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年代,中国跟大日本帝国作战时期,很多学堂迁到后方,家在沦陷区的学生老爷,靠着教育部的贷金,维持残生。举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堂为例吧,学生老爷吃的是「八宝饭」,意思是米只佔八分之一,其他八分之七则是稗子、沙子之类动植矿物。米的成份当然不会那么少,那么少还能吃哉,但菜的可怜,可想而知。八人一桌,四菜一汤,几乎用最精密的食油探测器都探测不出啥。偶尔有盘花生米,立刻天下轰动,约法二章:「只准骑马,不准坐轿。」骑马者,只能夹一粒;坐轿者,筷子平放,劊囟穑幌伦泳褪侨辶!`捣颍慌棠苡屑父鋈辶RU庵滞拢衷诨匾淦鹄矗逃辔段耷睿笔比词歉呒吨斗葑樱诰鄱持沽ο卤槐瞥隼吹募窝攒残小
柏杨先生不幸或有幸,曾参加过一个大伙食团,跟抗战时的学生老爷一样,见饭愁的镜头,再度重演,不过经常却是都有几块肉的。而奋斗的目标也就集中那几块肉。嗟夫,在聚而食之的战场上,最可怕的有三种人物,一曰「菜狼」,一曰「菜虎」,一曰「菜端」──菜端最最高竿,英雄好汉把菜盘索性端到自己御面之前,别人多看一眼,他的鼻子都能冒出烈火。幸好「菜端」动物,属於稀世之宝,不容易碰见。最常碰见的是「菜狼」「菜虎」。这类朋友的精彩表演,跟知识程度无关。柏老曾一度跟一位大学堂教习一桌,从第一顿开始,菜刚拿到台面上,他阁下就两眼发直,筷子在他尊手中转动如飞,抽冷子就把埋伏在萝蔔深处的一块肉丁发掘出来,大家刚要惊呼,第一块咕噜一声,早下了肚,第二块已祭到半空中矣,三下五除二,饭才吃了几口,菜已全光。大家这才发现,大势不好,正跟虎狼之辈,面面相对。於是,不久就爆发内战,最初大家顾及他的颜面,只旁敲侧击曰:「文明点好不好,以后大家都得文明点。」「谁要再抢,谁就是王八蛋。」菜狼菜虎自然不把书生之见放到眼里,我老人家乃蓄势以待,有一天,等他阁下又用闪电战术,连夹第二块肉时,我照他嘴巴就是一拳,打的他满口吐血。他竟然毫不礼让,立即反击,咚的一声,我就仰面朝天,痛的哇哇怪叫。别人以为发生命案,赶来拉开,问明了原委,叹曰:「两个老傢伙的年龄加起来一百三十岁,又听说你们好像都受过高等教育,却为了抢一块肉打架,害不害臊?」
呜呼,害不害臊?当然不害臊。一个人的热量如果低过两千三百卡路里,就不会害臊。如果低过一千五百卡路里,连羞耻之心都没有啦,如果低过八百卡路里,那就要杀人放火,社会秩序都无法维持。我们似乎还没有低到连羞耻之心都没有的程度,所以最后协议,改为分而食之,逐块分开肉,再逐个分开萝蔔。於是圣玛珑亚的奇蹟出现。该大学堂教习忽然间文明万状,也不瞪眼啦,也不猛抢啦,平常菜都不够吃的,也够吃啦,而且还有剩的,总是留一块肉或半块肉到下顿没肉的晚饭时吃。?
不仅伙食团的聚而食之,有这种奇观,纵然家庭中的聚而食之,也有这种奇观。兵强马壮的大哥大姐,往往先下手为强,对准一道好菜,立刻风卷残云,有些还身怀绝技,只要往火锅里一搅,就能把精华全部夹住。弱小民族的小弟小妹,抗议的抗议,嚎叫的嚎叫,气壮山河,声震屋瓦。老爹老娘则拉着嗓门吆喝,一会教训小子不准在盘子里连夹两次,一会告诫丫头不要在锅子里翻江倒海找虾仁,一会安抚小弟小妹要学「孔三岁,能让梨」──可是孔融先生让了大梨,还有小梨,小弟小妹让了那个鱼头,就再没有鱼头矣。於是大的喊,小的跳,老的擂桌子。
呜呼,聚而食之有百弊而无一利,分而食之有百利而无一弊。中国人应有拒绝吃别人口水的权利,应有不在饭桌上抢菜的尊严。而且,分而食之可以吃多少夹多少,免得暴殄天物,中国仍是一个穷国,不应该被吃的更穷。
更主要的是,聚而食之完全靠礼让来维持,只能律己,不能律人。律人就必然发生冷战热战各种之战,不但伤感情,简直伤理智。而单方面的律己,不能持久。必须把礼让纳入有形式可以遵循的秩序,才算秩序,不能全靠内省工夫。聚分虽是小事,但它每天三次出现,长年累月,影响中国人的性格行为太大啦。只有改弦易辙,才能帮助我们逐渐恢复坦荡的胸襟。至少可以使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先行在吃相上,成为真正的礼义之邦。
互相称呼名字
──大家都一样,都有相同的人权和人格,人工造成的距离,文字魔术造成的幻象,都应扫地出门。
八○年代第三愿是──直呼名字。
人之有名字,稀松平常,兼平常稀松。贵阁下此生恐怕还没有遇到过没有名字的人。如果遇到,包管你目如铜铃,三天都想不通。刚生下的娃儿当然是没有名字的,但你只要一问,他就马上会有。如果是小子,老爹老娘曰:「就叫他狗屎蛋吧。」如果是一位千金,老爹老娘会脱口而出曰:「俺叫小咪咪。」於是,刹那之间,大势已定。
然而,这么简单明瞭的事,发生在中国同胞身上,却死搅蛮缠,把人搞的气喘如牛。这跟农业社会和儒家学派有关。夫农业社会是静态的,知识份子蹲到象牙之塔里,在名字上动动手脚,花样翻新,有的是时间和精力。而儒家学派的精髓恰恰建立在繁文缛节上,知识份子在名字上动手脚和花样翻新,就更有了理论根据。遂驴毛炒韭菜,成了乱七八糟的眩泳置妗
中国人的名字,像一串冰糖葫芦。娃儿之初生也,前已言之,曰「狗屎蛋」,是乳名也,只有老爹老娘可叫。七岁八岁进了学堂,曰「王希贤」,是学名也,将来做官做事,头戴乌纱也好,或到公堂上脱裤子挨大板也好,统统以此名为准,只有势大气粗的尊长可叫。到了二十岁成年,又冒出一个名字,曰「王慕圣」,是表字也,比较亲近的朋友或份量身价相等的人可叫。过了不久,当了大官或发了大财,自认为或被认为不同凡品,则别号应运而生,就成了「王羨仙」,专供泛泛之辈称呼,如果他再附庸风雅,舞文弄墨,那就更成为「梅花斋主」「蓬莱阁主」,以及「东洋居士」「西海山人」「南极道友」「北辰老叟」之类。一旦挺屍,就又有谧号,皇帝老爷谧他「襄」,他就是「王襄公」。谧他「文正」,他就是「王文正公」。
不特此也,一个人一旦修炼到拥有摇尾系统,地名也会变成人名。袁世凯先生原籍河南省项城县,马屁精遂称之为「袁项城」,黎元洪先生原籍湖北省黄陂县,马屁精遂称之为「黎黄陂」。圣人也有同样毛病。程颐先生原籍河南省伊川县,他就成了「伊川先生」。朱熹先生原籍安徽省婺源县,大概「朱婺源」不太好听,恰附近有座紫阳山,他也就成了「紫阳先生」。
多如牛毛而且奇形怪状的名字,罩到一个人头上,固然不至於把他压死,可是却能把别人累死。──尤其是现代的学生老爷,整天埋头苦背一些死人的这种无聊透顶的称谓,万一得了脑充血,真是死不瞑目。然而,更恐怖的还在后面,从遥远的纪元前十一世纪周王朝开始,就有「讳」的介入,使花样繁多的人名,更危机四伏,成了老虎的屁股。遇到武林高手,摸的好,摸的妙,能把老虎摸的舒舒服服。如果学艺不精,一下子摸错啦,牠回头一咬,尊头就要落地。夫「讳」也者,是一种专制政体下,用政治的和礼教的力量加到名字上的文字魔术,於是老虎屁股遂升了格,不但危险,而且神圣。尤其是皇帝的名字,绝对的凛然不可侵犯,西汉王朝刘邦先生因名字叫「邦」,中国文字中,「邦」就没有啦,统统改成了「国」。隋王朝杨坚先生的爹叫「杨忠」,中国人从此就不能「忠」,而只能「诚」。后晋石敬瑭先生,名字中有「瑭」字,姓唐的朋友就倒了楣,唐谷先生只好改姓为「陶」。中国人固然招架不住,洋大人也得遭殃,唐王朝李渊先生,一坐龙廷,朝鲜王国的宰相渊盖苏文,就得成为泉盖苏文。老牌圣人孔丘先生的「丘」,更害苦不少人,写起来不但要缺一笔,读起来还要读成「某」,或读成「期」,而且天下姓丘的朋友,一律都得加个耳朵,改写为「邱」。最着名的一次是,李贺先生的爹名李晋肃,「晋」「进」同音,他就不能考进士。呜呼,吾友许美英女士,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