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向混沌 -丛维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步的原因之一;而更为本质的问题所在, 是出自于她对他的同情。王继昆本来是有一个美好的家庭的,夫妻感情也很不错;但是女方 家长反对这门婚事,原因是王继昆是个右派。后来因为王的妻妹,要嫁给一个解放军的军官 ——在当时政治择偶不仅是一种时尚,而且发展为社会不成文的条例。王妻家中,为了完成 这门大好婚事,便迫使其姐与王继昆离异——否则在填写档案的社会关系这一栏里,便有了 一个右派姐夫。王继昆与其前妻分手后,精神受到的刺激之强烈可想而知;偏偏此时此刻, 王在化工车间劳动时,又被火碱烫伤,英木兰在为他医治烫伤时,便对王产生了强烈的同 情。英木兰对我说道:“我是首先对他产生了人类共有的同情,才渐渐彼此相知相敬相爱的 ——假如,他没有前边的命运坎坷,他当时就是一个单身汉,我就是与他有共同的语言,我 怕是也不会走出与他结婚这一步的——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喜欢独处;可以这么说,是王继 昆的生活不幸,改变了我的生活状态。”
  至此,我好像已然对英木兰那天敢于爬40米高的大烟筒,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了。一 个心揣博大精神的人,面对困境会产生博大的情怀;只有一连串为别人着想,而一次又一次 舍弃自我的人,才会产生惊人的坚毅。她说她在爬那高高的大烟筒时,没有恐惧;但她每攀 上一格铁梯,都要告诫自己镇静,并自我激励一定能够成功。这个成功,意味着的不仅仅是 无畏——更是她人格、意志的自我完成。
  我曾询及她这一问题:“这里边有没有宗教精神因素在起作用?”
  她沉默了许久,没有作答。当时的“文革”把一切都砸烂了,我如此提问不是给她出了 一道难题吗!我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逆向推理,问她是不是“活学活用”之成效,她亦没 有作答。正是这两个没有回答,我才对她肃然起敬,致使我这部回忆录动笔之前,升腾起必 须见她一面的愿望。好不容易从昔日难友处找到了她的地址。这个地址既在我意料之外,又 在我意料之中——她的问题得到平反后,便很快皈依了她从小信奉的天主教,此时她住在修 女院,已是天主教北京教区的若瑟修女会副会长。我去看分别了15年的她,她身着黑色修 女的圣装,神态与在劳改队时没有什么差别——如果非要寻找一点什么差异的话,那就是她 脱掉了医生的白褂,穿起了修女的黑衫。她依然是那么沉静,那么安然。让我感伤的是,她 的先生——我的同类王继昆得了膀胱癌,已然在1989年离她而去。曾记得,王继昆在1988 年前后,曾给我来过一封信,谈及对我作品的印象,他在信中说,我的小说《风泪眼》、 《阴阳界》都写了落难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他希望我能以纪实的文体,比较系统地写出我 们这一代热爱民族的人(当时《走向混沌》第一部尚未出版);而今他已去了天国,他无论 如何也想不到,在我对昔日的生活回访中,英木兰成了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颗闪光的星斗。
  1995年,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在中国召开,英木兰是作为中国宗教界中的修女,参加世 界妇女大会的。我想,那些来自地球不同经纬的不同肤色的女性,无论她们的想象力多么丰 富,也想象不到那神态安然的修女英木兰,曾经留下一个中国女性所独有的生命传奇——其 中最为令人震撼的一笔,是她曾在极其困顿的劳改生活中,如长虹出世,压倒过全体须眉, 那些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女性,她们对中国曲里拐弯历史的了解只是隔靴搔痒,从而无法对 这个从历史溶洞中走出来的女人,从今天的形态上去还原她的过去……
  谁能破译她体躯内的生命密码?大概只有曾与她有过共同受难的经历,并以人学为研究 对象的作家了……
     亦凡书库 扫校

  第3节 逃犯姜葆琛的驿路风尘
  由于在看病时,与同类姜葆琛邂逅,在劳动之余,便常常到他那儿闲坐。之所以在众多 的老右中,我对姜葆琛情有独钟,不仅仅因为他曾带我去见过吕荧,那一面之缘的深情使我 难忘;更大的诱惑是他一个人独占一间屋子。当时扩建化工厂厂房在即,他担任着厂房的画 图工作,与他谈话周围没有耳朵,更便于彼此谈心。我每次走进他那间屋子时,他都立刻放 下画图的圆规和纸笔,与我东拉西扯地谈起“文革”中的种种问题。他人长得虽然清瘦,却 很健谈。他的脑门很大,脸又向里凹进去不少,由于反差极大之故,他那外凸的前额与他的 凹脸,仿佛他的面部既有高山,又有盆地;他那“高山”中,像是藏着无尽的矿藏——我每 每到他那儿,似都能受到启迪。
  他已经带着我结识了王继昆和英木兰,在那些接触中,他扮演的只是旁听者的角色,我 在当时还不知道他的个人经历。待我职业病中的寻觅得到了满足之后,有一天他对我说: “你是不是有朝一日,想写写这个20世纪的‘花木兰’?”
  我告诉他我的文学之梦,早已死了多年。并对他说起《折梦“桃花源”》里的一个个苦 涩故事。他不以为然地摇着头说:“干哪行,都有哪行的职业病。比如,我在生理上有‘风 湿性心脏病’,按医生的要求,就该少画图,多休息;可是我过去学的是水利专业,从大的 范围仍然属理工科的圈子。所以我一走进这间屋子,就像钻进了一个怪圈一般,不动笔纸心 里就难受。你又何尝不是这个怪圈里的动物。你刚才说你的梦早已死了,我并不怀疑它的真 实性;可是你也别忘了古诗中的几句话:”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你不觉得这里边藏有人生和社会的哲理吗?!“
  在泥河一样流着的生活中,我麻木了的神经,在葆琛的屋子里,第一次受到强烈的刺 激。是啊!我为什么总是想对英木兰的事情探源呢?我说:“也许你的目光入木三分,但是 重新孕梦对我并非是什么好事。”
  “有什么不好?中国这一段大历史,自然用不着我们去勾勒;可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 历史,谁能比你更有条件描述它?”他用画图的圆规,漫无目的地在纸上画来画去,“比如 英木兰,正因为她不是花木兰,而是一个知识分子,历史的内涵量才更大。”
  我理解他所谓的“内涵量”是指的什么东西。他不说破,我也不说穿——因为我们毕竟 是初识的朋友。在那种环境中,常常是隔墙有耳,无论是他还是我,我们都知道我们议论的 话题,已然切入了政治。所以,只要有人一进他这间画图室,我们便立刻变成哑巴不说,我 还会起身告辞。这种出于自我保护和彼此爱护的告辞,正好说明我们的亲密无间。
  他有时也到我和张沪住的农村小屋里来,张沪见他面黄肌瘦,有时也给他做点儿好吃的 ——在那个环境中,所谓好吃的不过是烙饼和面条之类的东西。山西人多爱面食,几乎一年 到头也不吃一次米饭;我们这些实质上的贱民,当然更没有择食的余地。无论是多高的厨 艺,也只是在面食的范围中换来换去而已。我对葆琛的深刻了解,就是从做饭开始的。有一 次,他又到我住的小屋里来。正巧碰上张沪晚上加班,不能回到小屋来吃饭,他就挽起袖 子,和起面来了。我知道他身体虚弱,便抢过面盆来——他一把推开我说:“吃你俩做的饭是挺有味的,就是不经饿。”
  我觉得葆琛有点儿可笑,因为他对我讲这话时,严然是以一个面食专家的口吻。
  “你比我来山西还晚,从哪儿学来做面食的技术?”在他和面的时候,我已看出他和出 的面比我们和的面要硬——这是一个专门的学问。
  于是他便从和面的话题中,引出了他的痛苦经历。我真是难以相信,一个看上去弱不禁 风的人,一个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一个昔日连一小平车芦苇都拉不动的人,却有力量去抗衡 “文革”。如果说英木兰,表现的是一种恬淡中的刚毅,而姜葆琛则表现为抗争中的不屈。 他告诉我,他早就来过山西了,吃了不少山西的面食,喝过不少瓶山西的老陈醋了。
  “文革”开始时,在一天的夜晚他拖着带病之躯,从天堂河农场逃跑了——不是逃往他 的老家张家口,而是一路向南,一直逃到了红土地带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五七年的反右派 斗争,已然使他联想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文革”乍起时,反“四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