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给我一分钟
耿学成
2008年5月14日,一年一度的英特尔国际科学展照例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开罗。来自51个国家、1500名的中学生代表,在敞亮的世界展览中心里使尽浑身解数,争取评委的青睐。竞赛规则其实很公平:你如果连吸引评委前来聆听你的研究报告、观看你演示发明成果的能力都不具备,不论你的发明多么伟大,你也只好和竞赛说声再见。在那样的场合,机会只有凭实力去争取,没有后门可走,没有关系好拉,哭也是没用的。
一位十七岁的姑娘站在冷冷清清的展台前,看着一位又一位西装笔挺的评委走过,他们都对她的展台不屑一顾,目光射向对面一个亮丽的展台——那是去年得到青年科学家首奖的学生,展台前围绕着众多评委,看来,即使他的展出只是个儿童玩具,今年的首奖也已经快到手中了。
姑娘的脸色表达出她经过了一番内心的挣扎,然而看不出准备缴械的气馁神色。她眼神一亮,迎向正在走来的一位评委:“先生,您能够给我5分钟的时间吗?”当然是5分钟,大会规定,向评委陈述的时间只能用5分钟。可是,不可一世的评委没有停下脚步,摇摇头就走向对面的展台去了。
姑娘打起精神,展开自信的笑容,又去拦截另一名评委。一连受到5位评委的拒绝,终于,第六位停下了脚步,淡淡地说:“好吧!”
姑娘立刻掌握机会,开口说:“我叫苏意涵,来自台湾,我做的题目是均相沉淀法制备CZA触媒的探讨,这个实验主要是要探讨燃料电池的触媒转换效率……”她滔滔不绝地讲了5分钟。那位评委脸上终于出现了丰富的表情,仔细地观看她的研究简报,没有走开的意思。
苏意涵得到了鼓励,立即改变战略:“先生,我不浪费您太多时间,请给一分钟,就一分钟!”这招果然有效,一个个评委先后被她成功拦截。只要你肯停下脚部,我就会让你留下来!姑娘就凭着这份自信,终于让展台前围了一小圈评委。接着,她清晰、充满自信的声音像磁铁一样,把围绕在对面展台的评委也一个个吸引过来了。
她的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一直到所有的展台已经没有围观者,她才结束了最后一次实验,把停留最久的一位老教授送走。
“因为评审一人一票,更多人认识我的实验,开会讨论时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姑娘明白这个规律。
过了三十八个小时,颁奖典礼上,得奖学生的名字一个一个揭晓了。没想到,苏意涵不但抢下化学科首奖,压轴的“青年科学家奖”竟然也是“Yi…Han Su”。
她是台湾第一个得到英特尔科展最大奖“青年科学家奖”的中学生,奖金高达5万8千美元。翻开这个奖项的历史,历年的36位得主中,仅有6个不是来自美国,她是来自亚洲人中的第二个幸运者!
在分析拿下大奖的原因时,她的辅导老师这样说,除了良好的选题,还得益于她在极短的时间内能让评委全面了解自己实验的表达能力,更离不开她敢于在关键时刻跨出展位向评委说“请给我一分钟”的胆略!
安慰我们的声音
安 庆
看过一幅摄影,整个画面几乎都是膝盖以下的行走,各式各样的腿穿行在宽敞的路面上。我不知道这幅摄影来自怎样的契机,但那音乐一样的脚步声,肯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和音,让我们振奋,寻找到前进的勇气。摄影师在那一刻找到的绝不仅仅是抓住镜头的灵感。
有一次,走廊上的脚步声打动了我。
当时我在一个城市漂泊,我忽然病了。就在那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可能从我有气无力的回话中听出了信息,那是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应该是我的一个小朋友了。我没有想到会听到她走来的脚步声,就在我租住的那个二层的小楼上,小院里此时没有杂音,只有我因为生病躺着不能出门,那急急的脚步声至今让我记着,接着是敲门声,门被推开时我看见了她,手里掂着水果。那一天他坐在我的床边,给我倒水,喂我吃药。后来她走了,半夜的时候又给我打来电话,问我的病情,说如果不行就去医院。朋友的关心和问候让我的病一下子好了许多。
一个雨天,我蓦然听见了麻雀的叽叽声,我惊喜地寻找着,我终于找着了,就在我住的楼檐下,雨滴答滴答地打在雨搭上,麻雀在雨中不时和上几声叽叽的叫声。我远远地看着白脖子白嘴角的麻雀,它的头不时地扭动一下,似乎头扭动一下就要叫一声。我一下子想起了乡间的谷地,乡间的谷场,想起飘在庄稼地、飘在河床、飘在谷场、飘在麦场上的鸟声,麻雀声似乎是一缕乡音,似乎是闻着我身上的味道来到我的楼檐下的。我久久地看着麻雀,闭着眼听着鸟声和雨声,我的心被鸟声被雨声温润着。
多年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唐山地震,一个人一直被埋在废墟之下,有一天他忽然听见了从头顶的石板上传来的敲打声,他挣扎着找来了一块石头回应着上边的敲打,上边的人终于听见了,可是救援没有那么及时,上边的那个声音还在不断地响起,他竭力地回应着,双方都在听着对方的敲打,这种生命之间的信号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后来他终于获救了,正是这突然而至的声音使他在绝望中找到了生命的安慰。还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远在异乡的一个城市,两个老乡在一家饭店吃饭时蓦然从对方的说话声里听出了乡音,两个人几乎是同时激动地站了起来,相对而立,然后两个男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又泪眼相对地举起酒杯。也许这其中还有另外的原因,奔波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从中体味到的是浓浓的亲情和身在异地对乡音的敏感。
其实就这样简单,有时候一句问候,一声招呼就足以使对方聆听和领受到安慰,真诚的声音永远温暖着人类的内心,有时候我们是多么渴望听到安慰的声音啊。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许倬云
人是能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学分类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能力需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所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着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于角度。
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缜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和体会。日常用语多成语,文学多用典,从印象到新的印象,过程只能意会,不可言宣。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对局部进行分析。像中医治病,从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理气顺脉,全身调理;中国画下笔即成,从不修改。
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中最多的是对时节变化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感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妖,是一个境界,绿荫窗前,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的考察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博士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第四色特色,是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文化”一词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
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着,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