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读者老爷就成一盆浆糊矣。对於非正式学术性的讨论,如果说滤过性毒是一种「物体」,不如说牠是一种「毒菌」,更能一目了然。细胞膜细胞壁的情形亦然,动物的细胞只有膜,植物性的细胞才有壁,动植物在此分野。但对非生物专家的读者老爷而言,把牠们的外层那张表皮,统统称之为「壁」,就更容易加深印象。
(柏老按:一位生物学专家朋友,说我嘴硬,所以在印本书的,已改之矣。谨谢。)
第二,关於滤过性毒,牠们的种类之多,即令顶尖的科学家,到目前为止,都弄不太清楚,也可以说了解的有限,标准本教科书上以形状分为三种,固然可以,但分类是一种人为的事情,如以性质来分,则有毒菌性的病毒焉,有植物性的病毒焉,有动物性的病毒焉。如以引起人们哎哟哎哟害病的病毒来分,学问就更大,内容就更深奥难测,即以可能招致小儿痲痺的滤过性病毒,已知的就有十二种之多。所以种类的数目,连科学家都不敢肯定,何况我们小民乎哉。
第三,至於DNA是一团乱草,这是柏杨先生的形容词,不能抬槓,盖已属於文学范围矣。说牠是一团乱草,比说牠是「二条交曲的螺旋线」,似乎容易记忆吧。美感不美感,那是主观的认定,现在老奶们把头发做成「黑人头」,那才是真正的一团乱草堆到顶瓜皮上,柏杨先生看啦,吓的魂飞天外,但有些艺术修养甚高之士,却认为美如天仙。而且DNA的排列,并不全部是标准本教科书上画的那种「双炼式」的二条交曲的螺旋线,牠固也有单炼式的焉,也有环状式的焉。
标准本教科书上的「双炼式」两线盘旋,事实上只是B型的DNA,而最新的发现是,DNA有时却成为Z型的「楼梯式」,曲折而下。B型的向右旋转,Z型的向左旋转。B型的边,光滑滑像老奶的玉肌,Z型的边,却像锯齿,摸起来会起鸡皮疙瘩。B型的徐徐盘旋,线条柔和,Z型的则像刚被一场大火烧过,烧变了形的楼梯。标准本教科书如果再版修订时,我们希望把它阁下也补充进去。
第三,认定倒立电灯泡不会进入人体寄生,这个问题,柏杨先生没有看过标准本教科书,不知道凭啥有这种结论。如果说倒立电灯泡是噬菌体,只能侵入细菌,不能侵入人体的话,那就不合逻辑啦。倒立电灯泡侵入细菌后,细菌不会回家睡大觉,牠东飘西荡,最后侵入人体,倒立电灯泡当然也跟着进入人体。抛开这不谈,在基本上,因为滤过性病毒的学问太博大精深,以目前一点点已知的知识,不能作任何的肯定。至於牠阁下在细胞里或细菌里繁殖的数目只能有二三百个,不能有千百万个,这又是文学的范围,不是科学的范围。而且,在某种特定条件环境下,牠确实有繁殖到千百万个的可能性。
我们的说明到此为止,谢谢陈文哲先生,在联考强大的压力下,普通一些学生老爷,差不多都奄奄一息,不要说写信啦,甚至连报都不看,甚至老娘昏倒地上,连眼皮都不抬──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会谈到这些怪事。而陈文哲先生竟抽出宝贵的时间,挺身求真求证,柏杨先生非常的感谢兴奋,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灵性。不过不仅是生物学,在整个科学上,今天的真理,往往是明天的错误,因为它进步的太快,一日千里──这话是文学的,站在精密的科学立场,又是漏洞。需要我们加倍努力,而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想像力,跟一个文学家没有想像力一样,缺乏引导,就失去奋斗的方向。
想像力是重要的,原子科学家吕金駮先生,曾在台北《明日世界》杂志上,提出石破天惊的主张,主张为了使科学紮根,应在大学堂开授「科幻小说」课程。吕金駮先生是位科学家,但也是一位有心人,曾把台北出版的科幻小说,作一统计,如黄海先生的《新世纪之旅》《一○一○一年》(黄海先生是以中国为背景的另一位中国科幻小说作家),以及其他翻译的作品十三四种。可惜,当这些大作出版时,柏杨先生尚在绿岛愁眉苦脸,不但没有机会接触,而且根本不知道,我是看了《中国时报》连载倪匡先生〈千年猫〉,才茅塞顿开的。
吕金駮先生要求我们仔细的思考科幻小说的地位,肯定它在文学上的价值。他引用科幻小说作家克拉克先生的话,克拉克先生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无害的幻想,不会引导人们误入歧途,不像有些脱离现实的文艺小说,也不像有些不侠不义的武侠小说,科幻文学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准,能够触发人们的科学思想。
所以,吕金駮先生建议把科幻小说列为大学堂课程,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构想,值此一九七○年代结束,一九八○年代开始之际,我们认为这建议对国家是一个隆重的献礼。
八○年代大愿
──一愿取消籍贯,二愿吃饭分饭,三愿直呼名字,四愿联考改变,五愿不再託人带东西,六愿自己争气,莫一味把别人怨。
一元更始,万象更新,不仅一九八○年驾临,一九八○年代也同时驾临,双马并驰,响声如雷。柏杨先生对世界大事,从来不管,这不能怪我,像柯梅尼先生在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以及俄国大军佔领阿富汗,他们事先既没有向我请示,事后又没有向我报备,所以我也就懒得面授机宜,让他们去胡搞。值在此大地春回,隆重开笔之际,盼望一点小事,前瞻几桩美景。
吾友冯延巳先生,十世纪大诗人也,有〈长命女〉一词,语曰:「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同为樑上燕,岁岁长相见。」於是柏杨先生也有词焉,名〈长命男〉,词曰:「春日宴,香烟一支咳一遍(烟吸的太多,不咳嗽不行),磕头陈六愿(磕头比再拜更正心诚意),(十世纪距今整一千年矣,一千年才多出三愿,不能说冒犯天威):一愿取消籍贯,二愿吃饭分饭,三愿直呼名字,四愿联考改变,五愿不再託人带东西,六愿自己争气,莫一味把别人怨。」
吟诗已毕,请听宏论。
第一愿是──取消籍贯。
在三○年代之前,中国人见面,往往问曰:「老哥,吃饭了没有呀。」於是被洋大人讥为吃饭的民族。有些中国同胞自己觉得脸上挂不住,认为洋大人见面时那一套,才是经典之作,美不可言。夫洋大人见面,昔之时也,还多少有点关心,所以曰「好都有都」。前之时也,已退化为没话找话,曰「哈啰」。今之时也,为了节省能源,就只剩下一个音节,曰「嗨」,不过表示看见你罢啦,「嗨」了之后,各奔前程,你是死是活,他毫不在乎。中国同胞所以把吃饭放在第一位,因为过去中国大多数小民都在半铮鲎刺3?兆哦亲油肚淄队选0匮钕壬资保?吹酱笕嗣窍喾甑某∶妫话炎ノ辉犊停旁唬骸赶醒陨傩穑畋ザ亲釉偎怠!谷松屡驮诖艘痪洹
以上是老朋友见面,如果是新朋友见面,则另有一种问法,除了问他尊名大姓外,准问他曰:「府上是那里?」即「你是啥地方人呀」。一旦发现对方跟自己是同一个省,立刻大喜若狂。──其实即令不同省,只要邻省,也是一样,贵阁下不闻「直鲁豫大同乡」乎哉。大喜若狂之余,就急急追问哪一县,如果再是同县,就更手舞足蹈,再急急追问哪一村。於是,两个陌生的傢伙,可能刹那间成为通家之好,兼刎颈之交。
乡土之情,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盖人不亲地亲也。以色列人分崩离析了两千余年,仍开枪开炮,打回巴勒斯坦。以及中国人的落叶归根,都是对乡土的眷恋。然而,一旦乡土之情变成了法定的「籍贯」,就成了人为的桎梏。
世界上只有中国对「籍贯」百般珍惜。这玩艺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但它有它的历史背景,和成长的条件。可能跟专制政体下的奴隶制度,兵役制度,文官制度,以及考试制度有关。纪元前十一世纪周王朝时代,上自国王,下至封国的国君,都有固定的田亩,金枝玉叶们当然不肯御驾亲耕,全靠奴隶苦干,为了防范这些倒楣的朋友开溜,就用名册登记,限制在一个地方,越此一步,活活打杀。后来奴隶制度崩溃,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时,又发生兵役问题,兵役问题实质上是逃兵问题,那时候当兵,比不得现代当兵,那时候当兵,老命不如一屁,於是有些人举家远走高飞,有些人则单枪匹马,脚底抹油。反正不管怎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