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客家人萧法刚_2-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佛珠也说自己的饭也是半生的。
法刚看着三个女生面对自己的饭煲无可奈何,走近她们,“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假装关心地问她们怎么了,并“表示”如不嫌弃,愿把自己的饭送她们吃。三个女生明明知道肯定是法刚“报复”她们的杰作,“气”得无可奈何。
法刚总是习惯于苦中作乐,习惯于用诙谐的方式缓解自己和周围人们的苦难。
然而也还是有人能够敏锐地看出法刚的鸿鹄之志。与法刚同村的学兄钟佛华有一次就对法刚说:
“法刚,你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而且又有父母在南洋,你的未来肯定是不可限量的。”
又说:
“法刚,你将来成功之日,可不要忘记我这个同窗好友啊!”
佛华的话,给了法刚一种点燃或激励。他想,吾辈都应该有这个志向,可是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
2
法刚尚在弱冠之年,就常在负笈求学之余,帮阿姆干许多农活,诸如犁田、耙田、打滚、种菜、卖菜、割稻子、种地瓜。对于此等繁杂而艰巨的农活,法刚不仅努力去做,而且追求完美的他总是力求要做到最好。虽然法刚身体虚弱,比如中午在田里暴晒过久就会流鼻血,可不论是犁田还是种地瓜,他总是把地平得很整齐,把阡陌间的线拉直,就连田边也修整得分外干净清爽。法刚犁过的田像是用尺子比出来的,如同铅印的笔划般整齐,是当时徐溪最漂亮最平坦的田。
求学和生存的压力占去法刚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他自少年时代始,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独有情钟。正如古语所云:“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法刚从十五岁开始,就熟读《幼学琼林》和《易经》等古籍经典。无论是在农忙时节的田埂溪头,亦或是夜深人静的校园月夜下,总会有本页面发黄且页角残破的古书,如同黏在法刚手里一般,牢牢地吸引着他的视线,使他沉浸于书中无限广阔的世界里。
《幼学琼林》集天文地理、古今岁时、朝廷体制、婚丧嫁娶、伦理关系、花鸟兽木、饮食起居等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知识于一体,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中国较完整的知识性读物。法刚认为书中的句子以骄韵为主,两两相对,读起来琅琅上口,道理讲得明了简洁,却又体现着亘古不变的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真称得上以《幼学琼林》为处世方略,“走遍天下都不怕”。
对于所读书籍的选择,法刚精而不杂,他没看《水浒》、《红楼梦》,却精度细览了《三国志》,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典故中,法刚的思绪激荡澎湃,如同险风恶浪不可扼之飞舟。掩卷之余,法刚微微锁紧眉头,唏嘘着遥望远方,仿佛那遥远的历史正在天际尽头重演。能长留青史之英雄智者,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此等宏图伟志也需“天时、地利、人和”,揉天地人三采合一,才能实现。
法刚一直以为,真正的哲学是智慧的经典,是能真正彻悟通透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提升。中国人曾是最富于思想的民族,直到清末以前,一直领先世界,实皆拜读《易经》之助。《易经》是中国古代辨证法哲学的经典,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的智慧性的提示,作为一本哲学著作,它充满了辨证思想和系统性的思维,充分展示了事物之间的变化。
第25节: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2)
少年法刚初接触《易经》是缘起自《薛仁贵演义》里皇帝梦到的一首诗:“日落西山一点红,漂漂四海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经术士用《易经》点破,皇帝方明白诗中所说之人是薛仁贵。
这当然是演义,可由此法刚接触到了抽象思维的鼻祖——《易经》。经过反复的研读并将之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融会贯通,法刚始觉《易经》的见解是如此高明,然而又如此平实,千载过后,读来仍然不禁令人悚然动容。《易经》将事物的变化分析成基本因素,再利用基因排列组合的象征,得到了由表象到实象的双向认知。尤其是阴阳和合的正中有负、负中有正的相对观念,从而发挥到见一知万,见万得一的统一思想。
法刚由此推导出,人生前行的策略何尝不是一种通变达变的手段,并努力以此求得最大利益。兹假定易爻之爻位为吉凶之定义,各卦即可视为吉凶变化之可能组合。当人应用卦象与变化的事实作比较时,可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过程,一览无遗地检视吉凶。学习《易经》之人,特别精于策略的应用。
从更为宽广的境界看,法刚想人生的策略固然重要,可如将《易经》读透,就会明白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应当承受命运的磨难而不怨天尤人。因为,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或事情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变得于人有益。
因此做人应在宽容的基础之上,快乐着他人的快乐,痛苦着他人的痛苦,常有喜悦、快慰、幸福和爱心,保持对所有人的真实关注和真正爱护,达到一种挚爱境界。
除此之外,法刚还饱读四书五经,其中不少篇章的确浓缩了古代先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镌刻了圣贤先哲对道德修养、伦理教化的价值规范,对法刚影响深远。正如古籍中的名言所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法刚对未来理想的守望又何尝不是如此;“穷而弥坚”如同现实境遇对法刚意志的锤炼;“明德知耻、尚礼守信”规范着人的道德操守;“格物致知”教导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济天下”表达了合理的处世原则;“学不可以已”更与现代“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建构着法刚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
3
人类有着努力发展和发挥自身记忆的天性,中国的民俗礼仪不仅仅记载着不断轮回数列中的历史画面,更是蕴涵了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凝结着民族的集体记忆,闪烁着知识和精神的光芒。
在客家人的文化礼俗中,丧祭之礼是生者对死者无尽悠久之情谊的表达。正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事死送死的丧祭之礼象征着亡者虽达于幽冥,其精神却与生者有着不渝的情谊;还意味着亡者生命得以安顿,家族得以繁衍,人生得以有所归宿。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正如圣人所言,丧祭之礼与孝乃同源同体,而客家人素重孝道,故对于慎终追远的丧葬礼俗,务求做得十分周到细致,且数百年来都是遵循古礼,哀戚严肃。
村中凡有婚丧喜庆都要找有学问的长者,因为只有他们才懂礼俗,且会唱、会念、会写。尤其是丧葬之时,既要行祭奠之礼,又要作祭文,如果稍有差驰,难免会被人闲话为不懂礼数。
法刚的外婆是二房,家境又贫苦,难免会被人看不起。因此一旦外婆这一族里有人去世,去找那些懂得丧葬之礼的长者来主持祭奠,是件很困难的事,往往会被人借故推脱。少年法刚往往目睹外婆族里的人丧失至亲时的种种艰难,大家本已悲戚万分,还要因请礼生到处奔波,而且动辄被人左右刁难,甚至“婉言”拒绝,那种景况真可谓是:寒天饮雪水,点滴在心头。
善良而要强的法刚于是暗下决心,要自学行书写贴、祭典礼仪,从而让自己的乡亲族人告别丧葬时的求人之难。为此,法刚遍访了村子里有学问的长者,收集了所有关于丧葬礼俗的文章典籍,悉心研究学习。通过与自己以往古文化知识的融会,法刚了解到所谓丧葬之礼俗很多内容传承自周公。比如人死后某某公之牌位之确立,又称作“点主”,即在开吊前,孝子背了木主,跪在柩前,由主祭者手执新毛笔沾了朱砂高唱:“天地开张,日吉时良,点王为主”,在“王”字之上加一点使成“主”字,再唱:“一点为主,万古流芳,世代永昌。”遂将朱笔一丢,便算礼成。
第26节:风华少年显才识执掌祭奠惊乡里(3)
相传点主之笔有无尽之毒,丢到哪里,哪里遭殃,哪里甚至草都不长。
由于客家人对丧葬之礼俗异常看重,法刚深知自己不但要知道礼仪写什么,挽联写什么,祭文是什么,还不能有错。为了将礼仪祭奠中的疑难字句弄通读懂,法刚还用辛苦挤出来的钱买了一本字典,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从字典里追根溯源,把字词的根本意和推导意都理解清楚。疑难字句读懂还不算,因为这些字句都用在客家人的礼俗中,因此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