作协工作。上世纪90年代我去陕西作协时,曾与两位欢叙。发表了《南泥湾来客》的师银笙,原籍虽属山西河津,却是延安地区生长起来的青年才俊之士,师范毕业后即分配至《延安报》社工作,从普通编辑、记者做起,一直做到报社总编辑,延安市委(相当于过去地委)宣传部长。银笙是个工作扎实、肯干的人,写作是个多面手,擅长写通讯报告、散文、小说。这些年,北京一家出版社出了他大部头散文选集,此外他还发表了写陕北革命英豪谢子长的长篇传记,两部写宋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和科学家沈括的长篇小说,受到读书界好评。上世纪90年代,我主持《传记文学》杂志工作期间,曾发表师银笙和兰草写的纪实作品。兰草经过实地调查写成的《两千年前中国高速公路》一文在《传记文学》刊出后,重现了从北方边地直驱关中的千里秦驰道的壮丽历史遗迹,引起中国学术界及考古人士注意。 
  1991年我重访陕北。先是去黄陵县会见阔别多年的兰草,他已在黄陵文化界工作多年,成为研究人文初祖黄帝和黄帝陵及陕北黄土高原地理、民情的一位专家,出版过有关黄帝和黄帝陵的著作多种,图文并茂(好些精彩图像是他自己拍摄的)。有的是便于大众阅读欣赏的普及读物。自然是这位专家带我仔细瞻仰、观赏了黄帝陵。下半年初秋,我和老伴从山西过黄河经绥德,直趋延安,接着又去榆林地区访问。承时任延安报纸总编辑的师银笙盛情接待,我看望了延安的一些老朋友。我还陪同老伴又一次参观了使人怀念,体现了理想和一种伟大精神的革命纪念地。去银笙熟悉的榆林地区也得到他的帮助。 
  陕北延州(汉代是上郡,唐代起叫延州,宋以后叫延安府)自古是国土防御的战略要地。土地虽较贫瘠,而资源丰富(如石油、天然气等);更值得珍惜的则是古往今来,先辈们留下的无尽精神财富资源。因之过去的延州、现代的延安是产生文化艺术人才的富矿、沃土。有了这样的客观环境,只要有适当机遇,就会人才辈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年代,莫不如此。1964年《人民文学》只不过提供一可供发表的小小平台,延安的文学新人便应运而出。至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破土而出的文化新苗,后来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他们以自己多年的实绩证明,都是有用之材,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 
  2005年3月12日写毕   
  儿童文学作家任氏兄弟(1)   
  《人民文学》杂志历届主编茅盾(任职1949—1952年)、严文井(执行主编1953—1955年)、秦兆阳(常务副主编1956—1957年)、张天翼(任职1958—1966年),他们都比较关心和重视儿童文学,有几位还是儿童文学作家,自己也写作儿童文学作品。在他们的推动下,该刊总是拿出版面发表儿童文学作品,有时还出专辑。于是从50年代初期、中期,就有一些儿童文学新作家和他(她)们发生了影响的儿童文学佳作面世,如萧平的《海滨的孩子》、杲向真的《小胖和小松》、任大霖的《蟋蟀》、刘真的《我和小荣》、任大星的《雨亭叔公的双筒枪》(发表时用名,后改题为《双筒猎枪》),袁鹰、柯岩的儿童诗等。在这些新作家中坚持以儿童文学写作为主,并长期从事少年儿童文学编辑工作,自己也发现和扶植了一大批少年儿童文学写作新人的,应属任氏兄弟。 
  《人民文学》1955年第7期发表任大霖的儿童小说《蟋蟀》(它的责任编辑是我们小说组女编辑赵宗珏)后,我认识了任大霖(他曾出席1956年中国作协举办的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其后同他打交道较多。《蟋蟀》发表后,影响较大,作者那散文笔法,生动地写几个回乡少年的童心和他们的精神成长,使人想起热爱孩童和小生命的老儿童文学作家谢冰心。后来任大霖告诉我,他在十二、三岁时读到冰心的《寄小读者》,很喜欢,她对小生命的爱,她的爱心,对他后来的写作有影响。50年代中期,我对任大星的两篇儿童小说印象颇深。一是195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他的儿童中篇小说《吕小钢和他的妹妹》,写孩童的语言及心理个性极生动传神,富有情趣;艺术完美,行文自然,天衣无缝。这是我当年读到的最好一篇写儿童的小说。据说中青社曾增印多次,后来还拍成故事片。再就是《人民文学》1956年第4期发表的他的《雨亭叔公的双筒枪》,这是一篇现实主义杰作,写旧时代一个穷苦、很灵秀小姑娘的悲惨遭遇,她为了给在老地主雨亭叔公家干活得病的哥哥补养身体,夜晚去老地主家的池塘弄几条小鱼,而被老地主的双筒猎枪打伤了腿,不治身死。作者以第一人称一个小男孩(小女孩童年的玩伴)对往事回忆的角度来写,字里行间表露对小女孩不幸命运的深深同情,揭露了老地主的丑陋和狠毒。此作品已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建国以来短篇小说选中。改革开放后任大星重振旗鼓,继续做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写作出版多篇儿童文学作品。我从任大霖那里知道任大星是他哥哥,虽然发过他的《双筒猎枪》(仍是赵宗珏责任编辑,我复审),至今未有机会同他谋面。 
  从任大霖那儿我了解,他们的父亲,中国文史功底深厚,小时候就教他们读古文、古诗和《史记》,还教他们练习写作。随后,他们又广泛接触了新文学作品,外国的小说、童话作品,喜欢读外国作家写儿童的小说 。契诃夫的《万卡》、都德的《最后一课》、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等。他们都喜爱儿童文学,也喜欢同孩子们玩在一起。任大星当过小学教师,任大霖上过师范学校,所以后来他们从事儿童文学写作、编辑不是偶然的。任大霖发表作品大约比哥哥还早。他十七八岁在师范学校求学就投稿,虽屡遭退稿而不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