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去做。到年岁大了,阅历丰富了,真正发现这真好,真干,但是时间有限了。在佛法里面讲(这前面说过)各人根性不一样。
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就给我讲佛经哲学。那个时候他教我的概念,这佛经并不完全是哲学,这一定要晓得,他说它里头也有迷信的成分,他这么说法,但是这迷信占多分。他就讲佛教十个宗派,两个宗派是哲学,性相二宗,这他承认的,非常欢喜的,其他八个宗派都是迷信。这是我最早跟他接触佛法,我受他这句话的影响大概三年多不到五年。他毕竟是个学者,是自己研究的,也没有人指导,他的身分地位特殊,年轻的时候学术就成就了。以后有一些同学们告诉我,方先生眼睛长在头顶上,谁也没有瞧在眼里,这就是他找不到善知识的原因。
我非常幸运,方老师把佛教介绍给我之后,我开始看佛经。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人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那是个佛学专家。要学这门东西一定要找这门的行家,那他指导就不一样,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大概是三、四年之后,我就知道方老师给我介绍的,他说佛教里面那部分的迷信,是迷信的,最初我相信他,以后契入之后觉得不然;那个迷信里面有更殊胜的东西,有更不可思议的东西。随著学习,长时间的薰修,随著自己体会的经验,方老师实在讲,从我认识他到他往生,他的境界也不断在提升,居然到晚年的时候,他全心全力在搞大乘佛法跟《华严经》,这是使我们感到非常意外。可以说是刚刚契入大乘,他就走了,他如果能够多活五年,在台湾对佛法上就产生一定的影响,刚刚契入。他在辅仁大学开「华严哲学」,这个课程刚刚讲完,他就走了,我们感到非常的惋惜。
真正契入之后,才晓得世出世间的法妙不可言。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世出世法不二,浅深不二,广狭不二,所以称之为妙法。法真的如经所说「法尔如是」。众生智慧有浅深不一样,同样听佛说法,随著根性的不同,随著智慧浅深不同,随著自己业障不同,得的利益个个不一样。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解」就有无量的差别,但是统统得利益。
我们凡夫烦恼习气一品都没有断,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的是贪瞋痴慢。所以我们读诵大乘,学习大乘,得的利益有限,小利益。可是小利益对我们现前生活,我们就感觉到很满足了,这小利益。智慧深的、障浅的人他得的利益就多,他得大利益;这个大利益就是常说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他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在事相上跟我们没什么差别,但心境上,那悬殊太大!这也是很难说得出。说都难了,你要是体会当然是更不容易。这桩事情就像宗门里头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必须亲自去喝一口、亲自契入,你才明了。你明了之后,你也说不出。所以法称为妙,玄妙,深妙!
别释就是第二大段,第二大段里面又分为两段,别释中又分为两段。「初三」,初三首偈就是第四、第五、第六,这三首「随器别赞章」,这个器就是众生的根器。众生根器不相同,恒顺众生。前面讲到四随,就是四悉檀,四种遍施,总的来说就是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一般众生自己成见很深,习气很重,总是喜欢别人随顺我,我很不容易随顺别人,这凡夫!菩萨不一样,菩萨没有自己,所以菩萨处处恒顺众生,时时随喜功德,他才能接引、才能普度,这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所以这三首偈子,这是举例教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随顺大众。
后面就是从第七到第十首这四首,这四首是后面这一段,「释众行成果章」。你看前面开这两章是略说,后面一共有七首偈颂来解释。智首菩萨很慈悲,详细给我们说助道。大乘教里常讲「助道品」,这个地方的助道品范围非常之广大。「前中二」,前是随器别赞分为两个小段。「初两偈半」,就是第四、第五、第六首偈的上半,前面两句,「别释随治」。「后两句,结前生后」,后两句是总结。虽是总结,也生起后面的经文。它前面这段这两首半总共十句,这十句就是每句说一桩事情,六波罗蜜,慈悲喜舍,就说的这个事情。
「今初」,现在我们看前面这个「初」就是讲这十句,两首半偈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虽然不多,非常重要。「然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六度,诸位知道,这四等,四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我们现在的话说,拓开心量。慈悲喜舍都是等虚空法界,这么大的心量跟虚空法界相等。诸位也常常听佛门里面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什么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心量遍虚空法界。所以这两句十个字就很重要,六度成其行,四等旷其心。
「四等多约利他,六度多明自利」。先讲六度,后讲四无量心,先说自利。自利你要是做不到,你怎么能利他?自利做到了就利他。佛法讲回向,那个不是假的,心量一拓开,我自己修积很小的小善都能把它回向跟虚空法界一样大,大小不二!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了,那个心就包太虚、就周沙界。这心里头点点滴滴的善都能够利益虚空法界,什么利益?就像江本胜水实验呈现出最美的结晶。他实验只让我们看到色相,我跟诸位讲过,除了色相之外,还有香、还有味、还有音声。色声香味,妙不可言。
这心里面的念头没有远近,一念就遍虚空法界。一念的时间太短了,《仁王经》里面给我们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那一个生灭就是一念,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到。所以在此地一定要明了,什么叫自利?什么叫利他?真正自利,勤修六度;具足六度,自然就利他,慈悲喜舍!用什么来做到慈悲喜舍?就是六波罗蜜。自己成就之后,把自己所成就的无条件的奉献给一切众生,所谓「上供诸佛,下施众生」,下面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这叫遍施。
这四条清凉在注解里面有说明,「六度如初会」,初会说得很详细。「四等如下说」,向下经文对四无量心有详细的说明。「然并通四随」,这个四随就是四悉檀。「略举一治耳」,这不能细讲,希望我们学的人都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那更高的是一闻千悟。像禅宗六祖惠能,那是一闻彻悟。五祖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彻悟。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明白了,根性真的是不一样。
下面大师举《涅盘经》上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很重要,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涅盘云,悭者之前,不赞布施者,即随乐意也」。为什么?他不喜欢布施,他很吝啬,你可不能在他面前赞布施;你赞叹布施,他很难过。这个意思你要懂,你才真正能够做到所谓「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那非常吝啬的人,你在他面前常常讲布施,他怎么会生欢喜?这要懂,不能不懂。
我们现在来看经文,在这里头一定要好好的学习。经文里面,前面两句都是烦恼习气非常严重。烦恼也有个根、有个头。你看看世尊把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为一百零八类,叫「百八烦恼」。诸位在《教乘法数》、在《佛学辞典》都很容易查到,百八烦恼。佛家用的念珠,这珠子一百零八颗。为什么要用一百零八颗?表示要把百八烦恼给念掉,取这个意思在。烦恼总共一百零八类,一百零八类展开无量无边。这就是四弘誓愿里头,「烦恼无尽誓愿断」。
念珠的作用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计数的,念佛、诵经、拜佛计数,用这个来计数。第二种提醒自己的,见到念珠不要忘记念佛,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常常想著「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看每部经末后「依教奉行」,这是念珠提醒你这么桩事情。不管是一百零八颗也好,还有长串的,最长串的十倍,一千零八十,大概用小珠子穿得很长,有三串的、有两串的;还有二分之一的,五十四粒;还有更小的二十七粒,手珠,手上拿的。数字都有表法的意思,但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计数跟提醒自己念佛,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百八烦恼对初学的人来说还太多了,佛再把它归纳,归纳成二十六类,二十六种烦恼,都用归纳的方法。在《百法明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