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如此。赶上科研最紧张的时候,天黑了,他竟视而不见;对图书馆下班的 

铃声和管理员请大家离开的喊声,他竟充耳不闻。有时管理员一疏忽竟然把 

他锁在图书馆里,陈景润还要因给管理员添了麻烦,向人家道歉:“对不起!” 

     近10年的岁月,他没有白白度过。他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 

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果。陈景润 

的勤奋劳动,开始放射出夺目的光华。 



                               攀登科学高峰 



     攻关开始了!是向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冲击的时候了! 

     匈牙利数学家兰恩易、我国数学家潘承洞和王元先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 

想中的 (1+6)、(1+5)、(l+4)之后,1965年又有三名外国数学家证 

明了(1+3),其后此项研究又告停顿。 



     陈景润多年来用筛法研究“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等的成 

功实践,使他相信可以用筛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只是需要进行大量的 

繁琐计算。外国科学家证明(1+3),用的是大型的、高速的计算机。现在, 

陈景润证明(1+2),却全靠自己的计算。这行吗?陈景润就有这样一种拼 

劲,决心已定,就要用毕生的精力,去摘取这颗明珠。 

     从此,陈景润的生活路线变为“两点一线”:宿舍和食堂。在他那间小 

小的宿舍里,桌面上、地板上、床铺上、木箱上,放满了他的计算稿纸。他 

运算用过的稿纸就更多了。他把这些稿纸小心翼翼地装进麻袋里,堆在床铺 

底下。 

     陈景润终于登上了到达顶峰的必由之路,踏上了(1+2)的台阶,写出了 

200多页的论文。1966年5月,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宣 

布,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已经证明了 (1+2)。陈景润,这颗璀璨的数学新星 

升起来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证明(1+2)的论文还要简化,这又要一番功夫。 

 “文革”10年动乱,既摧残科学事业,又摧残科学家。陈景润也曾被诬为“反 

动学术权威”,被关进了“专政队”。被释放后,他又开始进行新推理、归 

纳和演算,继续做论文简化的繁重工作。 

     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陈景润竟然没有桌子,没有板凳,电灯被拆,他 

在没有起码条件的6平方米小屋里坚持科研。陈景润旧病复发了,肺结核、 

腹膜炎,一天比一天加重。但是,成功的希望强烈地鼓舞着他。生命尚存, 

战斗不止,他要坚持与疾病抗争,要运算到能把证明简化为止。 


… Page 125…

     他用以自勉的格言是:“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 

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 

的。” 

     他成功了!他写了一篇关于(1+2)的简化证明的论文,并于1973年发 

表。这篇论文轰动了国内外数学界,有的数学家说,陈景润搬动了数学上的 

一座高山。有的数学家说,陈景润运用筛法证明(1+2),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陈景润却一如既往,仍然夜以继日地工作。 

     他不因取得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贪图享乐而虚度年华。他像一只辛勤 

劳作的蜜蜂,还在采蜜和酿造。他永不停息地继续前进! 



                                                         (董振坤、刘源鉴) 


… Page 126…

                                   韦 钰 

                         ——电子学前沿的女博士 

                             (公元1940~ ) 



     聪慧,睿智,干练,做起事来雷厉风行,永远充满自信,这是我国第一 

位电子学女博士韦钰留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印象。她说:为什么不能相信自 

己呢?第一步不敢迈,就永远迈不出第二步、第三步…… 



                              皮夹克的冲击力 



     韦钰高中毕业时,一位刚刚从美国回来的电子学专家给他们做报告,他 

穿着一件黄色的皮夹克,从讲台的斜坡走上去,把电子学描绘得激动人心, 

极富挑战意味。时至今日,韦钰仍记得那件黄皮夹克给她带来的冲击力。 

     从此,立志电子学研究的种子便悄悄在一个少女充满幻想的心海里逐渐 

萌动并深深扎下了根。后来,在选择专业时,有一句话彻底打动了她:这个 

专业既有工又有理。 

     现在回忆起来,韦钰仍感慨不已:我们在那个时代,比较喜欢挑战性的 

东西,还有比较强烈的奋斗精神,是充满幻想和理想的一代。 

     正是这种幻想和永远不服输的挑战意识,激励着韦钰一直在自己研究的 

领域里孜孜不倦地追求着。 



                              立业从来艰难始 



     应该说,韦钰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第一代少先队 

员,“文革”前唯一一届比较完整的按学制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文革”后 

第一批送出去的留学生,出国后第一批回来的学者,第一位中国电子学女博 

士。 

     头上是一顶又一顶越来越耀眼夺目的光环,可有谁留意过,这位中国女 

性曾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1979年2月7日,正巧是韦钰39岁生日。作为第一批赴德进修的教师, 

这一天,她登上了飞往联邦德国的客机。 

     徜徉在美丽的歌德学院,韦钰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仍是临离开祖国前与 

导师陆钟祚教授的一番对话: 

      “假如我现在29岁就好了,出去还能干点事,可惜现在太晚了。” 

      “不,不晚。正因为‘文革’耽误了你们一代人的时间,因此,你出去 

是负有历史责任的。我们等待着你学成归来。” 

     韦钰将老先生的一席肺腑之言铭刻在心。 

     语言是韦钰出国后的第一个障碍。为了给国家节省开支,韦钰决定结束 

在歌德学院专攻德语,来到西德第一流的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的高频 

研究所正式参加进修。 

     短短4个月时间,韦钰便闯过了语言关。 

     韦钰极富挑战性。很快,她的一双睿智的眼光便瞄准了自己在国内尚未 

接触过的一种工具——电子计算机。 


… Page 127…

     她的好学上进感动了高频所指导教授杜林。他对韦钰说,既然你要学计 

算机,我这里有个题目,你拿去算算吧。 

     这个题目,是杜林先生30年前做教授论文题目的发展,他当时应用“小 

信号”理论完成了课题研究,但他更希望能在“大信号”中求解。韦钰自然 

深知这道题的分量。多年来,杜林曾把这道题交给其他国家的进修学者做过, 

却一直没有得出满意的结果。这次,杜林想考一考这位中国女弟子,同时他 

也对韦钰寄予了莫大希望。 

     为了早日完成重托,韦钰着魔似地迷上了计算机。每天至少有12个小时 

的时间沉醉在符号和键盘之中。顾不上吃饭,饿了就随便买些点心充饥;有 

时在梦里,还在念叨着她研究的课题…… 

     3个星期后,韦钰已经可以自如地运用计算机,并开始研究导师交给的 

课题。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韦钰大胆地采用一种不常见的坐标系,成功地完成 

了单腔管大信号的研究课题。 

     就连杜林,这位亚琛工业大学电机系的创始人,也不禁为这位中国女性 

的勤奋和探索精神所折服,他向韦钰发出邀请,希望她能继续留下攻读博士 

学位。 

     又是一次极富挑战性的诱惑。 

     南京工学院的领导很快批准了韦钰的请求。在贺信中,他们这样写道: 

      “攻读博士学位,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和学校的荣誉问 

题。你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为祖国争光。” 

     激动的泪水在韦钰脸上尽情流淌,她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祖国,我不 

会辜负您的期望! 

     1981年6月16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韦钰终于在联邦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顺利通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