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张仲景解救了 

许多穷苦人。 

     为了使更多的病人能从巫术迷信中解脱出来,早日康复,张仲景刻苦探 

索,创立了许多新的医疗方法。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 

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 

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 

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 

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 

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 

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 

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 

栓剂通便法。这种方法和原理至今还被临床采用,并拓展到其他一些疾病的 

治疗。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 

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 

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 

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 

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 

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腿,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 

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半个时辰,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 

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 

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也叫“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它是说,首先 

要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 

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确 

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看病,都非常重视“辨证施治”。但在张仲景之前,尚未形成系统 

完整的一套临床方法。张仲景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才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有一次,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 

经过询问,原来二人都淋了一场大雨。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 


… Page 17…

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发汗解热。 

     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说病人服了药以后,出 

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张仲景听后很纳闷儿,以为自己诊 

断出了差错,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 

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更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疗效却 

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 

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 

忽略了这些差异。 

     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 

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药, 

结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转了。 

     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样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 

应相同。他认为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能一成不变。 

     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辨证施治”,他的医术大大提高,技艺超群。张 

仲景行医到过很多城市,接触过许多政治家和文学家,这些人对张仲景都很 

敬重。建安年间一位有名的诗人,在朝廷作过侍中 (一种官职),名叫王仲 

宣,与张仲景有较深的交往。张仲景与他接触几次后,就辨出他身上潜伏着 

一种名叫“疠疾”(麻疯病)的病原。张仲景对他说:“你身上有一种病, 

得早点医治,要不然到40岁时会脱眉毛,脱眉至半年,将会有生命危险。我 

劝你还是先服几服五石汤。”当时王仲宣才二十几岁。患有“疠疾”在那时 

是非常危险的,也被认为是很丢脸的事。所以张仲景不说出病名,只说出症 

状。王仲宣听懂了他的意思,但以为是吓唬自己,便没有听张仲景的劝告。 

不久二人再次相见,张仲景问王仲宣:“你服过五石汤了吗?”王仲宣有些 

反感地说:“服过了。”张仲景仔细观察了他的气色说:“不像,看你的气 

色,肯定没有服过。为什么你不听从医生的劝告,而轻视自己的生命呢?我 

劝你还是赶快服些吧,不然就麻烦啦!”可王仲宣还是不信,未按张仲景说 

的做。果然20年后,王仲宣开始脱眉,脱眉到第187天,便不治身亡。可惜 

这位极有才华的文学家,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撰写巨著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 

对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就要张仲景参加考试。古时的 

人以不忠不孝为最大耻辱,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一 

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他参加了考试并 

且中了“举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 

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 

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 

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 

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 

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 

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 

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 

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 


… Page 18…

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 

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有 

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 

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 

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俗话说,“大兵 

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 

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 

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 

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 

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 

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 

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张 

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 

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 

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