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唤起了人类开拓宇宙空间的火一样的热情。
钱学森设计的是一个重约5吨,长27米,箭体中间有一对短小飞行翼,
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6万公里的细长的火箭。这种装有特种混合燃料的火
箭,发射的最初速度每小时约1。2万公里。火箭所携带的燃料可维持几十分
钟,发动机停止工作后,凭火箭巨大的惯性还可继续升高90公里;最初数分
钟内,就能够滑行2000多公里之遥……
世界为之轰动了,各地的报刊纷纷报道这一“惊人的火箭理论”,刊登
钱学森的大幅照片。一些出版商还争先恐后地推出有关这位中国火箭专家的
连环画。这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力学界、应用数学界的权
威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
火箭技术的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回归祖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兴奋极了。在当年的中秋节即新
中国成立的第六天,钱学森心中萌发起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
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当钱学森焦急地期待着1950年夏季的到来,
一个学年结束就可辞职时,朝鲜大地燃起了战争的烽火。美国国内正掀起一
股疯狂反共的政治逆流,横阻在钱学森的归途上。
1950年7月,钱学森正式告诉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准备动身
回国的事。这位次长爱恨交加,喊出了后来世人所共知的话:“无论在哪里,
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不能让他走,我宁愿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当时,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处于交战的敌对状态,美国又正盛行法西斯式
的麦卡锡主义,钱学森的回国决心触怒了美国当局。1950年9月,钱学森被
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关押15天。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
精神受到的损伤比身体的损伤还严重。
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人们,心都是相通的。世界知名人士纷纷
谴责美国当局迫害科学家的暴行;加州理工学院的师生集体捐款15000美元
作保释金,要求释放钱学森。
中国南京市,科学家潘菽等169人联名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和美国总统,
抗议美国无理拘禁钱学森。
北京大学曾昭伦教授等48人,特致电正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
平大会,请该会制止美国政府的法西斯行为。
美国当局被迫释放了钱学森。但钱学森失去了自由,他的行动处处受到
限制和监视。
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家人,信中
… Page 100…
夹带了一封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短信,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
呼声。
周恩来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立即指示参加中美大使级谈判的中国代表
王炳南,要他在中美谈判中,据理力争,营救钱学森回国。
会谈时王炳南对美方进行了无情揭露,在铁的事实面前,美方代表无言
以对。不久,美方有关方面就匆忙通知钱学森可以离美回国。
经过长达5年多的斗争,钱学森及其家人在祖国的关心和努力帮助下,
终于乘坐轮船回到了渴望已久的祖国。当科学家与家人漫步在天安门广场,
鼓励儿女为新中国努力学习文化时,大洋彼岸陷入了难以形容的懊丧与埋怨
之中。
美国海军次长承认:“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做得最愚蠢的一件事。”
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意味深长地叹了一口气:“我们知道,他不是回去种
苹果的。”
冯·卡门教授什么也不说,只是关起门来失声痛哭了一场。
鲲鹏展翅
钱学森回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在国内考察了大量
实例,祖国大地欣欣向荣,回荡着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隆隆脚步声,引
起了钱学森灵魂深处的强烈共振。一种盼望新中国强大的愿望,促使他上书
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
重视。
1959年10月,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了,
钱学森任院长。
那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年代,除了几间旧房子外,一无所有。当务
之急是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导弹人才。他组织有关专家一起讲课,让大家边学
边干,迅速提高。1960年10月,在钱学森的亲自领导下,我国第一枚国产
近程导弹制造成功了,它精确地击中90公里外的目标。当天的庆祝会上,聂
帅激动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
将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国相继造出了导弹和原子弹之后,国防科技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是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组成有实战价值的威力巨大的核武器。这个课题,
也堪称当时世界国防尖端科技中的一个重大课题。钱学森参与了这个课题的
论证,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明确表明了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经过艰苦的研究、改进和制造,我国导弹核武器的一切试验准备工作就
绪。大家都期待着试验一举成功,因为这是导弹运载着原子弹在本国国土内
进行飞行爆炸试验,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如同死神从一个国家头顶擦
过,稍有疏忽,后果将不堪设想。
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确保了试验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凌晨,一枚乳白色的火箭载着原子弹从布丹林沙漠冉
冉升起,平平稳稳地朝罗布泊核试验场飞去。很快,千里之外的核试验场传
来喜讯: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准确实现核爆炸。大漠又腾起一朵绚丽的蘑菇
云!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我
… Page 101…
国仅用两年多。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从而确立了中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
的地位。
在发射现场,聂帅与钱学森相互拥抱着。领导着国防科技大军的元帅和
著名的科学家同时流出了喜悦的热泪。
与此同时,钱学森还为我国的人造卫星上天倾注了大量心血。到 1970
年,经过了5年的风风雨雨,我国的卫星工程艰难地按预定计划接近了光辉
的尾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撒下了激越的《东方红》乐曲,再一次激发了
全国人民的热情。
中国人的骄傲
在钱学森的领导组织下,1980年5月的一天,中国又在新的高度上取得
了又一个成功——向南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这个消息在美国产
生了轰动效应。两天后,美国合众社向世界播发了记者罗伯特·克莱伯写的
一篇专稿,题目十分引人注目:《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囊人物是这样一个人:在许多年以前,他
曾经是美国陆军上校,由于害怕他回中国,美国政府竟把他扣留了5年之久。
“他的名字叫钱学森,今年69岁。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
幻小说或侦探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象出来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对钱学森博士的才能的高度评价,已经被
1955年钱获准离开美国回国以来的事实所证明。
“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
星。现在,由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在使中国成为同苏、美一样能把核弹头
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随着时光的流逝,钱学森岁数一年年大了,但他的科学思维更为活跃。
他还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他不止一次地呼吁社会科
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他提出了技术美学新观念,甚至主张将系
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用于美学、文艺学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他说:“我们应
当创