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正是中、苏边境发生冲突的时刻。苏联诗人叶甫杜申科当时发表一首诗《乌苏里江上的红雪》,那自然是站在苏联一边、反对中国的立场。诗人郭小川跃跃欲试,他小声地对我们大家(李季也在场)说:等我解放了,我立即回《人民日报》(他本来编制在《人民日报》,是《人民日报》活跃的记者,“文化大革命”中被揪回我们机关接受批斗),立即申请到边境前沿去,我也可以写出与叶针锋相对的好诗!众人沉默不语。而李季对当时形势的看法,比小川严峻得多了。在所有发言表态的场合,李季总是说,我愿在今后的劳动中好好改造自己,“俯首帖耳”,重新做人。却从来不说自己是个诗人,哪怕仅仅接触“诗”这个字眼。私下我们曾聊过,你往后便不写诗?李季瞪我一眼:现在是什么时候!……事实证明,李季对形势的观察、感受是对的。极“左”路线和“四人帮”其后还肆虐了好些年,而诗人郭小川却一再为自己的天真、单纯、热情付出惨重代价:郭小川很快被宣布解放后,“四人帮”严密控制的报纸不光不接纳他,还将他的档案退回。他自然去不成乌苏里江前沿,相反地,被发配到干校长期劳动、“改造”。而在“四人帮”倒台,希望的曙光初现之时,不明不白地离开人世,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为什么说小川死得不明不白呢?那至今确实是个谜。那个夜晚,小川住在河南安阳一家旅馆的一个单人房间里,他已经知道“四人帮”倒台,兴奋、喝了酒,晚上也一定难以成眠。抽烟。自然是吃了安眠药入睡。奇怪的是点着的烟只烧着了被子上一小块地方,而小川不知什么时候窒息了,停止了呼吸。当地有关部门很快鉴定了说是既不是他杀也不是自杀。但是听见这个不幸消息的他的朋友们心头的疑窦并不能解除。了解小川的朋友们说:倘若小川还在世,以他的胆识才干,该对中国作家协会那些日子的“拨乱反正”起着多么大的推动作用,那是无人能够代替的。正因为如此是不是有人提前下了毒手?这难解之谜而今只有望着茫茫苍天了!当然,在“四人帮”猖獗的末后几年,倔强、老练的诗人李季,也没有躲过“四人帮”的迫害,健康严重受损,亦导致诗人早逝,不能不令人十分痛惜!
郭小川与李季(2)
小川和李季,同是人民热爱的诗人,同样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和诗艺,但他们走路的步态,又是那么的不同!
两作家之忆(1)
新中国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确曾出过相当好的作家和作品。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两位作家,是难以忘怀的,这就是东北老作家马加,还有山东作家王安友。
马 加
马加生于1910年,是现今仍健在的有很长生活阅历和写作经历的老作家。我记得,我最先是从读他的作品认识他的,那是他50年代初期发表、又出单行本的中篇小说《开不败的花朵》,那是当年我读到的最受感动、印象最深的,我认为来自老解放区的作家所写最出色小说之一。就像我以前读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那样一种感觉:是动人的诗意、诗化的小说,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到文字、语言都是那样诗意、诗化地感染人。《开不败的花朵》就是这样一篇小说。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也没有机会再读这篇作品,然而,那美丽的鲜花盛开的内蒙古草原;在共产党一支干部队伍开赴东北行进途中,遭遇了土匪,它的指挥员———工作队长或指导员为剿灭土匪,保卫队伍的安全而英勇倒下,鲜血染红了他心爱的土地,北方的草原……这动人的形象、意境,一直储存我记忆中,不曾抹去。这样的源自真实生活,又经作家精心构思、再创造,诗意、诗化的小说,是很难得的。一个好的题材,譬如酿酒,必须经过作者精心构思、“酿造”,精美的语言表达,方能成为香气四溢,醇美的酒;成为一件艺术品,传之久远。这几种因素,缺一不可,所以佳作难得。当年《文艺报》上,曾有人写文章给此作以好评。后来小说曾被译成日、英、德、蒙等国文字,面对外国的读者。
1954年夏天,我第一次去东北,到了沈阳,我是跟着一位小说编辑女同事,晚上去马加家里,匆匆看了马加,这位我钦慕的作家。马加,中等身材,眼睛很大,气度温和,有长者之风,话语不多,带着东北口音,人显得很朴实。这是第一次见面的印象。马加有段时间是东北作家协会主席,后来一直是沈阳作协、辽宁省作协的第一把手,“文化大革命”前,还是中共辽宁省委的候补委员。每次去沈阳,我必去看看他。但我从未同他深谈过。而我对他的印象一直很好。好就好在,我觉得,在那政治运动频繁的年月,马加始终是一位坚持埋头写自己作品,心无旁骛的作家,这点格外引人尊敬。他虽有官位(改革开放年月,听说他还做过中共全国党代会的代表)丝毫不图做官,而始终保持一个写作人就是以写作为业的这一本色,这一点非常可贵。所以他直到高龄还在写作,就像世界上终生写作的文学大师们那样,这一点更令人尊敬,这也是他跟他同时代某些热衷搞“政治斗争”的作家不大一样的地方。
辽宁现已出了马加老作家的文集,我祝他健康长寿。
王安友
王安友生于1923年,出生在山东海边的日照县,他出身农民,是由农村基层干部成长起来的小说家,曾当过民兵队长、区委书记,后来才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最早发表的是表现婚姻自由的小说《李二嫂改嫁》,这部小说以其反封建的内容,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以及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调,而率先被改编成山东地方戏吕剧,而久演不衰;随后又被全国好些地方剧种移植上演。因之,在50年代初期,知道王安友这个新作家的人越来越多。1955年,王安友首次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作品《十棵苹果树》,其后在毛主席推动合作化高潮时,又在《人民文学》发表小说《整社基点村的一天》,这篇小说被发在刊物的头题,当时是一篇较有影响的反映合作化运动中农村干部心态的作品。作者无疑是站在批评保守思想的立场,编者自然认为其主题是积极的,而今回过头看,或许有可供商榷之处。但是王安友的小说,毕竟有其自身的特色及优长之处,就是他是个土生土长的,非常熟悉农民、农村干部和农村生活的作家,他善于刻画农民及农村干部,作品人物个性鲜活,语言生动,又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其表现方式,较合乎“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故为广大农村读者“喜闻乐见”,也较易于接受欣赏。我一向认为,王安友是位懂得老百姓心理、生活风习的作家,这一估计可能不算过头。
我感觉王安友留下的较有分量,又好看的作品,可能是60年代前后(因手头无资料,时间,我可能记不大准确)他在《收获》杂志发表的长篇小说《海上渔家》(后来由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记得,我先是拿起登有这篇小说的杂志看,几十万字的小说,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主要是描写的海上渔家,生活气息浓郁,各式各样的人物(包括渔村的男女青年),生动传神,语言也好。我总相信,创造了有生命人物的作品,是有久远的生命的。尽管作家处在当年那种环境,作品体现出来的,对生活、事物的认识,可能有一定局限性,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因杂志社组稿需要,自然多次见过王安友,但个人私交不深。留下的印象,他肤色偏黑,是在农村自然的太阳,新鲜空气下长成的,很像个农村干部,甚或老农,没有作家的架子。
近年,文艺界的评论,似乎很少涉笔“文化大革命”前曾有影响、虽不是最有影响,却仍是较好的中、长篇小说。马加、王安友的小说,似也少有人提及。我希望这篇小文所涉,能引起评论家们某种兴趣。
两作家之忆(2)
写于1999年7月31日
冯牧书生(1)
提起冯牧,文艺界谁人不知,何人不晓?但人们不一定知道,冯牧是湖北人,原籍夏口(今汉口)。冯牧同我聊起他的家世时说:“我的祖籍应该是安徽徽州。但祖父已在夏口做官、定居了。父亲留学回国后,最早也在汉口做事。因为他会几门外语,在外交司当参事。后来才迁居北京。所以我的籍贯是湖北。”
冯牧的父亲是谁呢?他名叫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