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绊脚石的第二件秘密武器,是揭人隐私,「书生料子」一面喊「不以人废言」「不流于人身攻击」,一面却又露老虎牙曰──
「因此,我们要问:柏先生已否结婚?或者结了多少次婚?对于这一点,我们微有所闻,但不敢信口开河。如果结了婚,请问柏先生现在睡的是否门板?孩子是否读奢侈学堂?」
呜呼,柏杨先生即令没有结婚,跟柏杨夫人原来是轧的姘头,难道节育便因我之轧姘头就站不住脚乎?柏杨先生即令结了八次婚,同样,节育也能因我结婚过多就不能成立乎?绊脚石一面装贞节烈女,一面伸其玉手脱柏杨先生的裤子,以便教人看看柏杨先生是多么下三滥呀,下三滥的话还可听哉!真是没意思没意思。而这还是「微有所闻」,如果柏杨先生胆敢再拒绝猛生,大概「闻」的还要多。既不以人废言矣,我便是天天睡西蒙斯床,又有啥关系耶?仍是老一句,急啦,急啦,自信心丧失,只好乞灵于别人的隐私矣,只好乞灵于人身攻击矣。
「赋性无耻」
柏杨先生跟人交战,因为不是书生料子的缘故,失手之处,涉及到人身,大概有之,如二号先生所举廖维藩先生的男女公子之例是也。但我从不攻击对方的隐私,在此之前,我决不咬定二号先生乃一号先生变的,或咬定二号先生简直就是一号先生,也决不狞笑曰:「俺微有所闻。」有人说啦,你阁下的道德真是高呀,当然不会那么撒赖。非也非也,谁要往这上想,谁就该打四十大板。而是,揭人隐私,实在没啥意思,再捏造些恍恍惚惚之词,以便读者老爷胡思乱想,更没意思。若隐私和讨论的主题无关,绊脚石集团即令是商标局注过册的活圣人,其猛生理论如果不合时代,仍不合时代。同样,绊脚石集团即令跟柏杨先生一样,教人紧皱双眉,其猛生理论如果有价值,照样有价值。
另外还有一点,柏杨先生不是一再宣传,我生有异禀乎?所以聪明特别过度,因此我只就主题团团转,而不去乱掀人家的被窝。小的时候曾读过《弟子规》(这是一本薄薄的好书,可惜现在大家不屑读矣),上面有几句话,原文记不太清,意思是说,你去骂人,人必骂你,何如自己骂自己一顿。你去打人,人必打你,何如自己打自己一顿。呜呼,任何人都有他的隐私,都有连父母妻子知己好友都不肯告诉的心事,任何人脑海里都有一间小房子,满装着他自己的秘密,或不敢让人知,或不愿让人知,或不肯让人知,或不屑让人知。好比柏杨先生吧,在重庆时候,有一次曾把一个有钱的朋友诱到防空洞,一刀──我想还是不举例的好,一则例子太多,一时举不完,二则我只不过老老实实自我介绍,可是绊脚石集团正在紧张关头,万一疑心我是在「借题染色」,认为我介绍的是他,就不对劲啦。我们只是说,每人都有他的隐私,尤其是私生活,越是大人物,越不能亮出来教大家瞧,一瞧准砸。柏杨先生七十有余,一辈子狗皮倒灶,精彩节目,擢发难数,所以我从不去捅别人,以免别人反过来照我伤疤上也来一下,那岂不等于双方都在做自传哉?
凡是自以为没有隐私的朋友,不是他真的没有隐私,而是自以为没人知道他的隐私,问题是他阁下脑筋努力沸腾,拒绝自己往深处想,如果他肯把头插到冷冰桶里泡一泡,往深处想一想,其尊嘴就老实多啦。有一则小幽默上说,一群顽童挤在一堆玩耍,一个道貌岸然经过,问曰:「你们闹嚷嚷的干啥呀?」顽童曰:「我们在比赛说谎,看谁说的谎最大,这青蛙就归谁。」道貌岸然瞪眼:「天老爷,你们怎么玩这种游戏呀,我从小就从来不知道啥叫说谎。」大家愣了半天,一个顽童悄悄把青蛙塞到他口袋里,致敬曰:「好啦,你赢啦,把奖品拿走吧。」
柏杨先生因为怕口袋装青蛙之故,所以向不「微有所闻」。但天下固有不信邪的朋友。名教习徐子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他的大着《胡祸丛谈》中,于攻击胡适先生之余,鼓其余勇,箭头又对准沈刚伯先生,不但「微有所闻」,简直动手脱裤,且请一看该段妙文──
「抗战期间,他(沈刚伯先生)置下了发妻在家,却在重庆急于求偶,而他的至友曾君的小姐,正和他自己的长女同在他班上听讲,曾小姐那时年方二十二、三,恳请学姊陪她去见老师问学,不久即由问学而视寝,事被曾君所知,几乎和该老师拚命,否则要和老师的令嫒也同居,以图报复,老师当时东藏西,走投无路。」
徐子明先生原文续曰──
「而曾小姐因老师之介绍,在江津白沙女子师范任教。每周承老师照顾,方喜『得其所哉』,不料偶尔回家,竟遭父亲毒打。以为败坏家风,而遭软禁。同时曾太太亦赴某校要加老师以污损良家之罪,老师竭力隐避,总算和曾氏夫妇免掉正面冲突。然而老师和女弟子的关系,从此就像牛女之隔。幸而日本于三十四年(一九四五)败降,教育部要派人乘专机赴南京接收伪中央大学。老师便力求参加,居然用智谋把女弟子先行拐走。次年(三十五年?一九四六)政府复员,曾家亦当然东下,到处探问他们闺女的下落,毕竟毫无消息。到了三十六年(一九四七)的春季,师生二人忽然由南京赴镇江秘密举行婚礼,到场宾客共五六人。新娘的母亲不得已,为了事实所逼,只得瞒了父亲,出来主婚,席间对老新郎严词训斥,新郎低头听训,默不作声。男方的主婚人由新郎的义父某君担任,当然没有致什么辞。事毕之后,一对新人当日就回南京山西路双栖。这时女父依然被蒙在鼓中。但新郎的女儿(即新娘的学姊),和男公子辗转得悉丑闻后,觅到香巢,向爸爸讨学费,爸爸教他们先呼新妈,再谈学费。男公子无可奈何,居然唤妈。女公子说她自己的年龄比新娘还长一岁,如何好唤学妹做妈,所以坚不屈服,结果姊弟二人,分文未得,痛哭而去,而老新郎从此亦就让他们自生自灭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书生料子」所特有的「学术性」人身攻击,其揭人阴私,可以说连吃奶力气都挤出来啦。柏杨先生在此特别提醒读者老爷注意文中那个「男方主婚人」,该家伙既是新郎的义父,而又出面为新郎主婚,其跟新郎站到一条线上,是再明白不过的啦,如果新郎「赋性无耻」的话,该义父当然加上一级。
呜呼,凡揭人隐私者,其隐私一定也被人揭之。沈刚伯先生的肚子真可以撑船,这算徐子明先生走运,不过被伤害的人即令不起而自揭,旁观者却忍耐不住,帮忙揭啦。在这一期的《人间世》上,有一大文,顺手往被窝里一捅,就捅到该干爹的屁眼上。原来该男方主婚人「义父某君」,竟是该书的作者徐子明先生,成了老子一气化二清啦。大家原是一条线的朋友,只不过后来窝里反,义子就成了不道德的,义父反而成了道德的,主婚人成了有耻的,被主婚人反而成了无耻的,天下有这种逻辑乎?徐子明先生于二十年之后回忆说,他「当然」没有致什么辞,我想未必「当然」,即令没有致什么词,既然已经亲自出马矣,不比说几句话更来得结棍乎?柏杨先生近邻有一位千娇百媚的小姐,她只要每天晚上带回来不同的洋大人就够啦,还用她嚷嚷她是酒家女哉?这一对义父义子,是为啥闹翻的,我不知道,但他们终于翻啦,则是事实。徐子明先生如果真的是一位活圣人,应记得「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古训。如果既出恶声矣,就得准备别人大举反攻,仅只用「某君」两个字打马虎眼,想一手遮盖天下耳目,恐怕是遮不住。
就事论事,我看不出沈刚伯先生有啥「赋性无耻」的,女孩子已经在大学毕业啦,怎能谈到「拐」?二人堂堂正正结婚,又怎能说是「丑闻」?真正的丑闻恐怕是始赞之、终詈之的「义父某君」。沈先生这桩婚姻,两句话就可说完啦,漂亮的女学生爱上有学问的老师,家长反对而已。然而这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们讨论的是徐子明先生揭人隐私的结果,自以为所向无敌,万料不到别人也如法炮制揭了他的。
所以柏杨先生从不在这上动歪脑筋,我如果非发神经不可,我就写一本自传自己往外抖,何必麻烦别人哉。于此我隆重建议绊脚石集团,以后最好不要再认为这是绝招,有那股劲自己写本自传,抖自己的可也,何必麻烦我老人家哉。我说这话是善意的。阁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