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潘季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程规划。 

     1961年,黄河中游的三门峡水库建成并蓄水,但是,水库淤积的迅速发 

展远远超过原来的估计。 

     1964年底,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了治理黄河工作会议。 

     周总理在会议上细心听取了各种意见后,作出了在三门峡水库增建两条 

洩洪排沙隧洞和增建四条洩洪排沙钢管的决定,并指示治理黄河工作要“上、 

中、下游兼顾。”对治理黄河的工作明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65年初,在郑洲,对治理黄河的规划重新进行了修订工作。不久《黄 

河下游河床演变》等书籍、论文陆续出版和发表了。 

     1966年,正当治理黄河的工作刚刚走上正轨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 

始了,一些治理黄河的科学家受到冲击,对黄河治理的研究工作中断了很长 

时间。 

     1973年,黄河下游的淤塞问题重新严重起来,黄河的命运再一次引起人 

们的关注,黄河下游治理工作会议重新召开了。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治理黄河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又重新纳入了正 

轨。 

     1979年9月,在郑州举办的治理黄河学术讨论会上,清华大学水利系的 

钱宁教授正在作关于《黄河中下游治理的意见》的报告,谁能想到,这位56 

岁的治黄专家已经得了肾癌。 

     钱宁教授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却很平静地对同事们说:但愿上帝再 

给我五年时间,把书写出来,把国际泥沙中心在我国建立起来,把清华的泥 

沙研究队伍带出来。 

     钱宁教授是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以超人的毅力实现了自己的计划。 

他一直到临终前几个月,还在病榻上不断思考,发表论文。 

     1986年,钱宁教授离开了我们。 

     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其间经历了很多人,到明代的潘季驯,清代 


… Page 20…

的靳辅、陈潢、郭大昌、再到新中国的钱宁,不知有多少人,多少中华民族 

的优秀子孙,为了她——黄河——中华民族的摇蓝,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和汗 

水。 

     黄河自郑州花园口一段起,河床平均比两岸地面高4—5米,有的地方甚 

至高达10米。成了世界闻名的“地上悬河”,这条“地上悬河”每逢雨季, 

便时时刻刻威胁着两岸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黄河的最大年输沙量可达43。9亿吨,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如果用 

载重4吨的卡车来装运这些泥沙,每天运一次,需要用110万辆卡车运输一 

年。在16亿吨泥沙中,有4亿吨在河道沉积,带到入海口的有12亿吨。使 

入海口每年都要向海中推进3公里。黄河在近百年来的时间里,在河口处堆 

积了一块面积为5400平方公里的三角洲。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在人民政府和千百万知识分子、工人、 

农民的多次治理下,黄河被迫暂时收起了她的威风,没有发生大的决口事件, 

然而,黄河的问题是真正解决了吗? 

     答案肯定是一种否定。 

     首先,黄河还是一条“地上悬河”,每年雨季的安全,仍依靠不断地加 

高堤坝而换来的,这难道能使我们高枕无忧吗? 

     其次,黄河还是一条“黄河”,黄土高原上的大量“黄土”,仍是不舍 

昼夜地被“黄河”挟带着向大海奔去,这种水土的大量流失,难道不使我们 

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忧心重重吗? 

     再次,几年以来,由于华北地区严重干旱,黄河中下游地区还经常出现 

断流现象,有时连续发生,非常严重,这种情况威胁着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工 

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成为黄河治理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 

     凡此种种,都呼唤着我们,新一代的黄河儿女,青少年朋友们,沿着潘 

季驯、靳辅、陈潢、郭大昌、钱宁等前辈的足迹,去研究、去探索、去努力、 

去奋斗、用我们今天和明天的工作,去改变她——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 


… Page 2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